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山區教育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只有讓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紮根鄉村,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作保障,才能徹底消除城鄉教育差距,通過教育讓鄉村更美好。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窯上組的窯上小學,張習陽老師用了37年的執教生涯堅守在這座偏遠的山村學校,帶出了300多名學生走出深山,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跟著記者,走進這所山頂上的學校,看看張老師的鄉村堅守之路。
翠綠的山峰高聳入雲,層巒疊嶂如蜿蜒巨龍,記者乘車沿著小路盤旋而上直衝山頂,在前往海拔1200米山頂上的窯上小學的路上,記者計算了從城區到這個教學點要近3個小時的車程。來到學校時,可以在門外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課堂上講課的正是37年堅守在窯上小學教學點講臺上的張習陽老師,我們趕到學校張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著語文課,六個學生整齊的坐在教室裡認真的聽著張老師上課,從他們的臉上我們不難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張老師走出教室給我們介紹,現在村裡面就只有這六個孩子是小學階段的適齡兒童,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能將他們留在老家就讀。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因為窯上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它是相鄰三縣的地方,平壩北邊最偏僻的地方,它離最近的學校石板小學,坐車都要四十分鐘才能到。
據了解,齊伯鎮的溫泉村是平壩區最為偏遠的一個鄉村,也是平壩區八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隨著山村的孩子們逐漸減少,大多村小被合併或者被取消,而窯上小學教學點,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孩子們全是留守兒童,年齡小,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照看,無法走讀等特殊原因,當地教育部門決定保留下來。多年來,前來教學的老師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張習陽堅持了下來,成為了整個學校唯一的老師。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因為這裡條件非常的艱苦,星期一來星期五才能回去,吃住都不方便,所以教師來這裡的很少。我也想轉行,有的人還約我去合夥做生意,但是如果我走了,這些學生怎麼辦,現在我的想法就是要把這裡的學生好好的教出來,只有他們才能改變這個地方,所以我才繼續的往下走。
現如今,隨著教育手段不斷創新,語文、數學、思想政治、美術、音樂樣樣都要學習,窯上小學教學點也有了更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對上了年紀的張習陽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習陽開始嘗試著用新的教學方式,學習網絡技術,惡補各種文化知識,潛心鑽研各個學科的教材,合理安排課程,並制定多項規章制度,讓孩子們能夠快樂地學習,愛上讀書。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藉助網絡,因為學校裡面有遠程教育,有班班通這類似的,而且教起來還得心應手,很好學,學生學起來也很好懂。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學生 陳宇:
以前我們學校沒有鋼琴和一些教學設備,現在有了我們課餘時間,我們可以來學習畫畫和彈鋼琴,我覺得特別的開心。
對於張習陽堅持,他的妻子周元琴也在他的身後默默的支持著他的工作。
張習陽老師的妻子 周元琴:
支持他把自己娃娃撫養出來,把大山裡面的娃娃教出去,有時候都是笑起講,都不敢和他吵,怕他心裏面有思想包袱,自己沒有讀過書,吃虧上當也要支持讓娃娃讀書。
在這個教學點,「既當爹又當媽」是對張習陽最好的形容詞。因為學校距離就讀孩子家都要走一段偏僻的山路,每天擔心孩子們放學不回家,玩野了,每天一下課他都會讓孩子們組織好隊伍,自己帶頭,一個個的將孩子們護送回家,孩子們也親切的喊著他「張爸爸」。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學生 夏萬坤:
我們上課不會的時候,張老師會很細心的教我們,手把手的教,張老師像爸爸一樣愛護我們,關心我們。
據了解,大山深處的鄉村,與世隔絕,思想觀念落後,老一輩的人都認為知識並不能換來糧食。為了扭轉村裡人落後的思想觀念,讓孩子們能讀書,張習陽沒少下功夫。他挨家挨戶地走訪,勸孩子們讀書,並向家長承諾,一定會對孩子們好。張習陽的真心實意逐漸打動了周邊的村民,大家都放心把孩子們交給他。
學生家長 陳錫華:
孩子的爸爸媽媽出門打工去了,在學校全部都是張老師輔導,在家裡面我們又沒有文化,文化低輔導不了,都是全靠張老師。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自張習陽擔任老師以來,整個窯上小學教學點的覆蓋轄區內,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失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100%。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們,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靠著自己的雙手「經營」著自己的人生。
平壩區齊伯鎮黨委副書記 嶽達緣:
他在這個地方從教30多年,很不容易,一直堅守,一直為這個地方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務,這種精神我覺得在我們工作當中很值得發揚。
三尺講臺,三寸心草,三寸粉筆,300桃李。執教37年來,張習陽的辛勤付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他多次榮獲安順市平壩區「優秀教師」「最美教師」稱號。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我的初衷就是把這裡的學生培養出來,多學一點知識,好讓他們走出窯上,走出齊伯,走出平壩,走向世界,在學好知識以後,回來建設家鄉,才讓家鄉更多的人改變家鄉的面貌。
記 者:塗文俊 劉慶
編 輯:田褀琪
安順市廣播電視臺
外宣民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