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0-12-13 校園快報

200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陳曉明作為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走進貴州深山支教,並決定終身留教當地。

2014年,南京中醫藥大學60周年校慶晚會上,陳曉明帶回了一段關於貴州月亮山歸柳小學的視頻,孩子們捧著碗蹲在土地上吃飯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在場師生。

201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的青年志願者們,踏著陳曉明學長的足跡走進千裡之外的月亮山,點亮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微心願」。

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到歸柳小學長期留駐支教,開啟了南中醫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

一代代南中醫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我·我們

我是阮未艾,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中勉勵大家,要「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這番話讓我深受鼓舞。作為90後黨員的一份子,我曾和三位隊友去到貴州山村小學支教,這一年的奮鬥和錘鍊讓我們終身難忘,獲益良多。

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四名成員

我們所任教的歸柳小學位於黔東南州榕江縣歸柳村。榕江縣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歸柳村就坐落在距離榕江縣城20多公裡的月亮山區。雖然相隔1600多公裡,但是歸柳小學與我們的緣分卻可以追溯到六年前。

大山深處的歸柳小學

緣起

2014年10月,學校60周年校慶晚會上,我校2005屆優秀畢業生、全國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陳曉明帶回了一段視頻。視頻記錄了他所任校長的歸柳小學當時的狀況,孩子們捧著碗蹲在土地上吃飯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在場師生。

歸柳小學孩子們當年吃飯的場景

此後,遠方的月亮山和歸柳小學的孩子們成了所有南中醫人的牽掛。2015年7月,在曉明學長紮根西部支教的第十個年頭,母校的師生們給歸柳小學帶去了一份「禮物」——援建食堂的20萬元善款和「遠志服務團」社會實踐項目。

五年來,「遠志服務團」的志願者們見證了通村的山路從顛簸陡峭到修繕完畢;見證了孩子們的午餐從山間土地挪到了明亮寬敞的「杏林遠志堂」;見證了教室裡由A4紙拼貼成的「山寨」投影幕布變成了高清電子屏……

曉明學長說:「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們四名支教團成員來到了這裡。

逐夢黔山

歸柳小學的專職教師只有7人,另有4名代課老師,所以我們的教學任務很重,包括中高年級的大部分主課和一到五年級的部分副課,每人每周17個課時,此外還兼任學校大隊輔導員、班主任、學科教研組長以及醫務室管理員等。學校202名學生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留守兒童各佔了四分之一,教育資源有限,加上村民學習觀念落後,孩子們大多基礎薄弱,個別還有輟學風險。為了改善教學情況,我們四人費了很多腦筋,嘗試了各種方法:比如量化學習指標、制定獎懲機制、劃分學習小組,又或者課餘一次次家訪、幫孩子們補習……

放學後家訪的途中

漸漸地,孩子們由怕學習變成周末也主動來學校問問題;一些內向拘謹的留守兒童從開始見到老師繞著走到後來成為我們的「小尾巴」。在我們離開時,我所任教的五年級語文由倒數爬升至全鎮同類小學第二名,與接班前相比,人均分提升7.47分,及格率上升約53%。另外幾位成員所帶的主課也都是全鎮第一,五年級英語和三年級語文更是超出縣均分十幾分。

課間的打鬧少了,書聲多了

教學之外,我們也開展了很多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與大半年沒見的父母通上了視頻電話,為孩子們募集了過冬的新衣新鞋……我們希望可以用微小的力量溫暖每一個孩子的童年。二十餘次活動獲得了國家級、省級等各方媒體報導35次,也為歸柳小學的貧困學生募得資金9萬餘元。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其實,在支教過程中,不僅孩子們收穫了成長,我們也收穫了成長:從剛到時面對學生手足無措的白丁教師到離開時孩子們成熟穩健的良師益友;從不辨菽麥到自己摘菜做飯;這一年,我們在西部貧困地區近距離地感受國情民情社情,意志品格、能力才幹得到了錘鍊增長;我們教孩子們讀書,教他們學習去愛,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廣博與精彩。同時,我們也從孩子們身上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尊重、學會了單純的快樂;我們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卻也收穫了友情、留下了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我們和孩子們在一起

用一年的時間和孩子們共同成長,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支教路上,我們是 「築夢人」 也是 「逐夢人」,是 「傳授者」 也是 「受教者」,我想,這就是支教的意義。

「六一兒童節」活動後全校師生合影

終章·序曲

步履雖小,密而不停!個人的支教生活有終點,但這場愛與扶貧的接力卻不會結束,目前21屆研支團的成員正堅守在支教的崗位,22屆的學妹們也將在9月奔赴西部,一代代南中醫青年將在大山深處把「遠志」的種子播種、澆灌。在這條奔湧的河流中,我們是後浪,我們也是前浪,我期待著,未來,我們的學生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校友,在南中醫長成棟梁之材。

青春何謂,青年何為?從孤身紮根深山的陳曉明,到遠志服務團、研究生支教團,以及他們身後萬千南中醫青年,奔湧在同一條河流,這條歲月的長河,這條民族復興的長河,他們,正迎著 「人生之春」,書寫別樣多彩的「人生之華」。

