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留守兒童之家」:70後教師當爹當媽,20年供養出60名大學生

2021-01-10 育兒點金術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年初時的「最美逆行者」,還是年中的正能量明星,都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團結一致的大愛,今年奔赴武漢等地區的醫護工作者不乏有年輕男女,同時也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士,他們可以說是在一線地區的患者當作了自己異父異母的兄弟姐妹。

人間有大愛,日久見人心。要說能打動人心,除了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還有堅持不懈的陪伴。在四川巴中市的南江縣,就有一對平凡70後夫妻用大愛灌溉的「留守兒童之家」,他們二十年如一日的陪伴留守兒童,給了他們堪比勝似親生父母的關愛,給無數在今年處於困難時期的朋友一絲慰藉。

這是一張幫助我們解讀這對70後夫妻日常工作的定格照片,我們了解到20年間他們雷打不動地堅持6.00起床,除了安排好留守兒童的學習計劃外,還要從頭到尾地負責好大家的生活事項,每一天都要等孩子們舒適休息後才能安心結束。

他們為留守兒童辦的學校叫做「元頂小學」,是因為位於還把1400米的元頂山上,而被附近的居民親切的定義為「留守兒童之家」,因為他的意義既是普及學問的學堂,又是團結互助的大家庭。據統計,20度年來已經有近千名留守兒童得到了學習和生活上的貼心照顧。

「果爸」和「張媽」是孩子們對他倆的愛稱,而不是簡單的「老師」。

拋去孩子們的愛稱,這對70後夫妻組合中的男主人公叫做成果,而妻子叫做張蓉,早在17年的時候就被列入了全國」最美家庭「。不僅如此,還先後被電視臺、農村報以及把當地的多家媒體多次邀請採訪,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年度感動人物。

回想起一路的歷程,他們就可以說是放棄了很多「穩定」的機會。在1999年的時候,丈夫陳果跟妻子放棄了在城市中的高薪工作,雙雙回到了1600米的南江縣黑潭鄉元頂村小學,開啟了別人眼中的艱苦生活。

可能剛開始只是想讓孩子們能讀到書,得到跟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條件,但是誰知道後來「愛心泛濫」,課堂裡多了附近外村的孩子。

「一個孩子是教,兩個孩子也是教」,他們萌生了這個想法的同時,又破天荒地開創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全託式寄宿制。一方面充當學校的老師,下了課就成了孩子們留守生活的家長。

這麼大愛的人,想必生活中也是有趣的人吧。記者到達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陳果張蓉夫婦正在教孩子畫簡筆畫:「生日蛋糕大又圓,上面蓋著兩片葉,三橫一豎加三彎,添上頭髮是奶奶。」。

他們的知識不算淵博,但是卻剛剛好可以現在「留守兒童之家」裡的初中生和小學生,考慮到了家長的信任,他們在給孩子知識的同時,還會注重品德方面的教育,向社會輸送傑出的多類型人才。

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是緊張忙碌的單休工作,周末的時候是我們身心最為放鬆的時刻,但是對於這對70後夫妻來說,確實一周裡最忙的時候。當孩子們休息了,他們不僅要負責幾十個孩子的衣服、鞋襪清洗好,而且組織各種脾氣的孩子學會洗頭洗澡,做好個人衛生的保持。

每次給孩子們洗衣服就要用掉8斤左右的洗衣粉,周末的時候還能看見後山五顏六色的晾衣風景線。

在被問及感受的時候,他們不否認所做的事情非常雜,但是卻沒有感覺感覺困難,每次也會出現跟大家一樣的情緒,但是在聽到孩子們喊出「果爸和張媽」以及那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一切都釋然了,剩下的只有滿滿的充實和快樂。

在倆人名聲大振的時候,夫婦倆透露說道:」有人曾高薪聘請我們轉行,但是卻被我們婉言拒絕了「,不僅是因為熱愛這件事情,而且還是因為跟孩子們相處久了,也離不開這些孩子了。

