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被人稱為「空心菜」,人們覺得她論述空洞、政策模糊。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更是被認為如此。但蔡英文是一個很會吸取教訓的人,從2012選舉到2016年選舉,不斷地修修補補,試圖自圓其說。她在2016「大選」從競選到上臺過程中,為了重返執政和鞏固政權,也曾一再說出和民進黨傳統理念相左的句子,比如「維持現狀」、比如「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這些句子曾被各方從兩個角度看待,一是一個「臺獨」政黨的主席能說出這樣「反常」的話並不容易,二是說出這些還是不夠的,還要繼續做更多才行。
但是近日,蔡的畫風一變,她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對於「大陸要求限期接受『九二共識』」的提問回應道:「要求臺灣『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aiwan)違反民意,去接受對方設的期限,其實可能性是不大的」。
這段話捅破了窗戶紙、撕開了「模糊」,看似不符合蔡英文一貫模糊與謹言慎行的風格,實則是將她心中的真實想法吐露出來,其實不令人意外。在蔡英文「5·20」講話後,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李義虎院長曾在海外網「金臺沙龍」上指出,以前大陸曾對民進黨「聽其言、觀其行」,接下來是「觀其行」多於「聽其言」。蔡英文受訪時表明不接受這個「觀其行」的「期限」,代表她知道自己正在被大陸繼續觀察,但她已不打算完成「未完成的答卷」(國臺辦在5·20時的評語)。
隨著蔡英文的兩岸路線脈絡、觀點漸漸清晰,日前,中國社科院臺研所所長周志懷認為,蔡英文是「空心菜」這一觀點已經可以調整,蔡英文已經從「空心菜」向「半實心半空心」轉變。在島內的經濟民生、年金、長照等問題上可能是空心,但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很多問題上已逐漸變為實心。蔡的這個「實心」,當然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利的,對「反獨促統」不利的。
大陸一直期待蔡英文和民進黨調整兩岸路線,說到底是期待他們面對現實,明白「形勢比人強」的道理,基於兩岸現實不再做無謂的「臺獨」奢望和衝撞,倒不是奢望他們能在短期內改變內心裡根深蒂固的「臺獨」觀念。蔡英文這位「談判高手」近年來的做法,是將「兩岸關係」這個大概念細分成一大堆小概念,然後再分門別類應對,將不好量化的複雜問題細節化,將複雜大問題轉化為部分項目風險可控、部分項目不守反攻、部分項目主動妥協的問題。
如果把蔡英文接受美媒專訪時的明確發言,和緊接著其發言人的「滅火」澄清結合來看,這擺明了就是談判場上的試探和出招,先叫出一個高價,再讓手下暗示可以再協商,有攻有守。這種彈性一再告訴大陸,理解蔡英文要從談判場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蔡英文的真實意圖更要從「她是一個談判高手」的背景去理解。
在蔡英文的內心裡,她的兩岸路線從來都不是空心的,而是很明確的。只是這層意思不方便說出口,之前能說出口的都是模糊、空心的句子。這也是之前民進黨被批評為表裡不一的重要原因。通過用談判思維將複雜的兩岸關係大問題細化、量化並分門別類「操作」之後,如今蔡英文想說的話終於可以說出一部分,空心的言辭漸漸明晰化。
蔡英文兩岸路線從不空心,只是未必如你所願。
(文/劉國民,海外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