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走4個小時的山路,換乘2個小時的汽車,再坐3天3夜的火車,彝族小夥終於從四川大涼山來到了黑幼專求學;3年後,他學成從師強技,毅然回家鄉紮根基層教育
甘洛小比
「我聽過最好的故事,不及你動人;我見過最美的風景,不及你一分。」這是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20屆優秀畢業生,信息與電化教育系17級多媒體班的甘洛小比對三年大學生活的感言。三年的時間裡,甘洛小比由一個千裡迢迢從四川大涼山來到牡丹江求學的男孩,蛻變成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的優秀學子。大學期間,甘洛小比見識、體驗到了大山外的世界;感受到了來自學校、老師、同學們的關心、關愛和溫暖,這些都讓學成一身本領的甘洛小比更加堅定自己內心的決定:「重返大涼山、建設我家鄉」。
「塵埃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在追夢、圓夢的進程中,切不可忘記或削弱自己肩上的職責。雖然我們是『小學校』裡走出的『小人物』,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義務。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如今,已經成為家鄉一名人民教師的甘洛小比,經常回憶起校長在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的這段講話,並以此激勵自己做好心中的事業,培育更多的家鄉學子,讓更多的山裡娃娃走出大山,拼搏出更美好的生活!
甘洛小比和他的學生們
彝族學子走出大山
收穫多彩大學生活
三年前,甘洛小比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山裡孩子。在那個陽光明媚的九月,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告別父母和四個弟妹,帶著美好祝福和希望,一個人背著行囊獨自走了4個小時的山路又換乘2個小時的汽車,再坐3天3夜的火車,終於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李子坪村來到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踏入了坐落於北山腳下的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校門,那一年他22歲。
第一次走出大山的甘洛小比,所有經歷的事和面對的困難都是從未有過的,起初他連一些基本的漢語都聽不太懂,有時甚至靠寫下來才能進行交流,北方的飲食和少數民族的用餐習慣也是截然不同。
在他入學報到的第一天,學校就關注到他的特殊情況,在安排專人與和甘洛小比有相同經歷的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和溝通後,學校成立工作組開展「暖心工程」,啟動幫扶計劃,使每個這樣的孩子都有一個幫扶老師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生活上的需求。同時,學校在食堂專門增設了四川菜品窗口以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每逢節假日,甘洛小比就會收到學校精心準備的愛心小禮物,端午節的粽子和五彩繩、中秋節的月餅,入冬前學校還會為遠離家鄉的貧困學子購置棉衣禦寒。學校從心出發,用有溫度的教育溫暖著彝族孩子。
學校、老師、同學們的溫暖幫助,都深深地印在甘洛小比的心裡。為了不辜負學校和老師們對自己的培養,甘洛小比只能以品學兼優來回報。在學習上他刻苦努力,多個課程考試取得年級第一;在思想上他積極要求進步,在大學二年級就光榮入黨;在工作上他踏實肯幹,作為學生會幹部的他積極組織同學參加校園藝術節、運動會。大學期間,甘洛小比先後獲得黑龍江省三好學生、黑龍江優秀共青團員,在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後還在學校做了專場匯報。
學校和老師的愛
給他親人般的關懷
作為一名師範生,必不可少的就是要考取教師資格證。而對於甘洛小比來說,學習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語言關和面試。為了幫助他備考,他所在的信息與電化教育系制定了周密的陪考計劃,安排專任教師,從考試科目入手,結合他自身情況制定專項複習。從普通話練習到筆試複習、從面試技巧到教態訓練,每個專項都有一名老師對他輔導。在考完試走出考場的那一刻,甘洛小比望著在外默默等待他兩個多小時的老師們,感動地流下眼淚,他抱住老師說:「老師,我一定能過,真的,我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
學習永無止境,在老師們的鼓勵下,甘洛小比也打算專升本繼續升學。2020年的春節,甘洛小比為了專心準備三月份專升本的考試而沒有回到大涼山。可隨著疫情來襲,防控政策嚴謹,在陌生城市的他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
學校現財務處負責人,也是甘洛小比的原系主任安豐成在了解到他的情況後,先是幫他籌集5000元的捐款,又第一時間找到他並把他接到自己的家裡,還告訴他:「這就是你的家,你就在這裡放心的住、努力的學,其他的事情有老師呢」。就這樣,甘洛小比在安老師家一住就是三個多月,100多個日日夜夜的用心陪伴,甘洛小比在安老師的家裡感受到了親人般無微不至的關懷。
「小比一直是一個上進、努力、好學的孩子,作為他的老師我都看在眼裡;疫情期間,小比無法回家也不能在外打工更沒有地方安身,我和家人都很願意幫助他渡過難關,給他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安豐成說,在朝夕相處中,甘洛小比對自己和愛人的稱呼也從「老師」改為「安爸、安媽」。專升本考試當天,學校安排專車一對一將考生送達考場,系部還給甘洛小比送去了慰問品和防疫物資,助力他考試取得好成績。
學成「文武藝」回家
改變一個班級的「命運」
作為一名從大涼山走出的彝族孩子,黑幼專傳遞給他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向他展現了師者的信念,教會了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經過三年的學習,現在的甘洛小比不僅可以用漢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還學習到了一身本領。
在畢業之際,甘洛小比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深圳公司開出的優越條件,帶著三年所學毅然決定回到大涼山。「三年來,學校和老師們的幫助都溫暖著我的心,我也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我是家裡的長子,要肩負起照顧父母弟妹的責任,回到家鄉工作既能照顧家人,又能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們走出大涼山。」甘洛小比在畢業回到家鄉後,憑藉教師資格證已順利入職家鄉的小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熟練的使用漢語和彝族語進行雙語教學。
四川大涼山因獨特而閉塞的地理環境一直是我國的貧困地區。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涼山的學校環境和硬體設施已逐步改善,但老師依然極度缺乏。
目前,甘洛小比就職於四川省西昌市磨盤山頂小學。他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這個班級一共有23個孩子,在他來之前孩子們學習興趣不高,家長對於教育也不夠重視,班級的成績在全鄉裡排名倒數第一。面對這些困難,甘洛小比沒有退縮,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從到任的第一天起就有計劃地到每個孩子家裡進行家訪了解情況,課堂上他熟練地運用雙語授課,根據孩子們的性格特點精心設計教案,讓孩子們越來越喜歡讀書。從4月任教到學期結束,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的期末成績突飛猛進,全班成績在全鄉裡排名正數第一。從「吊車尾」到「排頭兵」,這樣的成績,讓全班孩子們開心,讓家長們驕傲,甘洛小比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甘洛小比,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用單薄的肩膀扛住了大山裡的教室,扛起了青年的責任,用一個人的力量讓23個孩子的眼睛充滿陽光。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召集更多的人凝聚更多的力量,才能更快地幫助到孩子們,甘洛小比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多方聯繫各公益組織,為孩子們提供書籍和學習用品,「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心人士、愛心組織關注大涼山,關注這裡的教育事業,給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讓他們都有機會『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曹露元 晨報融媒體記者 陳金
【來源:牡丹江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