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特崗女教師九年堅守深山小學,傾心呵護山裡娃

2020-09-12 愛在平山

一位年輕姑娘在22歲時做了這樣的選擇:

她沒有選擇在大城市工作或者在條件更好的故鄉工作,而是選擇到位於冀晉交界地帶、距離縣城有100公裡的偏遠深山區當了一名特崗教師;當三年特崗期滿,她沒有選擇離開這個連當地人都「嫌窮山惡水」的地方,而是選擇留下,一待就是九年,直到現在和未來;九年間,她也從照護45人的鄉村特崗教師成長為擁有160名學生的鄉小學校長,但她傾心呵護深山娃的初心始終沒有變化。

她,就是張曉紅,這是她的選擇與堅守。

有人開玩笑說,「別人都是『山裡飛出金鳳凰』,你這可算是『嫁進深山溝不知歸路』。」

可她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只管自己怎麼做、做成了什麼。


人往高處走?她卻堅守深山小學九年


營裡鄉距平山縣城近100公裡,毗鄰山西,是平山縣最為偏遠的深山區鄉鎮之一。

2011年9月,張曉紅成為營裡鄉殺虎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殺虎小學坐落在一道地勢險要的山脊上,是一道風口,經常山風肆虐。一年四季能吃到的蔬菜幾乎只有土豆。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平山人,張曉紅剛到這裡還是適應不了這裡的條件。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天特別冷,水管經常會凍住,用火烤半天水管才能流出水。每年12月水管就會徹底凍實。斷水後,老師們就會拿著水桶到村外河溝裡,用石頭砸開冰面取水。這種情況要堅持到第二年的三月份氣溫上來後水管才能出水。「平時衣服更是不敢洗,都是攢到周末放假拿回家再洗。」張曉紅苦笑道,「我從小就是在農村長大,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咬咬牙也就堅持下來了,習慣了。」

2014年9月,三年特崗期滿,張曉紅本可以申請調到條件好一點的鄉鎮學校任教,她卻主動申請要留在營裡鄉繼續任教。在她的心裡,山區孩子需要她。在營裡鄉,張曉紅一幹就是9年,從教師到營裡小學教導主任,再到副校長、校長。


一個都不能少!當好留守兒童的「好媽媽」


「我們這兒是山區,有很多村莊的留守兒童。因為自己也每天在學校住著,所以一直照顧他們,這是我的舉手之勞。」張曉紅說。

楊麗麗姐妹兩個不僅是單親家庭,還很貧困。面對家庭的困境,父親和奶奶都很無奈,便有了讓兩個孩子輟學的念頭。張曉紅了解到情況後,獨自騎行20多裡山路去家訪做工作。

「您放心,孩子的生活費我出,缺什麼找我,無論怎麼樣,絕不能讓兩孩子輟學。」張曉紅對楊麗麗奶奶說。張曉紅把楊麗麗姐妹當自己孩子看待,讓她們跟自己吃飯、睡覺、改善生活,逢年過節或者換季了時,給她們買新衣服。楊麗麗姐妹倆親切地稱她「張媽媽」。

張曉紅圓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上學夢。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張曉紅對孩子有些虧欠,畢竟陪學生的時間比陪自己孩子的時間多很多。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呵護,只能把孩子交老人照看。


▲張曉紅和學生。


深山搞教研,整體提升山區教育教學質量


在農村,孩子們從小由於家庭環境等原因沒有機會接觸英語,英語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為「零」。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呢?在張曉紅眼裡,孩子們的英語學習習慣和興趣比知識更重要。這就要先從老師的教學開始抓起。

多少年來,營裡小學在課題研究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張曉紅身先士卒,以自身行動改變著山區教師的觀念和習慣。

「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會使孩子們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得變著花樣的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首先要自己改變,才能讓孩子們改變。」

張曉紅抓住縣教研室組織的每一次培訓和學習機會,還在網上參加培訓,回到學校就組織老師們進行學習和討論,還帶領老師們一起做課題。「首先要用心去琢磨這件事,再借鑑其他老師的優秀做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個人在教學方面的經驗,最後形成適合我們學校孩子的教學方法。」在她的組織帶領下,營裡鄉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大幅提升。


勞動教育實踐,深山裡的「天然實驗田」


在營裡小學的校園裡,西紅柿、黃瓜、紅薯、玉米、絲瓜、辣椒等蔬菜扮靚校園,在豐富了師生的餐桌的同時,張曉紅還在學校推廣了勞動教育的課程。

2019年9月開始,他們學校4—6年級學生開設了勞動課,每周一節,自己也參與到教學當中。


▲營裡小學的孩子們手捧自己的勞動成果。


「我們學校地處深山區的農村,學校大,空地多,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天然實驗田』。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張曉紅自豪地說。

