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走進陵水山區堅守10年 築起深山孩子英語夢

2020-12-17 南海網

文勁芳在給學生上課。

  從海口到陵水3個多小時的奔波,文勁芳從抱著厚厚一大摞的英語練習冊,準備從陵水車站再坐40分鐘的公交車回到陵水本號鎮的福和希望小學,這已經是文勁芳到這裡教書的第10個年頭。昔日連26個字母都背不全的學生,到如今英語成績全縣第6,文勁芳用10年的堅守和愛心築起了深山孩子的英語夢。

  南國都市報記者 譚琦 文/圖  

  大學畢業扎進深山 「遊戲教學」帶動學生興趣

  2007年,即將大學畢業的文勁芳從學長處得知,陵水福和希望小學缺少專業的英語教師,「我讀的就是英語教育專業,那裡的孩子應該需要我。」大學畢業後,文勁芳報名了特崗教師。「學校沒有自來水,教室宿舍都很破舊,條件很艱苦。」學長提醒文勁芳,這些困難沒有阻止她的腳步。2007年8月,文勁芳拉著行李到福和希望小學報到,成了學校歷史上第一名專業英語教師。

  山區孩子英語不好,有很多種原因。偏遠地區不注重英語教學,3年級才開設英語課程,學校也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英語教師都是由語文或數學教師兼任。文勁芳知道孩子的英語基礎差,但第一次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她還是被嚇到了,「畢業班的學生,還沒有一個孩子能背全26個字母。」

  學生英語基礎差,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不高,這讓文勁芳感到為難。

  但她並沒有因為學生的基礎差而放棄,「我和學生們玩遊戲,背單詞的時候玩『開火車』或『滾雪球』,一聽玩遊戲學生就感興趣了。」文勁芳說,現在學校的設備越來越完善,有了電子畫板,還可以使用課件,英語學習方便了很多。「2012年以前,只有黑板,我只能做一些小卡片讓學生背單詞,還會到海口去買試題帶回來給學生做。」

  讓每個孩子都學會英語 10年堅守無怨無悔

  2015年9月,文勁芳剛接手六年級的英語教學,班上來了12個什巴小學轉學來的英語零基礎的學生,「什巴小學之前從未開設英語課程,我知道這又是個大挑戰。」經過文勁芳1年的教學,在2016年6月的英語畢業考試中,什巴小學轉學來的12個學生的英語平均分達到了65分,「之前大家都擔心的這12個孩子英語不達標的問題,現在都迎刃而解了。」文勁芳說起來很是驕傲。

  在文勁芳的努力下,福和希望小學學生的英語成績也是直線提升。2010年,文勁芳班裡的一名學生獲得全縣英語競賽的二等獎,獲得去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學習的機會,這在校史上是破天荒的。去年,憑藉文勁芳任教畢業班的出色成績,在全縣中心校英語成績排名中,學校由過去的倒數大幅升至第六名。

  現在,文勁芳在學校裡教6年級的學生英語,有時還兼任信息技術的課程。「現在學校又多了一個專業的英語老師,輕鬆了一點。」3年特崗期滿後,本有機會走向大城市或者更好的崗位,而文勁芳卻選擇留了下來,而且這一留就是10年。「很多老師都來了又走,我放心不下孩子,也捨不得這些孩子。」文勁芳說,自己已經融入了山區的生活,也在這裡發現了教學的樂趣。