現在每次節假日,之前哺育過的大孩子就會回來看望他們,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都會親切喊夫妻倆一句「果爸和張媽」,給他們的感覺還是「曾經的配方」,這或許就是夫妻倆最大的「目的」了吧。

相關焦點

  • 當爹當媽還得當老師 這對鄉村教師夫婦一幹就是20年
    苗志勇攝在川陝交界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頂山,山裡的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在學校裡有一對名叫陳果、張蓉的「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 「當爹當媽還得當老師」,這對鄉村教師夫婦一幹就是20年
    苗志勇 攝在川陝交界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頂山,山裡的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在學校裡有一對名叫陳果、張蓉的「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 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 王聯榮:為留守兒童營建溫暖的家
    2003年,王聯榮決定辭職,開啟他的民辦教育夢。最初,他跟隨巴東縣民辦教育的拓荒人趙光明學習教育管理。2009年暑假,王聯榮做了一項社會調查,臨近兩鄉鎮交界處的12個村3至6歲適齡兒童741人,在縣城和集鎮就讀的123人,還有368名屬於留守兒童,想上幼兒園卻無園可上,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於是,毅然決定辭職回鄉,在留守兒童家門口辦一所幼兒園。
  • 黃桷井社區:成立兒童之家 關愛留守兒童
    12月5日,周六早上,市中區城東街道黃桷井社區部分留守兒童走進社區兒童之家,在內江師範學院大學生志願者的輔導下開始寫作業。近來,黃桷井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內江師範學院大學生志願服務團隊合作成立了兒童之家志願服務項目,幫助社區留守兒童解決課業輔導難題,豐富孩子們的課餘文化生活。
  • 「彩虹橋兒童之家」來了,留守兒童放學後有了好去處
    「彩虹橋兒童之家」成立後,孩子們放學後的課餘生活更豐富。記者楊濤 攝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我市成立第三家「兒童之家」校長陳作棟介紹,全校93名學生80%都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期遠離父母,基本上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普遍存在缺少管教、沒有安全感、學習沒有信心等問題,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彩虹橋兒童之家』成立後,社工們建立了心理輔導室、讀書室、
  • 留守兒童的「關愛之家」
    與留守兒童做遊戲   輔導留守兒童讀書  「金鳳姐姐,你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一見到派出所民警金鳳,全都跑過來緊緊地擁抱她。這是筆者最近在勐董邊防派出所打造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採訪時,親眼目睹的一幕。  2013年,勐董邊防派出所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刀董村成功創建全省第一邊境線上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惠及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今年4月又籌資3萬餘元創建了第二所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幫扶39名留守兒童。
  • 背起愛心背包回到農村家鄉 數千名大學生與留守兒童結伴共度假期
    他們將在暑期完成至少三項愛心任務:結伴3名留守兒童並發布結伴宣言小視頻,告訴全世界未來一起結伴成長;二是與結伴兒童共同創作「我和我的祖國」主題繪畫作品;三是發布與結伴兒童對新中國70年華誕的美好祝福和願望。
  • 堅守善良 東海留守兒童之家來了一位90後愛心老師
    【連網】(記者 楊銳冰 通訊員 清鋒)今年7月19日,本報以整版篇幅報導了《七旬老人的留守情懷》,講述了東海縣洪莊鎮王莊村七旬老人印學金義務開班輔導村裡留守兒童,並帶動一群老師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中來。這其中,有一名90後教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的馬超凡。
  • 鄉村夫婦教師當爹當媽還得當老師,真是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這個小學的創始人是陳果和張蓉,兩人是一對夫妻,他們是「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他們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 大學生用獎學金 給留守兒童拍照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刊平臺