「我想讓我們的孩子享受和城裡學生一樣的教學環境!希望學校能有一間自己的錄播室和一個塑膠跑道的操場,老師們能夠更專業地開展教學活動,孩子們也能更健康、安全地參與體育活動。」


來源:長城網

相關焦點

  • 「嫁」進深山溝的特崗女教師
    長城網訊(記者 龐曉菲 王藝薇)一位年輕姑娘在22歲時做了這樣的選擇:她沒有選擇在大城市工作或者在條件更好的的故鄉工作,而是選擇到位於冀晉交界地帶、距離縣城有100公裡的偏遠深山區當了一名特崗教師;當三年特崗期滿,她沒有選擇離開這個連當地人都「嫌窮山惡水」的地方,而是選擇留下,
  • 女大學生走進陵水山區堅守10年 築起深山孩子英語夢
    從海口到陵水3個多小時的奔波,文勁芳從抱著厚厚一大摞的英語練習冊,準備從陵水車站再坐40分鐘的公交車回到陵水本號鎮的福和希望小學,這已經是文勁芳到這裡教書的第10個年頭。昔日連26個字母都背不全的學生,到如今英語成績全縣第6,文勁芳用10年的堅守和愛心築起了深山孩子的英語夢。
  • 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特崗教師的奉獻與堅守
    通過「特崗計劃」直接或間接補充的教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最多、學歷最高、待遇保障最為齊全的新一代鄉村教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簡稱「特崗計劃」)始於2006年,每年公開招考選聘數萬名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貧困縣農村學校任教。近百萬特崗教師同廣大鄉村教師一起,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 「深山紅燭」向宏佳——二十四載堅守三尺講臺
    楷模名片   向宏佳 1974年生,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採花中學英語教師。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  深山裡長大的他,深知山裡娃求學的不易:「從家裡到學校,翻山越嶺,從晌午走到天黑。」  24年來,雖然身在貧困山區,收入也不高,但向宏佳特別注意自己的著裝與言行。他經常對學生們說:「品行和習慣,比知識更重要。」  向宏佳最難忘的,是24年前走上講臺的第一堂課。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老師,她就是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學獨臂女教師——杜秀蘭。2020年春季 杜秀蘭與4個孩子一個學校獨臂女教師杜秀蘭紮根大山教書育人35年,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山裡的孩子走出了大山
  • 教師節快樂丨他用青春陪伴山裡娃成長
    在教師群體中,有這麼一類人,他們風華正茂,剛從高校畢業不久,卻遠離家人,紮根在中西部的廣大農村地區,用青春陪伴山裡娃們一起成長,這就是特崗教師。今天,我們走進鹽亭縣五龍鄉中心小學,來認識一位年輕的特崗教師。走進五龍鄉中心小學六年級的教室,同學們正在學習課文《七律·長徵》。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秉承師者初心 已堅守7年  2013年6月,樊香英於保定學院綜合文科教育專業畢業,同年考取了平山縣特崗教師  樊香英坦言,3年的特崗教師服務期滿後,她本有機會調動,然而看到學生們認真求知的眼神,一想到經常更換老師可能對學生的成績有所影響,加之她早已習慣了這裡的環境,就毅然決定留下繼續教學。
  • 走遍深山去家訪——特崗教師的別樣暑假
    新華社石家莊8月10日電 題:走遍深山去家訪——特崗教師的別樣暑假新華社記者馮維健、王昆「進入汛期了,我得趕緊去山上的學生家轉轉,告訴他們別去河裡遊泳。」孫兵印一邊啟動摩託車,一邊對妻子薛志燕說,「你們班那幾個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我也去看看吧。」
  • 五峰「深山紅燭」向宏佳紮根深山24年
    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名被譽為「深山紅燭」的英語教師。他叫向宏佳,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深山裡長大的他,深知山裡娃求學的不易:「從家裡到學校,翻山越嶺,從晌午走到天黑。」24年來,雖然身在貧困山區,收入也不高,但向宏佳特別注意自己的著裝與言行。他經常對學生們說:「品行和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向宏佳最難忘的,是24年前走上講臺的第一堂課。
  • 2021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小學校長紮根深山十七載
    2021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小學校長紮根深山十七載 【熱點背景】 河南省某山村小學校長,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大山深處,只為 改變山裡娃的命運,託起大山的希望。他雖然收入微薄,但17 年資助學生多達 300 多名。
  • 他堅守山村小學21年,用知識改變山裡娃的命運
