莆田街頭隨處可見商家擺出的供桌
東南網1月1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謝丹 文/圖)昨天,是莆田市的「尾牙」,但此「尾牙」非企業年會「尾牙」,而是莆田人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關於「尾牙」的由來,莆田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誠信故事。
作為蛇年的最後一個「牙」節,莆田市一大清早就傳出陣陣鞭炮聲,街上的商鋪也早早擺出貢桌,各處廟宇祠堂人頭攢動、香火旺盛。除了隆重的祭祀活動,到了晚上,大夥還要匆匆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家家戶戶都得吃上一頓豐盛的「牙飯」。
莆田人過「尾牙」很講究
昨天早上6點,莆田各處便陸陸續續響起了鞭炮聲,攪了不少市民的清夢。整座城市在鞭炮的硝煙味中醒來,莆田最隆重的一個「牙」節——「尾牙」開始了。
天氣出奇地好,暖暖的陽光下,莆田的人流、車流也比以往多了不少。街頭,許多商鋪門前都陸續擺出供桌,放滿了貢品,商家點起香燭,虔誠祭拜。寺廟、祠堂,甚至街邊的神龕前,也都擠滿了拿著貢品、香燭的市民,他們排著隊,等候上香祭拜。一名正在祭拜的餐館老闆說,有些比較大的商家,祭拜更加講究,都用一整隻的烤羊、豬頭之類的大貢品。
學園中街石室路口,平時是一個小市場,幾天前,就開始有商家售賣供果、香燭、鞭炮等。昨日,前來購買祭祀用品的人更多了,不到中午11點,一家攤位就已經空空如也,攤主林先生告訴記者,他已讓家人趕緊送貨過來,「中午還會有很多人來買」。
傍晚時分,街上行人顯得有些匆忙,交通要道上早早就有民警前來疏導交通。原來除了一天的祭祀活動,到晚上,大伙兒都要趕回家,同家人團聚,吃一頓豐盛的「牙飯」。
「尾牙」背後有個誠信典故
莆田市群眾藝術館的林成彬,對莆田民俗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莆田人之所以如此重視一個「牙」節,好似過年一樣,皆是因為一個在興化大地上流傳的關於誠信和道德的故事。
林成彬說,「牙」在過去並不是一個節日,人們把中介這種職業稱為「牙」,一位陳姓人專門從事米的中介,因此被人稱為「陳米牙」。陳米牙給人介紹生意,每介紹成一樁,陳米牙便只用小手指的指甲在米裡挑一下,挑出的一點點米當成中介費,不管生意多大,挑到多少算多少。慢慢地,因為陳米牙的誠信和忠厚,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就富甲一方。
變富的陳米牙又把錢財用來做善事,救濟貧苦的百姓。陳米牙死後,出於對他的崇敬,人們把他出生日期的初二和去世日期的十六定為「牙」節,每個農曆月份,在這兩天來祭拜他,來求得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每年最後一個牙節,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尤其隆重。
林成彬說,莆田人過尾牙節是有講究的,祭祀用的香、紙、燭必不能少,供桌上水果、肉類、麵食也必須齊全,商人尤其重視,莆商也正是秉承陳米牙這種誠信的精神成就事業,「很多大老闆要同員工一起吃牙宴,說只要一起吃了牙宴,明年就一定會在一起繼續團結奮鬥」。
□相關連結
福建人的「尾牙」習俗
尾牙節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這一節日與中國人的土地神崇拜有關。「牙」是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生意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祭拜土地公。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福建地區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處收湊新舊帳,延後則就要等到新年以後才收帳了。過了「尾期」,即使是身為債主的硬去收帳,也會被對方痛罵一場,而且還不能有分毫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