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爹當媽還得當老師 這對鄉村教師夫婦一幹就是20年

2020-09-09 光明網

作者:苗志勇

他們每天早上6點起床開始忙碌,除了正常教學外,還要全職護理全託學生們的生活,直到晚上孩子們都睡了才能休息睡覺,有時也要因為照顧生病的學生而通宵不眠。

元頂小學的孩子們。苗志勇攝

在川陝交界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頂山,山裡的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在學校裡有一對名叫陳果、張蓉的「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有了他們的精心照顧,讓這些大山深處留兒童們的成長不再單調和孤寂,生活在充滿愛的溫曖大家庭,先後有60多名學生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

回鄉辦學讓留守兒童有書讀

陳果和張蓉為學生們洗衣服。苗志勇攝

20多年前,陳果高中畢業後,在巴中市城區一所小學代課,工資很低。為了生計,他改行做起生意開餐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1999年,陳果攜妻張蓉回到村裡,當時正是學生讀書時間,幾名學齡兒童卻失學在家玩耍。經詢問得知,這些孩子因父母在外務工,學校又離家遠無人接送才沒有上學。

「回城後,他為老家那些失學的孩子擔憂不已。經過再三考慮,我支持他回村辦學。」張蓉說。1999年秋天,一所家庭式學堂出現在元頂村。夫妻倆最初的設想是讓學生能就近安心讀書,後來,外村的孩子也來了,想在家裡寄住,他們就騰出兩間屋子免費供學生住。隨著寄宿生越來越多,家庭學堂教學、生活條件已無法滿足更多的學生學習和住宿。2005年,陳果夫婦轉入公辦元頂村小學代課,在學堂裡就讀的幾十名學生也一同轉入該校。

張蓉照顧年齡較小的學生喝水。苗志勇攝

元頂小學在陳果夫婦到來後,開啟了新的辦學模式——全託式寄宿制。學校負責幼兒園至小學三年級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承擔起本村及附近村留守兒童的全託管理。

學校成了他們的「家」

學生們正在吃午餐。苗志勇攝

「其實,我們最忙的是周末,除了一早就要起床給孩子們保障好日常的一日三餐和輔導作業外,還要給學生洗澡、洗衣服、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孩子們與家長通電話……一直要忙到深夜。」張蓉邊洗衣服邊說道。

每到周末,她必須將所有學生的衣服和被子全部洗好,這樣才能保證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有更多的時間給孩子們上課。張蓉笑著說,經常幹這樣的重體力活,她身體也越來越強壯,原本瘦小的胳膊也練出了肌肉。

「其實,我們這裡共全託了47名留守學生,來自附近10多個鄉鎮,家境都不是很好,有些還是單親家庭,每個學生都有心酸的故事!」說到此處,正在為孩子們做午飯的陳果老師長嘆了一口氣,欲言又止,眼圈開始溼潤……

陳果為學生們上課。苗志勇攝

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陳果和張蓉都會想方設法給孩子們改善夥食,讓這些常年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愛。陳果說,以前開餐館練就的廚藝,這下又有了用武之地。

「今年春節因為新冠疫情原因,有幾名在武漢務工的學生家長回不來,孩子就在我們家過的年。」張蓉說,今年,元頂小學共接收了57名留守兒童,其中有47名是全託住校,年齡從2歲半到16歲不等。除了春節,孩子們全年寄宿在學校,學校成了他們的「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陳果為學生們做飯。苗志勇攝

一路艱辛一路歡歌。這對夫妻教師的故事,引起了「馬雲基金會」的關注。2015年,陳果、張蓉獲得「馬雲鄉村教師獎」。2016年,夫妻二人均被巴中市教育局聘為「巴中市貧困村小教師培訓班」講課教師,就「村小辦學經驗和關愛留守兒童」話題與全市村小教師分享;2017年,在巴中市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分享會上,分享了他們的「留守兒童之家」的故事;2018年,二人被聘請為四川省「最美家庭事跡巡講團嘉賓」,在全省巡迴分享「紮根鄉村教育,關愛留守兒童,助力脫貧奔康」的故事。同年,張蓉被評為「全國優秀童伴媽媽」,並代表全國353個童伴媽媽在北京作匯報分享。

「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注和幫助。其實我們只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想創造條件讓山裡這些貧困孩子走出大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陳果和張蓉道出他們的辦學初衷。

