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彰顯多元和包容
    博物館,變得越來越親近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8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並創立的。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受疫情影響,今年很多活動改為線上進行。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國家文物局與新華社首個合作項目「國雲展」平臺也在當日啟動。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裡,博物館就是展覽、展示文物的地方,然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的功能越來越多元,尤其經歷了疫情,博物館人愈發體會到,多元的眼光包容的心態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必由之路。
    多元展示「數字博物館」加速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火了「雲展覽」。經此一「役」,博物館人越發深刻地體會到,博物館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物展覽展示,更加需要以「多元和包容」的心態,去擁抱新技術並創造性地提供各種人性化服務。在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助理、教育推广部主任王芳看來,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與新冠疫情帶給中國博物館的思考不謀而合。「如果只滿足於墨守成規,只是簡單的布展覽陳列,肯定沒辦法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實際上,博物館數位化、博物館教育都是『新博物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熱點,疫情在帶來危機的同時,客觀上也給了博物館新的發展機遇。」
    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副院長馮清源看來,經此一「役」,博物館在展覽思路、展示設計、公眾教育等方面,與公眾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磨合,並達到一定的匹配度,博物館或將迎來一次主動的發展階段。 談及疫情對博物館的影響,馮清源認為,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傳播方式的多元化發展,拉近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使博物館更加注重當下的社會現實。
    廣東省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認為,線上博物館的推動,令觀眾越來越平等。「以前只有在博物館現場的才是受眾,如今所有人都是潛在受眾。」該負責人表示,過去的博物館看起來有點高高在上,而在網絡上受眾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隨著受眾範圍的不斷擴大,博物館也會放下原來的架子去迎接挑戰。」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博物館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展示空間變成了可以與公眾對話和互動的平臺。「不再是博物館單方面地輸出,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王芳說,博物館過去是「純精英機構」,在網絡社會中則成了分享者、參與構建者。
    包容心態海納民眾意願
    一直以來「以歷史文物為收藏對象」「以歷史為研究對象」是公眾對博物館的普遍認知,疫情促使博物館更加注重當前社會的發展,關注民眾的意願,關注當下。「疫情期間出現了許多可能會被記載到歷史中的事件,產生了許多相關的物品和藝術創作,它們都是記載歷史的載體,被博物館關注與收藏。」 馮清源認為,這促使博物館把收藏、展覽的目光投向當前的現實。博物館業內人士認為,在疫情期間徵集材料、資料,都是記錄歷史的工作,也是博物館人的責任。深圳博物館工作人員賴小姐也表示,教育推廣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而要完成這個職能,博物館就必須深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今年的博物館日,深博就策劃了線上導覽和線上課程等活動。」
    除了數量變大,「雲教育」可觸及的範圍也更廣闊。「以前我們的公眾教育服務對象主要是本市市民,現在可以服務世界各地的民眾。」 馮清源說。
    在這一過程中,博物館直接感受到了受眾的需求與熱情。多元與包容的確是博物館發展的大勢所趨。廣州藝術博物院在一次直播教學中教授了書畫裝裱技術,有的觀眾就學會了給自己的作品託底,這種直觀的效果令馮清源十分開心。「博物館採取一系列的信息化傳播手段,把展覽與公眾教育活動送到觀眾面前。」 馮清源認為,距離「歸零」的同時,受眾的時間、交通成本也幾乎「歸零」,博物館在其中也受益匪淺。因為「雲展覽」和「雲教育」,工作人員從幕後走向臺前,更注重考慮當下受眾的需求。在馮清源看來,這也是博物館在展覽、設計和公眾教育方面尋求與公眾磨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