責任編輯:韓慧

相關焦點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她大學畢業進山區堅守10年教英語
    分鐘的公交車回到陵水本號鎮的福和希望小學,這已經是文勁芳到這裡教書的第10個年頭。昔日連26個字母都背不全的學生,到如今英語成績全縣第6,文勁芳用10年的堅守和愛心築起了深山孩子的英語夢。  南國都市報記者譚琦 文/圖  大學畢業扎進深山 「遊戲教學」帶動學生興趣  2007年,即將大學畢業的文勁芳從學長處得知,陵水福和希望小學缺少專業的英語教師,「我讀的就是英語教育專業,那裡的孩子應該需要我。」大學畢業後,文勁芳報名了特崗教師。
  • 辣妹子文勁芳不慕榮華 十年堅守陵水山區教英語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陵水3月2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在陵水吊羅山南麓大山深處的福和希望小學有著這樣一位老師,2007年,23歲的她被分配到這個偏遠的山區小學,用自己的愛心和堅守,以十年芳華譜寫了大山深處的教育之歌;她不貪戀繁華,不逐名利,用溫情和耐心呵護著黎族、苗族孩子的善良,在山區教師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她就是文勁芳,2017年被評為海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 辣妹子文勁芳不慕榮華十年堅守陵水山區教英語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陵水3月2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在陵水吊羅山南麓大山深處的福和希望小學有著這樣一位老師,2007年,23歲的她被分配到這個偏遠的山區小學,用自己的愛心和堅守,以十年芳華譜寫了大山深處的教育之歌;她不貪戀繁華,不逐名利,用溫情和耐心呵護著黎族、苗族孩子的善良,在山區教師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她就是文勁芳,2017年被評為海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 海南日報數字報-堅守深山8年教山區孩子說英語
    多少年來,在偏遠的海南陵水本號鎮黎族苗族山區,優秀的英語老師一直是當地教育的稀缺資源,這制約著陵水當地教育的發展。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0年春季 杜秀蘭與4個孩子一個學校獨臂女教師杜秀蘭紮根大山教書育人35年,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山裡的孩子走出了大山上學期,學校還有4個孩子。今秋開學,在黑潭村小學,只有杜秀蘭和兩名幼兒園學生。杜秀蘭說: 我作為農村一個基層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沒有走出大山,要讓孩子走出大山;哪怕只有一個孩子,我都要堅守教下去。6歲那年,杜秀蘭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她堅持讀完了高中,給孩子們上課時,她用左手寫板書,工整而有力。這是幾十年裡一點點練出來的。
  • 平山特崗女教師九年堅守深山小學,傾心呵護山裡娃
    她卻堅守深山小學九年營裡鄉距平山縣城近100公裡,毗鄰山西,是平山縣最為偏遠的深山區鄉鎮之一。2011年9月,張曉紅成為營裡鄉殺虎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殺虎小學坐落在一道地勢險要的山脊上,是一道風口,經常山風肆虐。
  • 文勁芳:用愛給農村孩子築一個英語夢-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小懷揣著教師夢的文勁芳,當年高考如願被瓊州學院英語教育專業錄取。2007年臨近畢業,她從學長唐遠生口中得知,福和希望小學缺英語教師。     福和希望小學是一所地處吊羅山南麓的偏遠山區小學,學生大多是黎族、苗族孩子。
  • 「深山紅燭」向宏佳——二十四載堅守三尺講臺
    今起,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感受這些先進典型的平凡與偉大。  楷模名片   向宏佳 1974年生,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採花中學英語教師。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
  • 點燃山區孩子音樂夢
    △周新華教授(前排右一)向學校轉贈教學物資 支教走進山區,放飛千名學生音樂夢位於107國道旁的廖家灣小學,有1至6年級,500多名學生近一半是留守兒童,都住校學習。△支教老師教孩子們聲樂 就這樣,通過周教授等人手把手耐心的教學,孩子們從只知道阿拉伯數字1234567到熟練地哼唱出來;從沒摸過樂器到可以流暢地彈奏,漸漸地,孩子們心底那顆音樂夢的種子生根發芽。
  • 呂長平:堅守36年撐起山裡娃「求學夢」
    36年來,無論條件如何艱苦,他和妻子一直堅守在辛安泉這個小山村裡,守護著自己的教師夢,撐起山裡娃的「求學夢」。9月7日,在教師節前夕,記者走訪了長治市第三屆「最美教師」獲得者——長治市潞城區辛安泉鎮中心校孔巖小學教師呂長平。
  • 五旬殘疾教師堅守山區三十年 克難自學英語電腦(圖)
    五旬殘疾教師堅守山區三十年 克難自學英語電腦(圖) 11日,中新網記者走進重慶巴南區接龍鎮光彩學校,與身患殘疾的鄉村教師楊陳偉面對面,聆聽這位優秀教師的執教故事。  回憶授課之初,楊陳偉笑說,「第一次上課,學生們看見我一瘸一拐走上講臺都暗自『嘲笑』,但沒多久,這幫可愛的孩子就消除了對我的偏見,反而(對我)肅然起敬了!」  上世紀80年代初,山區學校英語教師奇缺,光彩學校原有兩名代課和兩名正式教師教英語。
  • 五峰「深山紅燭」向宏佳紮根深山24年
