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37年堅守,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

2020-09-11 直播安順

偏遠山區教育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只有讓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紮根鄉村,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作保障,才能徹底消除城鄉教育差距,通過教育讓鄉村更美好。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窯上組的窯上小學,張習陽老師用了37年的執教生涯堅守在這座偏遠的山村學校,帶出了300多名學生走出深山,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跟著記者,走進這所山頂上的學校,看看張老師的鄉村堅守之路。

翠綠的山峰高聳入雲,層巒疊嶂如蜿蜒巨龍,記者乘車沿著小路盤旋而上直衝山頂,在前往海拔1200米山頂上的窯上小學的路上,記者計算了從城區到這個教學點要近3個小時的車程。來到學校時,可以在門外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課堂上講課的正是37年堅守在窯上小學教學點講臺上的張習陽老師,我們趕到學校張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著語文課,六個學生整齊的坐在教室裡認真的聽著張老師上課,從他們的臉上我們不難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張老師走出教室給我們介紹,現在村裡面就只有這六個孩子是小學階段的適齡兒童,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能將他們留在老家就讀。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因為窯上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它是相鄰三縣的地方,平壩北邊最偏僻的地方,它離最近的學校石板小學,坐車都要四十分鐘才能到。

據了解,齊伯鎮的溫泉村是平壩區最為偏遠的一個鄉村,也是平壩區八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隨著山村的孩子們逐漸減少,大多村小被合併或者被取消,而窯上小學教學點,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孩子們全是留守兒童,年齡小,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照看,無法走讀等特殊原因,當地教育部門決定保留下來。多年來,前來教學的老師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張習陽堅持了下來,成為了整個學校唯一的老師。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因為這裡條件非常的艱苦,星期一來星期五才能回去,吃住都不方便,所以教師來這裡的很少。我也想轉行,有的人還約我去合夥做生意,但是如果我走了,這些學生怎麼辦,現在我的想法就是要把這裡的學生好好的教出來,只有他們才能改變這個地方,所以我才繼續的往下走。

現如今,隨著教育手段不斷創新,語文、數學、思想政治、美術、音樂樣樣都要學習,窯上小學教學點也有了更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對上了年紀的張習陽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習陽開始嘗試著用新的教學方式,學習網絡技術,惡補各種文化知識,潛心鑽研各個學科的教材,合理安排課程,並制定多項規章制度,讓孩子們能夠快樂地學習,愛上讀書。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藉助網絡,因為學校裡面有遠程教育,有班班通這類似的,而且教起來還得心應手,很好學,學生學起來也很好懂。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學生 陳宇:

以前我們學校沒有鋼琴和一些教學設備,現在有了我們課餘時間,我們可以來學習畫畫和彈鋼琴,我覺得特別的開心。

對於張習陽堅持,他的妻子周元琴也在他的身後默默的支持著他的工作。

張習陽老師的妻子 周元琴:

支持他把自己娃娃撫養出來,把大山裡面的娃娃教出去,有時候都是笑起講,都不敢和他吵,怕他心裏面有思想包袱,自己沒有讀過書,吃虧上當也要支持讓娃娃讀書。

在這個教學點,「既當爹又當媽」是對張習陽最好的形容詞。因為學校距離就讀孩子家都要走一段偏僻的山路,每天擔心孩子們放學不回家,玩野了,每天一下課他都會讓孩子們組織好隊伍,自己帶頭,一個個的將孩子們護送回家,孩子們也親切的喊著他「張爸爸」。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學生 夏萬坤:

我們上課不會的時候,張老師會很細心的教我們,手把手的教,張老師像爸爸一樣愛護我們,關心我們。

據了解,大山深處的鄉村,與世隔絕,思想觀念落後,老一輩的人都認為知識並不能換來糧食。為了扭轉村裡人落後的思想觀念,讓孩子們能讀書,張習陽沒少下功夫。他挨家挨戶地走訪,勸孩子們讀書,並向家長承諾,一定會對孩子們好。張習陽的真心實意逐漸打動了周邊的村民,大家都放心把孩子們交給他。

學生家長 陳錫華:

孩子的爸爸媽媽出門打工去了,在學校全部都是張老師輔導,在家裡面我們又沒有文化,文化低輔導不了,都是全靠張老師。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自張習陽擔任老師以來,整個窯上小學教學點的覆蓋轄區內,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失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100%。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們,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靠著自己的雙手「經營」著自己的人生。

平壩區齊伯鎮黨委副書記 嶽達緣:

