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陳曉明作為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走進貴州深山支教,並決定終身留教當地。
2014年,南京中醫藥大學60周年校慶晚會上,陳曉明帶回了一段關於貴州月亮山歸柳小學的視頻,孩子們捧著碗蹲在土地上吃飯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在場師生。
201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的青年志願者們,踏著陳曉明學長的足跡走進千裡之外的月亮山,點亮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微心願」。
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到歸柳小學長期留駐支教,開啟了南中醫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
一代代南中醫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我·我們
我是阮未艾,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中勉勵大家,要「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這番話讓我深受鼓舞。作為90後黨員的一份子,我曾和三位隊友去到貴州山村小學支教,這一年的奮鬥和錘鍊讓我們終身難忘,獲益良多。
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四名成員
我們所任教的歸柳小學位於黔東南州榕江縣歸柳村。榕江縣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歸柳村就坐落在距離榕江縣城20多公裡的月亮山區。雖然相隔1600多公裡,但是歸柳小學與我們的緣分卻可以追溯到六年前。
大山深處的歸柳小學
緣起
2014年10月,學校60周年校慶晚會上,我校2005屆優秀畢業生、全國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陳曉明帶回了一段視頻。視頻記錄了他所任校長的歸柳小學當時的狀況,孩子們捧著碗蹲在土地上吃飯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在場師生。
歸柳小學孩子們當年吃飯的場景
此後,遠方的月亮山和歸柳小學的孩子們成了所有南中醫人的牽掛。2015年7月,在曉明學長紮根西部支教的第十個年頭,母校的師生們給歸柳小學帶去了一份「禮物」——援建食堂的20萬元善款和「遠志服務團」社會實踐項目。
五年來,「遠志服務團」的志願者們見證了通村的山路從顛簸陡峭到修繕完畢;見證了孩子們的午餐從山間土地挪到了明亮寬敞的「杏林遠志堂」;見證了教室裡由A4紙拼貼成的「山寨」投影幕布變成了高清電子屏……
曉明學長說:「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們四名支教團成員來到了這裡。
逐夢黔山
歸柳小學的專職教師只有7人,另有4名代課老師,所以我們的教學任務很重,包括中高年級的大部分主課和一到五年級的部分副課,每人每周17個課時,此外還兼任學校大隊輔導員、班主任、學科教研組長以及醫務室管理員等。學校202名學生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留守兒童各佔了四分之一,教育資源有限,加上村民學習觀念落後,孩子們大多基礎薄弱,個別還有輟學風險。為了改善教學情況,我們四人費了很多腦筋,嘗試了各種方法:比如量化學習指標、制定獎懲機制、劃分學習小組,又或者課餘一次次家訪、幫孩子們補習……
放學後家訪的途中
漸漸地,孩子們由怕學習變成周末也主動來學校問問題;一些內向拘謹的留守兒童從開始見到老師繞著走到後來成為我們的「小尾巴」。在我們離開時,我所任教的五年級語文由倒數爬升至全鎮同類小學第二名,與接班前相比,人均分提升7.47分,及格率上升約53%。另外幾位成員所帶的主課也都是全鎮第一,五年級英語和三年級語文更是超出縣均分十幾分。
課間的打鬧少了,書聲多了
教學之外,我們也開展了很多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與大半年沒見的父母通上了視頻電話,為孩子們募集了過冬的新衣新鞋……我們希望可以用微小的力量溫暖每一個孩子的童年。二十餘次活動獲得了國家級、省級等各方媒體報導35次,也為歸柳小學的貧困學生募得資金9萬餘元。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其實,在支教過程中,不僅孩子們收穫了成長,我們也收穫了成長:從剛到時面對學生手足無措的白丁教師到離開時孩子們成熟穩健的良師益友;從不辨菽麥到自己摘菜做飯;這一年,我們在西部貧困地區近距離地感受國情民情社情,意志品格、能力才幹得到了錘鍊增長;我們教孩子們讀書,教他們學習去愛,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廣博與精彩。同時,我們也從孩子們身上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尊重、學會了單純的快樂;我們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卻也收穫了友情、留下了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我們和孩子們在一起
用一年的時間和孩子們共同成長,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支教路上,我們是 「築夢人」 也是 「逐夢人」,是 「傳授者」 也是 「受教者」,我想,這就是支教的意義。
「六一兒童節」活動後全校師生合影
終章·序曲
步履雖小,密而不停!個人的支教生活有終點,但這場愛與扶貧的接力卻不會結束,目前21屆研支團的成員正堅守在支教的崗位,22屆的學妹們也將在9月奔赴西部,一代代南中醫青年將在大山深處把「遠志」的種子播種、澆灌。在這條奔湧的河流中,我們是後浪,我們也是前浪,我期待著,未來,我們的學生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校友,在南中醫長成棟梁之材。
青春何謂,青年何為?從孤身紮根深山的陳曉明,到遠志服務團、研究生支教團,以及他們身後萬千南中醫青年,奔湧在同一條河流,這條歲月的長河,這條民族復興的長河,他們,正迎著 「人生之春」,書寫別樣多彩的「人生之華」。
來源:南京中醫藥大學 撰文:阮未艾 策劃:融媒體中心 編輯:田樂
審核:劉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