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街頭美食文化歷史悠久,在很多人的記憶深處都會保有幾樣街頭美食,這部記錄好就好在,他非常尊重我們的街頭文化。這種態度值得肯定。出色的美食拍攝鏡頭,準確的飲食文化傳達,優秀的攝影構圖手法。慢鏡頭的使用和背景音樂的穿插恰到好處。白老師一直給人和藹親切,吃東西很美味的感覺,美食介紹不主觀無偏見這在韓國美食綜藝裡很少見了。關鍵人家為了在世界各地方便點菜,學習中文日文英文的精神值得每一個吃貨學習!差點以為白叔是中國人了!比起舌尖上的那種食物崇拜來講,我更喜歡這部接地氣的隨意的街頭美食鬥士,舌尖精緻的稍顯作秀,對食物本身的理解成了一種信仰,而不是飲食本身。
又一慢綜藝 早就有人該拍街頭了 油管都地氣一遍了啊拍的真是好啊 不愧是tvn啊 絕對十年內會繼續有人看的 舌尖太央視了 該接地氣了吧 看看人家 油管熱點加tvn電視優點 加紀錄片加真人秀 拍攝剪輯 多接地氣又專業 又好看好吃好聽 又有歷史.白胖子真的是個非常專業的吃貨,精通烹飪技巧,對美食懷著開放之心,而不是韓國人偏執自大。光這兩點已經讓我非常欣賞了。拍攝角度非常煙火氣,貼近大眾生活,準確把握到每個地區美食的集精華大成之所在是街頭,是地道的百姓日常,而不是一上來就奔著最豪華的飯店酒店,最資深的廚師。討厭舌尖這種強調專業精英的風格,成績卻直線下降,只留下華麗的鏡頭,內容空洞無力。相比之下,陳曉卿老師真的算不上大師了。
這一部《街頭美食鬥士》(又譯《街頭大胃王》)完全是吃貨小夥伴的福音!這部將中國《舌尖上的中國》和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融合到一起的綜藝才播出了三期,就已經在豆瓣上得到9.4的高分評價,無數網友點評想跟隨白大叔逛吃逛吃~.韓國餐飲界的馬雲--白老師,背著雙肩包走在成都夜晚的街頭,直奔成都夜市。用心的攝影、剪輯和配樂,讓整個節目都透著一股子俏皮又瀟灑的別致感。同一條街道,白晝與黑夜,全然不同,倒放的創意,讓食物的科普變得趣味橫生。如果說是節目組把街頭美食拍出了小清新的浪漫和接地氣兒的生活氣息。那麼白老師就是讓觀眾感受到「吃」的魅力的靈魂。
烤羊肉串,炸土豆,雞蛋炒麵,紅糖發糕,豆漿,豬肉鍋魁,麻婆豆腐,回鍋肉,肥腸粉(+冒節子),擔擔麵,魚香茄子,宮保雞丁,腦花豆腐,(豬皮湯,沒吃到,23333),花茶,豬腳拼鴨肉蓋飯,麻辣串兒傳統鍋(+花甲)……這些還只是67分鐘第一集成都篇中裝進白鍾元的胃中的食物,他真的是除了吃就是吃啊。我的口水和羨慕的心,萬分期待香港篇!
真的很感謝白叔能把中國的美食拍得那麼好。看到有些彈幕裡說這個拍得比舌尖好,這我就不能怎麼認同了。外國人拍中國的美食,只能拍出來食物的色香味。但中國人拍自己的美食,除了色香味,更多的是我們中國人藉由美食而傳達出來的情感,即使經由多少年也不會改變。這部綜藝著實是一部好綜藝,白叔沒有站在國家的角度上對食物有所偏頗,而是以一個美食家的角度來公正的評判每一樣食物。沒有嘉賓,至始至終都只有白叔一人行走在各個地方,隨心所欲,看到什麼想吃的就坐下來細細品嘗。這大概也是這部綜藝最打動我的地方。ps:裡面的配樂也真的是很合時宜
大叔很可愛(也很能吃),對中國美食了解頗多 成都那一集,可以看出真的沒有去網紅店子 ,而是隨意的街頭小攤 比較吸引我的兩點: 和舌尖比真的很綜藝範兒(畫風不如舌尖精緻,但也饞人),配樂是歌舞廳感與交響樂交織,輕鬆好玩。 每一道菜端上桌再倒放製作過程與醬料來源這一點別具一格。
1、白叔三連:「多少錢?來一份!好吃!!!」 2、剪輯自帶鬼畜光環,鏡頭好cult;神配樂,搞得笑點好密集,容易嗆飯。3、白叔吃起飯來太香,這才是孤獨的美食家最該有的樣子,看他吃飯就很下飯——嗯嗯別說了我再添兩碗。
拍的真是太好看了,老白就像你身邊的街坊大叔一樣親切,知識淵博又無比幸福的詮釋了吃貨的真諦。攝影后期剪輯音樂全都一流水準,這是一部邊咽著口水又停不下來的美食攻略。製作相當精良,看出來節目組做了很多功課,再加上白老師渾身幸福快樂喜慶簡直要溢出屏幕的吃貨專屬的人格魅力,所以給五星。另外聽韓國人講中國飲食非常有意思。
在《街頭美食鬥士》節目鏡頭裡面最可貴的是:不論多麼普通、日常的食物都顯得很誘人和美味。即使它從不用「料理」、「食材」這樣的專業詞彙,但在熱愛美味的白大叔面前,「食物」兩個字就已經足夠了。不知道此刻的你是不是也看餓了,如果餓了就勇敢的去吃吧,畢竟「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啊。五星推薦了!TVN真的超級會拍!主角是一個男人+無數街頭小吃,第一集去的成都,第二集去的香港,白老師不僅中文10級而且很會吃+很懂飲食的來源。拍攝沒的說,後期剪輯很獨特(BGM基本都是古典or搖滾,想像一下它們配合著街邊小吃的感覺)!做飲食的過程收音都是ASRM級別的,CG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