    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名被譽為「深山紅燭」的英語教師。他叫向宏佳,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2017年中考,他所教的班級,全班40名同學全部被市縣重點高中錄取,400分以上28人,25人進入全縣前100名,七門中考科目均獲全縣第1名。同事們紛紛感嘆:「向老師譜寫了土家山寨英語教學的傳奇。」24年來,山區裡簡陋的生活環境讓一撥接一撥的老師來了又走了,向宏佳成了最篤定的堅守者。
  • 用最美品質照亮山區孩子前行的路
    朱敏才原是貴州黃平縣人,1965年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分配到外經貿部工作近40年,退休時是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他的妻子孫麗娜,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取得小學英語教師資格的老師。72歲的朱敏才和61歲的孫麗娜,此前在國外生活。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貴州一個年輕女老師背著孩子講課,朱敏才與妻子商量,決定到貴州農村支教。
  • 湘西武陵深山的教育堅守人——特殊教師吳藝偉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的西北部,臘爾山深處的禾庫鎮補丁村魚龍寨的九龍小學裡,有一位堅守講臺38年的代課老師吳藝偉。
  • 堅守山區小學17年,教師隊伍的楷模!
    從學校走到鎮上,需要10個多小時。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學教師張玉滾,堅守17年,從21歲的小夥變成38歲的大叔。他作為一名「80後」,看上去卻略顯滄桑。「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刻在張玉滾心裡的一句話,成為他堅守的力量。
  • 鄉村教師37年堅守,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
    偏遠山區教育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只有讓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紮根鄉村,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作保障,才能徹底消除城鄉教育差距,通過教育讓鄉村更美好。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窯上組的窯上小學,張習陽老師用了37年的執教生涯堅守在這座偏遠的山村學校,帶出了300多名學生走出深山,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跟著記者,走進這所山頂上的學校,看看張老師的鄉村堅守之路。
  • 女大學生逃離都市深山養雞 就喜歡自由自在
    這就是地處河北山區的女大學生於婷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不喜歡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喜歡山裡生活的自由和無拘無束。」於婷說。   1987年出生的於婷是吉林省大安市人,她和她的丈夫都畢業於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畢業之後,他們在河北省廊坊市工作,每個月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不到4000元。
  • 堅守初心 昔日「江南小生」如今已然成「耄耋」
    編者按:在淄博南部的偏遠鄉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鄉村教育,大山重巒疊嶂、山路溝壑縱橫,他們用年復一年的堅守,為山區教育默默耕耘,為改變山區教育面貌傾盡全力。他們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即便自己吃下再多的苦,也要給孩子們留下更多甜,懷揣教育夢的他們或許都很平凡,可是他們把青春和熱愛傾注於山區,用平凡之軀築起了一座無私奉獻的精神豐碑。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深入大山,見證老中青三代鄉村教師的教育初心與堅守。
  • 點進來,看鄉村教師的初心與堅守
    在沂源縣的偏遠鄉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鄉村教育,大山重巒疊嶂、山路溝壑縱橫,他們用年復一年的堅守,為山區教育默默耕耘,為改變山區教育面貌傾盡全力。他們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即便自己吃下再多的苦,也要給孩子們留下更多甜,懷揣教育夢的他們或許都很平凡,可是他們把青春和熱愛傾注於山區,用平凡之軀築起了一座無私奉獻的精神豐碑。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深入大山,見證老中青三代鄉村教師的教育初心與堅守。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0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陳曉明作為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走進貴州深山支教,並決定終身留教當地。2014年,南京中醫藥大學60周年校慶晚會上,陳曉明帶回了一段關於貴州月亮山歸柳小學的視頻,孩子們捧著碗蹲在土地上吃飯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在場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