他在這個地方從教30多年,很不容易,一直堅守,一直為這個地方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務,這種精神我覺得在我們工作當中很值得發揚。

三尺講臺,三寸心草,三寸粉筆,300桃李。執教37年來,張習陽的辛勤付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他多次榮獲安順市平壩區「優秀教師」「最美教師」稱號。

平壩區齊伯鎮 窯上小學 校長 張習陽:

我的初衷就是把這裡的學生培養出來,多學一點知識,好讓他們走出窯上,走出齊伯,走出平壩,走向世界,在學好知識以後,回來建設家鄉,才讓家鄉更多的人改變家鄉的面貌。

記 者:塗文俊 劉慶

編 輯:田褀琪

安順市廣播電視臺

外宣民生中心

相關焦點

  • 貴州安順:37年的堅守 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
    值得我們特别致敬的,還有那些常年堅守在偏遠山區、貧困地區的老師們。張習陽就是其中一位。張習陽是貴州安順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窯上組窯上小學的一位老師,37年來,他堅守在那座偏遠的山村學校,帶出300多名學生。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走進這所山頂上的學校,了解張老師的堅守故事。
  • 昨天,多家媒體關注平壩這位鄉村教師
    年的堅守 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報導《張習陽:37年堅守 只為讓孩子走得更遠》光明網報導《貴州安順:37年的堅守 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37年的堅守 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37年來,鄉村教師張習陽就順著這條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送300多名窯上學子走出大山,3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
  • 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兩個娃:從小夥到大叔,深山37年的堅守
    今天,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中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萬人。在教師隊伍中,有個特殊的群體——鄉村教師,他們默默無聞卻又責任重大,他們堅守鄉村,也同時堅守激蕩青春。>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磨子潭鎮,有這樣一所所學校,他只有一個老師兩個娃,這位老師從帥小夥到大叔,堅守大山深處37年。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近日,六部門出臺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力爭3至5年,讓鄉村教師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 第二屆「深山鄉村教師獎」頒獎儀式在金竹飛瀑景區舉行
    為持續關注樂安深山鄉村教育,弘揚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繼承和發揚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鼓勵和支持堅守深山的教師們盡職盡責、紮根深山教育。日前,由南京永達戶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以「堅守扶智 點亮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山鄉村教師獎」頒獎儀式在金竹飛瀑景區舉行。
  • 《一生只為一事來》首映 全國模範鄉村女教師支月英事跡改編
    9月6日,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在北京師範大學首映,導演張亞海,主演穆婷婷、譚凱、王姬,小演員徐梓涵、宋心鈺、李涵陽、胡雨慈,電影主題曲演唱者米粒,以及影片故事原型人物支月英現身和師生互動。《一生只為一事來》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支月英老師駐守大山38年,為鄉村教育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支月英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她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謝富厚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行政中心大會議室,看到了正在忙於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宣講彩排的謝富厚,他坐在第一排,戴著老花眼鏡,手裡拿著演講稿正在緊張地練習。
  • 鄉村教師張習陽:一師一校 37年的堅守
    37年來,鄉村教師張習陽就順著這條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送300多名窯上學子走出大山,3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  「孩子們,排好隊,一個個的打飯,多吃點。」9月2日,晴空萬裡,張習陽站在學校的小食堂前,招呼學生們吃午餐。燉雞肉、土豆絲、酸豆角肉沫……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張習陽在一旁看著,臉上滿是愛意。
  • 宿遷市洋河新區鄉村教師王維超:堅守鄉村教育36年
