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學校又開始「熱鬧」起來。相信「家委會」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家委會的成立原本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營造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便於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監督,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確保各種教育渠道的暢通和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以便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學生。
但是,近些年來一些地方的家委會慢慢變了味!某些學校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家委會,並且分工明確,有負責管理班級經費的,有負責教室衛生的,有負責孩子學習的,有負責各種活動排節目的。看似合理,但是裡面卻有很多問題。
家委會成員都是老師「精挑細選」的,儼然成了老師的傳聲筒,有什麼老師不方便的話、不方便做的事,都由家委會的說出來、做出來了。公開違反相關規定收取每個家長上百甚至幾百元的班費,原本學校就能複印的一些試卷,硬要安排家委會去外面印刷,一年級就訂閱各種書籍、練習冊。更有些家委會直接從班費中拿錢為老師買教師節的禮物,其他家長也是敢怒不敢言。負責衛生的家委會成員則是安排了一張清潔值日表,也不和其他家長商量,也不管其他家長有沒有時間,每天在QQ群裡面提醒,哪幾位家長明天放學來搞衛生,一個學期一個家長要被安排好幾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老是為這事向各自的單位請假吧!學校的衛生不應該是學校負責嗎?還有更過分的就是老師布置一些試卷啊、閱讀練習什麼的幾乎從來都不批改,直接做一個標答給負責學習的家長,由該家長在QQ群裡公布,再由各自的家長對照答案批改,這樣老師似乎除了上課和布置作業就沒什麼其它事情了。
看起來很過分的事情,但卻是真實存在的。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究竟便利了誰?我想應該不僅是讓一小部分群體受益,更應該讓所有人受益。家長和教師應該是合作關係的,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這樣下去,教師和家長只會慢慢走向對立面,最後受傷害的只會是學生,更會給中國教育留下一道道傷疤。
多一份理解與合作,少一份指責與傷害。只有建立在有效的溝通上,相互理解才能合作共贏。站在教師的角度,總覺得孩子作業做得差,就是家長監管不到位,自己的孩子都不管,憑什麼讓我去管他的孩子?而家長則會認為老師把什麼事情都往家長身上推,極不負責任。老師也好,家長也罷,他們共同的目的都是為把孩子教育好。這時候,家長和老師就必須達成共識,在思想上和目標上統一戰線,這樣才能為孩子排憂解難,孩子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多一份責任與監督,少一份漠視與混亂。無規矩則不成方圓,立於天地間,不管各行各業都會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也有為自己、為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與此同時,還要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的監督。教師行業的監督應該建立第三方督查機制,成立專業的第三方隊伍,建立完善健全的評價管理制度。這樣的評價可能更加公平,多一份事實,少一分人情,有利於教師隊伍的合理構建,有利於緩和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更有利於教育事業的長期健康的發展。
多一份正能量和鼓勵,少一份消極與詆毀。社會媒體和大眾對教師應該多一份包容,不要因為幾個教師的不良行為就否定了所有的教師,而大肆報導一系列不利於教師的內容,殊不知教師更多的時候卻是在默默的奉獻,勤奮的耕耘。社會需要更多的宣傳正能量,教育需要更多的鼓勵,而不是出了什麼事情就一味對教師進行詆毀。社會大眾對教師更應有一個包容的態度,讓我們的人民教師能夠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教學,這樣才能良性循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礎,只有我們全社會同心協力才能真正地辦好讓大家滿意的教育。
文/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