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美國公民,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英雄。」「他將因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抗爭行為而永遠被我們懷念。」美國加州阿卡迪亞市,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紀念碑上的碑文向人們講述著他的事跡。
在南京鼓樓醫院1892樓,威爾遜救治患者的黑白照片至今仍保存完好,展現著他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職業操守。
羅伯特·威爾遜出生於南京,1929年在哈佛醫學院獲博士學位,1936年成為鼓樓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逼近南京時,美國大使館多次催促美籍僑民撤離。但是,對南京深厚的感情、醫生的職業道德都讓威爾遜選擇留在這裡——「我們怎麼能離開病人呢?」
當時的鼓樓醫院,患者數量驟增,醫護人員銳減,威爾遜一直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1937年12月15日,他在日記中寫道:「150例病人中只有10例屬於內科和產科,其餘都是外科,我必須得抓緊時間……昨天做了11例手術,今天10例,還查看了病房。」伍長德、梁庭芳、李秀英等後來參加東京審判、南京審判的重要證人,都得到過威爾遜的救治。對於威爾遜等人的工作,約翰·拉貝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們在醫院工作中做出了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好成績。」
威爾遜的兒子小羅伯特·威爾遜說,「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父親總是盡力救治那些被日軍殘害的平民,有時候甚至一天工作20個小時。他在履行一名醫生的職責,這也是源於對中國人民的愛。」在父親影響下,小羅伯特·威爾遜也成為了一名醫生。
如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72歲的小羅伯特·威爾遜不能像往常那樣,去墨西哥為弱勢人群免費診療。但讓他感動的是,他父親當年工作過的鼓樓醫院,有很多醫護人員逆行而上、勇赴疫區,中國政府赴委內瑞拉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鼓樓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顧勤就是其中之一。
「愛與愛並行」,這是江蘇援助委內瑞拉防疫物資上的標語。作為中國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派出的第一個專家組,包括顧勤在內的8名專家組成的「逆行者」隊伍飛行30多個小時,跨越15000多公裡,在沒有硝煙的戰場,展現了高尚的醫德和人間大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疫情這麼嚴重的時候,他們前往委內瑞拉,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非常令人欽佩。」小羅伯特·威爾遜說。「大家都在為人類健康一起努力,這是沒有國界的。」顧勤說。
兩周時間裡,專家組去了委內瑞拉國家衛生學院、疾控中心、4家定點收治醫院、一家社區衛生院,還與當地疾控人員一起流調,在疫情防控措施、治療方案優化等方面交流探討。
兩周的辛勤工作,毫無保留地傳授抗疫經驗,專家組的工作得到委方高度認可。
「在抗擊疫情關鍵時刻,我們國家派出醫療隊,展現了大國風範,這就是一種大愛。」顧勤說。
本報記者 衛 鑫 本報實習生 陳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