    8名來自陝西的大學生用獎學金「湊」了3000餘元,為60名留守兒童拍照,並準備將照片寄給孩子們在外打工的父母。10日,活動組織者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拍照的方式,是因為了解到當地沒有照相館,想在新年之際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孩子們童真的笑臉,並利用書信讓孩子們與在外的父母保持溝通。
  • 愛小家更愛大家(創留守兒童之家) ——河南濬縣善堂鎮龐留安一家人...
    龐留安,中共黨員,小學教師;妻子朱素紅,代課教師。父親龐德春,母親劉秀香,年過七旬。兒子龐曉陽,大學畢業後應徵入伍;女兒龐曉玥在高中就讀。  龐留安夫婦,現任教於鶴壁市濬縣善堂鎮迎陽鋪中心校。工作上,他們跟其他鄉村教師一樣愛崗敬業、團結同事、教書育人;生活上,他們跟其他村民一樣孝敬父母、撫養兒女、和睦鄰裡……可他們跟別人不一樣的是,既愛和睦的小家庭,又將留守兒童聚到身邊組成一個大家庭---善堂鎮石佛鋪村留守兒童之家。每逢雙休日、節假日,他們夫婦主動擔當留守兒童的代理父母,讓身邊的留守兒童共享父母般的呵護、共沐大家庭的溫馨。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近日,一場主題為「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生態藝術季牽手鄉村兒童守護中華蜂」的展覽在重慶十方藝術中心開幕,李光敏家鄉——南川區三泉鎮蓮花村的16名青少年兒童來到現場。   在一片掌聲中眼泛淚花,她語氣溫柔:「幫助他們,就像幫助曾經的自己,那個小時候常常無助的我,那個常常自卑的我。」
  • 共青團「童心港灣」:給留守兒童一個家-中青在線
    「童伴媽媽來源多樣,有村(社區)幹部、村小教師、幼兒園教師,還有全職媽媽。她們照顧留守兒童的經驗參差不齊,這就顯示出培訓的必要性。」共青團「童心港灣」全國項目辦主任、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侯寶森說。    今年已經是第二次全國性培訓,兩次培訓都在專業知識與應用技能上下足了功夫。
  • 我市今年建成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20個
    在東海縣洪莊鎮車站村,一到周末,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就會熱鬧起來,孩子們在這裡看書、跳繩,還有本村退休老師免費為他們輔導功課。 為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市各級民政部門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建設。
  • 慈利縣第二屆留守兒童夢想節暨通津鋪鎮關愛兒童之家授牌儀式舉行
    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22日訊(慈利縣融媒體中心實習記者 任紫露)12月19日,慈利縣第二屆留守兒童夢想節和通津鋪鎮關愛兒童之家授牌儀式在通津鋪鎮通津浦村舉行,來自全縣的70多名社會愛心人士用愛心和行動助力留守兒童們實現夢想。這次留守兒童夢想節是由縣民政局、縣壹祿福公益慈善協會聯合主辦。
  • 邵東立體化網絡關愛留守兒童 建立村(社區)「兒童之家」530家
    相伴護成長 溫暖兒童心邵東立體化網絡關愛留守兒童,建立村(社區)「兒童之家」530家華聲在線8月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鄭丹枚 通訊員 劉昭雲7月28日,邵東市仙槎橋鎮青山村的兒童之家,志願者江冰倩帶領30餘名留守兒童跳舞。伴隨歡快歌聲,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我村共有54名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陪伴,他們需要更多來自社會、鄰裡的關愛。」青山村婦女主任單輝豔介紹,除「兒童之家」外,村裡還建起2個「兒童微家」,就近組織留守兒童活動,並安排45名「愛心媽媽」,給予他們生活上、學習上、情感上的關懷。
  • 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新華社成都7月20日電題: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新華社記者陳健  正值暑期,走進四川省射洪市金華鎮西山坪村「童伴之家」,屋裡是擺滿各類圖書的書架,一面牆上是孩子們筆觸稚嫩的畫作,屋外是滑梯、鞦韆和一個小小的舞臺。幾個孩子正圍坐在屋裡畫畫、做作業。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達902萬人 四川湖南等省份超70萬
    朱柳融 攝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今日通報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情況時介紹,從省份來看,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都在70萬以上。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今年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