來源:南京中醫藥大學 撰文:阮未艾 策劃:融媒體中心 編輯:田樂

審核:劉丹青

相關焦點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資料圖記得多年前,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冠以這樣標題的勵志故事:「走出大山」。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開門的一瞬間王呷呷又意外、又驚喜:「孩子們這些細節上的貼心,確實非常暖心。」她說。前行: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王呷呷負責教學的是語文科目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照片由王懷軍提供)用知識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才能將自己從苦難中撈起「2008年,我到任校長時,原本有260多名在籍學生,秋季開學來報到時只來了160多人,整整流失了100名學生。」王懷軍說,當時想的是,必須讓更多孩子們回來讀書,他們今後的人生才會獲得更多的可能。
  • 走出大山的女孩
    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
  • 再回大涼山,讓更多家鄉學子走出大山
    如今,已經成為家鄉一名人民教師的甘洛小比,經常回憶起校長在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的這段講話,並以此激勵自己做好心中的事業,培育更多的家鄉學子,讓更多的山裡娃娃走出大山,拼搏出更美好的生活!甘洛小比和他的學生們彝族學子走出大山收穫多彩大學生活三年前,甘洛小比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山裡孩子。
  • 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從這裡走進大學這是幾十年裡一點點練出來的沒能考取大學、走出大山是杜秀蘭的遺憾如今,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成了她一輩子的理想「我就生活在這大山裡了讓我教的娃娃以後到外面去
  • 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3至5年讓鄉村教師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從這裡走進大學張桂梅說,她希望女孩們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竭盡全力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她們以後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戳圖收穫更多感動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老師,她就是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學獨臂女教師——杜秀蘭。2020年春季 杜秀蘭與4個孩子一個學校獨臂女教師杜秀蘭紮根大山教書育人35年,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山裡的孩子走出了大山
  • 被稱為「魔鬼」、「周扒皮」的她,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貧困大山
    她身上散發的這束光,指引著山裡的人走出去。她就是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沒有家庭、無車無房、一身病痛.張桂梅說,「十幾歲的姑娘就被嫁出去了,我絕不讓我教的班級的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輟學。」即使孩子基礎差,也要上學,張桂梅希望孩子們全部上一本或者雙一流,上清華北大,她想讓山裡的孩子也能走進最好的學校。12年來,每一天、每一夜都跟這些孩子在一起,她的家就在學校三樓的學生宿舍裡。
  • 人民日報: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從這裡走進大學張桂梅說,她希望女孩們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竭盡全力為社會服務
  • 希望更多人關注,大山裡面的他們
    這些都歸功於背後默默付出的老師們,他們深處在大山深處,默默地為孩子付出自己的愛,他們值得被關注。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去鄉村進行教學,讓農村的孩子們可以享受同樣的教育水平。根據數據顯示,在我國農村紮根的鄉村教師數量已經達到了300萬名,由於國家的積極政策,每年也會有4.5萬名的公費師範大學生去基層任教。每個老師用自己的青春書寫著鄉村孩子成長。
  • 為了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張桂梅究竟有多「拼」?
    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12年累計讓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入大學,學校本科上線率、一本上線率穩居雲南省麗江市前茅……63歲的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創造了這個大山裡的教育奇蹟。    談起「女高奇蹟」,張桂梅說:「這是老師學生拼搏出來的。我們不拿出這樣拼的架勢,孩子們怎麼和外麵條件好、基礎好的孩子比?」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是很多生活在涼山州孩子的困惑。一年前,涼山州布拖縣的彝族小夥子阿布力呷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來到成都財貿職高學習中餐烹飪。
  • 魏凱倫走出大山面向世界!
    他已經成為一名光榮的青年軍官,投身到軍隊中為國家發光發熱學習中的魏凱倫曾經的他,不過是「大山的孩子」,祖祖輩輩一代代的希望就是走出大山!四年前的魏凱倫完成了他們的夙願,走出大山,面向了世界。四年前的魏凱倫是什麼改變了他的命運?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工作任務。>近日,湖南電視臺和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攜手組織開展「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
  • 南京中醫藥大學志願5年愛心接力
    2018年,這個深山裡的傳統村落剛被列入脫貧攻堅國標出列村,也正是在這一年的夏天,剛剛從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的阮未艾和她的3名「小夥伴」來到了陌生的黔中大地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為了幫助孩子們實現「團圓」的願望,支教團成員蔣晗和大家商量發起了「千裡傳相思·關愛留守兒童」中秋特別活動。在大伙兒努力下,有16名留守兒童和遠在他鄉的父母通上了視頻電話。人間團圓萬象,在小小一方屏幕前得以呈現,看著屏幕兩端數度哽咽的父母和孩子們,蔣晗說,「希望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微小力量,溫暖每一個孩子的童年。」
  • 農村的孩子應如何教育才能走出大山
    而且大家真的對當今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仔細觀察會發現雖然他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他們對於電子遊戲或其他一些娛樂設施相較於城裡的學生更加痴迷。今天小編想給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9月8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天河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陸江婷坐在嶄新明亮的音體教室裡,為採訪她的記者彈了一首《小星星》。雖然彈的是最簡單的鋼琴曲,但是作為一名剛剛從大山搬出來的孩子,在接觸鋼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