雖然很累也要堅持往前走

張蓉為年幼的學生洗頭。苗志勇攝

「說實話,這麼多年一路走來,我們也覺得很累!希望社會更多力量來關心留守兒童們的成長……」這對「70後」夫婦沉默許久後道出了心裡話。

「但是,我們累了孩子們(會)爭著(給我們)捶背,渴了爭著端水給我們喝,每當這時我們所有的疲勞就一掃而光。」陳果說,從學校走出去的孩子,有的已經讀完高中、大學,有的已經參加工作。「每逢節假日,他們就回來看望我們,叫一聲『果爸、張媽』,這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感覺我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有人曾高薪聘請我改行,被我婉言謝絕,因為這些孩子離不開我們,我們也不放心他們。」陳果說,從辦家庭學堂到轉正成為元頂村小學教師,他們收入一直不高,儘管如此,他們也沒有收取過這些留守兒童的託管費。雖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卻絲毫沒有動搖他們的堅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當爹當媽還得當老師」,這對鄉村教師夫婦一幹就是20年
    苗志勇 攝在川陝交界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頂山,山裡的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在學校裡有一對名叫陳果、張蓉的「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 鄉村夫婦教師當爹當媽還得當老師,真是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這個小學的創始人是陳果和張蓉,兩人是一對夫妻,他們是「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他們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 是老師也是「爹媽」:他們一幹就20年
    苗志勇 攝在川陝交界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頂山,山裡的元頂小學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留守兒童之家」,在學校裡有一對名叫陳果、張蓉的「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他倆被學生們稱為「果爸」和「張媽」。
  • 鄉村教師張習陽:一師一校 37年的堅守
    37年來,鄉村教師張習陽就順著這條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送300多名窯上學子走出大山,3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  「孩子們,排好隊,一個個的打飯,多吃點。」9月2日,晴空萬裡,張習陽站在學校的小食堂前,招呼學生們吃午餐。燉雞肉、土豆絲、酸豆角肉沫……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張習陽在一旁看著,臉上滿是愛意。
  • 紮根鄉村20年的安徽教師:「他們比城裡的孩子更需要我」
    除了向前輩學,他還向書本學。鄉村學校裡什麼可看的書,他就去縣城買。老校長去合肥走親戚,趁機買了本教學書籍送給他,他如獲至寶,都快把書翻爛了。一開始看不懂,他就先模仿,摸索了幾年後,終於開了竅,並探索出「把握學情順學而教」的做法。2007年,為迎接省級「教學大練兵」活動評選,老校長給孫浩借來一臺電腦。
  • 窮小子娶了富家女——聊聊我爹和我媽(二)
    誰像你三姨一樣,啥活兒也不幹,就知道坐著吧嗒吧嗒抽菸,還說些亂七八遭!她的腦子是真好使!」媽說這話時,三姨白愣了媽一眼:「和孩子說說以前咋了?還不讓說!你一輩子除了幹活就是死要面子!幹活受累,要面子受罪,你就是褲筒裡放屁---響(想)不開!」三姨直爽,潑辣,從小到老她的唇槍舌劍,滑稽幽默甚至粗言俗語都未曾改變一絲一毫。
  • 關注鄉村教師 故事動人還不夠
    開學季,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北河村,「85後」夫妻堅守中國最北鄉村小學;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元頂山,「70後」教師夫婦20年來一邊教書一邊義務照料近千名留守兒童的新聞觸動著人們的心近年來,在媒體的聚焦下,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群體受到社會關注。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290多萬名鄉村教師。顯然,這對於中西部貧困地區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缺口。如何讓鄉村教師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如何使這一群體不斷檔、接續新生力量?這些動人故事之後的文章,也是媒體必須要做的。教育既是一篇專業文章,也是一篇社會文章。
  • 鄉村教師37年堅守,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
    偏遠山區教育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只有讓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紮根鄉村,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作保障,才能徹底消除城鄉教育差距,通過教育讓鄉村更美好。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窯上組的窯上小學,張習陽老師用了37年的執教生涯堅守在這座偏遠的山村學校,帶出了300多名學生走出深山,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跟著記者,走進這所山頂上的學校,看看張老師的鄉村堅守之路。
  • 2014「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名單揭曉