    宿遷網訊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是54歲的鄉村教師王維超,是「宿遷市最美教師」之一。在宿遷市洋河新區鄉村中學的崗位上,他堅守了36年,用無私奉獻、默默付出,守護著鄉村教育,照亮了孩子們的讀書路。18歲那年,王維超得知泗陽縣招聘鄉村代課老師,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應聘了,如願以償成為桃果源中學一名數學老師。
  • 餘如彪:從幼兒教師到全能班主任 一位鄉村教師的八年堅守
    有這樣的一些人,居於深山,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澆灌著一個個稚嫩的希望,奉獻著一刻刻的時光,這便是餘如彪老師的模樣。他奉獻時光守護鄉村兒童,用汗水為孩子們鋪設走出大山的路。掌雷村,距離縣城2個多小時車程,全村群山環繞,山路崎嶇,自然條件惡劣,而地處大山深處的掌雷完全小學是附近七個村的唯一校點。
  • 「感動中國」鄉村女教師支月英到宜春學院分享37年堅守歷程
    圖為9月18日晚上,「感動中國」鄉村女教師支月英先進事跡報告會。支月英(左)與宜春學院校長李雪南(右)。宜春學院 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2日電(記者 韓玉)9月18日晚上,「感動中國」鄉村女教師支月英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宜春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 90後最美女教師:走了小半個中國,卻選擇堅守鄉村
    走過小半個中國的她,還是喜歡回到四川省樂陽小學,做一名鄉村教師。25歲的陳秋菊,已經在這裡工作了8年。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個有著一頭烏黑長髮的女孩,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清麗淡雅,但又自有一番風霜中的執著。
  • 請為堅守在鄉村一線的教師點讚
    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的老師們,的確是很辛苦的。他們面對的是整體素質不高的村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缺少最起碼的尊嚴。,出了事你們吃不了兜著走。農村孩子在校時間達十個多小時,比城區孩子在校時間多出四個小時,鄉村老師們不是"保姆」又是什麼?
  • 感動中國鄉村女教師支月英與大學生分享37年的堅守歷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江西9月21日訊(記者李樹貴)9月18日,感動中國鄉村女教師支月英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江西宜春學院舉行。大學生們從她句句擲地有聲堅定的言語中看到的是支月英毫無怨言的堅守。歲月無聲,時間刻痕。
  • 平山特崗女教師九年堅守深山小學,傾心呵護山裡娃
    一位年輕姑娘在22歲時做了這樣的選擇:她沒有選擇在大城市工作或者在條件更好的故鄉工作,而是選擇到位於冀晉交界地帶、距離縣城有100公裡的偏遠深山區當了一名特崗教師;當三年特崗期滿,她沒有選擇離開這個連當地人都「嫌窮山惡水」的地方,而是選擇留下,一待就是九年,直到現在和未來;九年間,她也從照護45人的鄉村特崗教師成長為擁有160名學生的鄉小學校長,但她傾心呵護深山娃的初心始終沒有變化
  • 334公裡,10年通勤路,致鄉村路上用愛堅守的教師們
    1987年,她選擇回到家鄉當鄉村教師。33年來,譚秋用一直在洛滿鎮幾個偏遠山村教學點工作,其中北林教學點是她任教時間最長的地方。2018年,北林教學點只剩下譚秋用1名老師和6名二年級學生。學生中4人是留守兒童,譚秋用老師、廚師一肩挑,亦師亦母,不離不棄地堅守。隨後,柳南區將洛滿鎮村小和教學點納入集團化辦學體系。今年秋季學期起,譚秋用迎來一名新同事,學生也從6人增加至19人。
  • 為讓孩子走出大山—劍河縣一對夫妻教師堅守鄉村教學點18年
    劍河縣一對夫妻教師堅守鄉村教學點18年特約記者 楊家孟 吳昌連 張美乘著秋風,踩著細雨,我們來到了這一個深藏於苗寨中的小學--岑松鎮屯州小學。銀灰色的鐵門,紅綠相間的塑膠球場,白色的磚房裡傳來一陣陣清脆的讀書聲,「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
  • 「深山紅燭」向宏佳——二十四載堅守三尺講臺
    楷模名片   向宏佳 1974年生,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採花中學英語教師。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2017年中考,他所教的班級,全班40名同學全部被市縣重點高中錄取,400分以上28人,25人進入全縣前100名,七門中考科目均獲全縣第1名。  同事們紛紛感嘆:「向老師譜寫了土家山寨英語教學的傳奇。」  24年來,山區裡簡陋的生活環境讓一撥接一撥的老師來了又走了,向宏佳成了最篤定的堅守者。
  • 五峰「深山紅燭」向宏佳紮根深山24年
    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名被譽為「深山紅燭」的英語教師。他叫向宏佳,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2017年中考,他所教的班級,全班40名同學全部被市縣重點高中錄取,400分以上28人,25人進入全縣前100名,七門中考科目均獲全縣第1名。同事們紛紛感嘆:「向老師譜寫了土家山寨英語教學的傳奇。」24年來,山區裡簡陋的生活環境讓一撥接一撥的老師來了又走了,向宏佳成了最篤定的堅守者。
  • 偏遠山村有堅守,感謝每一位鄉村教師
    2020年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在許多農村,或者是偏遠地區,學生越來越少,老師也相繼調走,但仍有這麼一群老師,他們在默默堅守,他們年齡不同,相貌不同,地域不同,卻有相同的理想信念,只有隻要有學生,我就不會離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民工進城越來越多,鄉村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不論是廈門鄉村,福建鄉村,還是西部偏遠山村,這種現象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