    他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師,自1998年畢業後回到家鄉任教,至今已在三尺講臺上堅守了21年,雖然條件艱苦,但他潛心教育事業的初心從未曾改變:「希望用知識引導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只要這裡的一個學生需要我,我就要堅守。」他就是德保縣敬德鎮念歸村巴力小學教師陸高潮。
  • 特崗教師給山裡娃上「吃烤鴨課」,娃捨不得吃,想帶給媽媽
    河北平山特崗教師秦紫薇是石家莊市平山縣觀音堂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近日,在一次英語課上講到英語單詞「Beijing Duck」時,隨口問了一句同學們有沒有吃過北京烤鴨,孩子們都說沒吃過。據了解,平山縣觀音堂小學距離石家莊100餘公裡,學校位於平山縣下槐鎮,周邊群山環繞,村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為了能夠讓山裡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秦紫薇經常在課堂上擴展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她還會從家裡帶來一些可愛的小禮物獎勵給學習進步,成績優異的學生。
  • 「95後」女教師「支教路」:用400餘雙手套溫暖「山裡娃」
    鄭州市東風路小學供圖圖為李倩和支教的孩子們。鄭州市東風路小學供圖中新網鄭州9月10日電 題:「95後」女教師「支教路」:用400餘雙手套溫暖「山裡娃」中新網記者闞力「李老師,我們開學了,大家都很想念您。」教師節前夕,河南鄭州「95後」女教師李倩手機裡傳來數百公裡外的山區學子稚嫩聲音。
  • 一家三代出了十個教師 助力上萬山裡娃逐夢
    在貴州省黔西縣有一個家庭,三代人出了十個教師,他們深耕鄉村教育,將一個又一個山裡娃送出了大山。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82歲的聶明賢是一位退休老教師。從聶老師這一輩開始算起,加上他的子女、孫輩,一家三代共出了十個教師,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教育世家」。四十多年的時間裡,聶老師通過不斷教學、啟蒙,送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山裡娃。在他的帶動下,妻子成為了一名代課教師,而他的五個孩子中,有三個也同樣選擇了教師職業。
  • 紮根鄉村、為愛堅守 來聽新疆特崗教師的深情獨白
    來源:天山網今年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今年也是新疆啟動實施「特崗計劃」的第15年15年來,新疆通過中央「特崗計劃」共招聘教師近10萬名其中七成以上在鄉鎮及以下學校任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教師前赴後繼化作春泥與燭火用知識和熱血點燃了鄉村孩子的希望我們分享三位在新疆紮根的
  • 紮根鄉村、為愛堅守,來聽新疆特崗教師的深情獨白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今年也是新疆啟動實施「特崗計劃」的第15年15年來,新疆通過中央「特崗計劃」共招聘教師近10萬名其中七成以上在鄉鎮及以下學校任教2010年,他從山東棗莊學院音樂系音樂學專業(現山東棗莊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畢業,因為一部關於西部計劃志願服務的宣傳短片,當時的他毅然決然報考了新疆特崗教師。
  • 90後研究生堅守山區,實力詮釋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句話
    可是今天這句話成真了,還真有這樣一位體育老師兼顧了數學和其他科目,他就是研究生畢業的趙鵬菲,河北石家莊平山縣上文都完全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因山區老師稀缺,他要教語文、數學、體育等6門學科。趙鵬菲今年30歲,從17年畢業,他女朋友跟他說:「你有時間去家裡看看我父母。」
  • 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營造立德樹人環境 構建和諧教師隊伍
    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始建於1722年,前身為「西江書舍」,1965年更名為平山鎮第一小學,1981年被縣政府、縣教育局確定為惠東縣直屬重點小學,1995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保障。
  • 「特崗教師」都去哪了?
    十幾年來,成千上萬的大學生變身「特崗教師」,為祖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特崗教師」紛紛逃離鄉村學校的情況也非常嚴重。中部省份一個鄉村中學,從2009開始,每一年都會有新的「特崗教師」入職,當然每一年都有「特崗教師」離開,這十幾年,前後來到這所學校的特崗教師有四十多位,而現在仍然堅守崗位的不足二十人,中途離開「特崗教師」都去哪了?
  • 主播關注 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倪山清 用青春陪伴山裡娃成長
    【正文】6年前,24歲的倪山清,從四川師範大學畢業,來到五龍鄉中心小學任教。來之前,倪山清已經做好了面對基層艱苦環境的心理準備。可是到達五龍鄉中心小學,簡陋的教室,破舊的辦公條件,這一切超出了倪山清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