    由活動組委會主辦,北京教育學院、陶行知教育基金會承辦的2014「最美鄉村教師」走進北京教育學院研修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活動組委會表示,今年還將舉辦高端研討會,回顧和總結「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為開展好這項活動提供理論支持。 朱敏才、孫麗娜夫婦 朱敏才曾是駐外工作17年的外交官,老伴孫麗娜退休前是北京的小學英語老師。
  • 「我的幸福就是孩子們健康成長」——訪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
    「我的幸福就是孩子們健康成長」——訪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段曉辰慶陽市鎮原縣新集鎮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與外界的信息溝通交流更是閉塞匱乏。總結20年來的工作感受,他說:「我的人生經歷雖然簡單,但始終感到內心是充實與滿足的,因為我的幸福就是孩子們健康成長!」
  • 項城:「80後」鄉村女教師的20年堅守
    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天職。20年來,項城市官會鎮第四初級中學80後女教師馬俊英將她全部的知識與愛都灑在了鄉村教育這片沃土上。在教學過程中,她既為人母,更為人師,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愛心培育出了滿園桃李,她在貧困的鄉鎮,在偏僻的鄉間,默默地守候著那份簡單而執著的人生信念。她20年堅守如初,用青春譜寫鄉村教師的讚歌。
  •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
    他把整個的心交給了孩子,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講臺上,還為學校爭取資金、改善教育條件,硬是把一所農村薄弱校辦成了縣裡優質校。張偉離世後,家人在他錢包裡發現了兩張銀行卡,一張上的餘額是1塊錢,一張為1742.88元。淡泊名利的他生前常說,「要讓鄉裡的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這也成為他對家鄉最大的貢獻。
  • 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這499位鄉村教師獲表彰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雲南省教育廳對499名2020年度雲南省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此次表彰獎勵旨在進一步激發廣大鄉村教師投身鄉村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展現廣大鄉村教師立足教育教學崗位助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教育
  • 教師滿25年教齡可評聘高級教師,滿20年教齡可評聘一級教師!
    評上了職稱的教師,回想起那段經歷,簡直可以用「不堪回首」四個字來形容:十年磨一劍準備各種業績、榮譽、論文、計算機等資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爭奪為數不多的名額,評上後填寫一套套表格、裝訂一份份材料、手寫一學期的教案、還得講課說課……那些評不上的教師境遇則更令人同情
  • 鄉村老師代課23年,工資只有1300元,提高代課教師待遇刻不容緩!
    近日,網上曝光了廣西河池一位鄉村代課教師。這位教師教書幾十年,目前工資只有1300元。除了上課,做飯後勤什麼都幹,一個人撐起了一所學校,每周回家一次,回家單程徒步要5個小時。平時寒暑假都沒有工資。學校曾分配過來幾個老師,最後都走了。
  • 安徽蒙城一教師紮根鄉村20年 帶病堅守三尺講臺
    原標題:紮根鄉村從教20年,帶病堅守三尺講臺身為市級骨幹教師,放棄進城機會,紮根鄉村從教20年,為了教育多次累倒在講臺上。因勞累過度,心臟做了搭橋手術,需長期服用藥物,且不能操勞,但蒙城縣王集中心小學老師丁言輝仍堅持帶病代課,為教育默默奉獻自己。
  • 教齡30年還有個大福利,輪到這對老教師夫婦時,結局有點意外
    教齡30年還有個大福利,輪到這對老教師夫婦時,結局有點意外。人們為什麼總說教齡30年這個數字?「30年」是終身從教的一個代表數字。試想一個人自20-24歲踏上講壇起,30年教學下來是50-54歲了,已經排隊進入退休程序了,不可能再辭職轉行了,「30年」作為終身從教的一個代表數字也就順理成章了,也就成為「老教師」的一個代名詞了。
  • 開學了,卻沒老師來上課:鄉村教師都去哪裡了?
    前段時間,網上披露了石家莊一所鄉村學校開學,非但沒有老師上課,就連校長自己都不想再幹了。這是繼學校開學了,沒學生之後,真真切切發生的又一個嚴重後果:開學了,沒老師!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中學的優秀黨員教師、優秀班主任因懲戒學生,被處分,再追加處分。丟了工作,拉入了誠信黑名單。河南省欒川縣的張老師,20年後,被學生辱罵、暴打,並錄視頻傳播,激怒了國人。教師這個職業,想說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 紮根鄉村20年 安徽教師孫浩當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當年,師範畢業的他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和對學生的喜愛,回到了家鄉汴河鎮後屯小學任教,後來被調到汴河中心小學任教,在鄉村教師這個崗位上,一待就是20年。「我母親就是一位鄉村教師,小時候跟著媽媽一起去學校,對這裡的一切都感觸很深。」孫浩說,農村大多是民辦教師,師範類的畢業生特別少,能夠回到這裡是他一直的願望。
  • 劉慈欣《鄉村教師》:教育就是人點亮人
    這種類似的鄉村教師,他們就像雨點一樣,撒在中國大地上。我小時候的學校已經被推平變成菜地了,還記得那時候它是一所村小,只有學前班、一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和五年級。由於人數不夠開班,只有兩個人,沒有六年級。我們班只有14個學生,並不是全校人數最多的班級,後來又轉來兩個,我們班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