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明都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諸位皇室相繼在南方起兵抗清。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隊伍一支的李定國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情勢下,聯合南明永曆朝廷在西南地區共同抗擊清軍南下,尤其是在磨盤山最後一戰,使得清軍不敢驕橫窮追。
李定國與「聯明抗清」
公元1646年,明朝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南明永曆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張獻忠北上抗清在西充兵敗身亡。孫可望、李定國帶領大西軍向南撤退,緊接著攻克重慶、遵義、貴陽。
攻克貴陽以後,李定國和孫可望兩個人便產生分歧,孫可望主張逃跑,李定國主張以西南為根據地,聯合南明永曆政權,把抗清鬥爭進行到底。經過複雜的談判和權力鬥爭後,孫可望答應供應永曆政權錢糧開銷,永曆帝允許孫可望「大小戰爭,誅斬封奏,先行後奏」。「聯明抗清」戰線初步形成。
公元1647年,大西軍平定雲南土司沙定洲之亂,與沐天波、楊畏知率領的明軍結盟,約定「共扶明後,恢復江山,」大西軍由此改為「明將軍」。大西軍在西南地區得以穩固以後,與永曆朝廷合作「匡扶明室」、「驅除韃虜」。
1650年,清軍先後攻陷桂林、廣州,1652年李定國出楚粵,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徵,到了七月,李定國取得桂林和衡州的勝利,清軍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戰死。並收復廣西、湖南、江西、廣東地區。
李定國便開始兩次徵廣東,由於孫可望想獨佔雲南,切斷了滇黔的物質援助,再加上鄭成功部隊支援來遲,導致李定國和孫可望分道揚鑣,孫可望投降清朝,緊接著爆發磨盤山血戰,李定國率領大西軍勇猛作戰。
血戰磨盤山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十九日,李定國渡過怒江,二十一日吳三桂率領人馬也渡過怒江。李定國來到磨盤山以後,埋伏三道伏兵,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璽為「三伏」,每一道伏兵2000人。
吳三桂來到磨盤山以後,他認為李定國已經逃竄了。下令軍隊越過磨盤山西追擊,這個時候南明永曆政權大理寺卿盧桂生投降吳三桂,他向吳三桂洩露了李定國的伏兵之計。吳三桂趕忙下令撤退,這個時候第一道伏線,知道埋伏被識破,不得已,發炮出戰。
第二道伏線看到第一道伏線出擊了,第二道伏線也發炮,由於盧桂生的投降,打亂了李定國的部署,李定國自己也是一頭霧水,乾脆據險督戰,激戰從卯時一直打到忠於,雙方傷亡都很慘重,山上山下到處都是屍體。
這次戰鬥酷烈空前,傷亡最大,未出站前,明伏兵被槍炮與箭擊而死在溝的有三分之一,激戰死在戰場上的也有三分之一,清軍也損失慘重,吳三桂部署,自都統下,固山額真沙裡布、祖澤潤等20多位高級將佐戰死。
磨盤山血戰李定國打擊了清軍,李定國料定吳三桂必無戒備,才埋伏三道伏兵,因為叛徒洩密功敗垂成,就是這一戰,南明的軍隊再也無力對抗吳三桂的大軍,李定國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頑強果敢的鬥志,使清軍不在敢驕橫窮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