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大涼山,讓更多家鄉學子走出大山

2020-08-15 牡丹江資訊

3年前,走4個小時的山路,換乘2個小時的汽車,再坐3天3夜的火車,彝族小夥終於從四川大涼山來到了黑幼專求學;3年後,他學成從師強技,毅然回家鄉紮根基層教育

甘洛小比

「我聽過最好的故事,不及你動人;我見過最美的風景,不及你一分。」這是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20屆優秀畢業生,信息與電化教育系17級多媒體班的甘洛小比對三年大學生活的感言。三年的時間裡,甘洛小比由一個千裡迢迢從四川大涼山來到牡丹江求學的男孩,蛻變成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的優秀學子。大學期間,甘洛小比見識、體驗到了大山外的世界;感受到了來自學校、老師、同學們的關心、關愛和溫暖,這些都讓學成一身本領的甘洛小比更加堅定自己內心的決定:「重返大涼山、建設我家鄉」。

「塵埃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在追夢、圓夢的進程中,切不可忘記或削弱自己肩上的職責。雖然我們是『小學校』裡走出的『小人物』,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義務。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如今,已經成為家鄉一名人民教師的甘洛小比,經常回憶起校長在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的這段講話,並以此激勵自己做好心中的事業,培育更多的家鄉學子,讓更多的山裡娃娃走出大山,拼搏出更美好的生活!

甘洛小比和他的學生們

彝族學子走出大山

收穫多彩大學生活

三年前,甘洛小比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山裡孩子。在那個陽光明媚的九月,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告別父母和四個弟妹,帶著美好祝福和希望,一個人背著行囊獨自走了4個小時的山路又換乘2個小時的汽車,再坐3天3夜的火車,終於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李子坪村來到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踏入了坐落於北山腳下的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校門,那一年他22歲。

第一次走出大山的甘洛小比,所有經歷的事和面對的困難都是從未有過的,起初他連一些基本的漢語都聽不太懂,有時甚至靠寫下來才能進行交流,北方的飲食和少數民族的用餐習慣也是截然不同。

在他入學報到的第一天,學校就關注到他的特殊情況,在安排專人與和甘洛小比有相同經歷的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和溝通後,學校成立工作組開展「暖心工程」,啟動幫扶計劃,使每個這樣的孩子都有一個幫扶老師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生活上的需求。同時,學校在食堂專門增設了四川菜品窗口以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每逢節假日,甘洛小比就會收到學校精心準備的愛心小禮物,端午節的粽子和五彩繩、中秋節的月餅,入冬前學校還會為遠離家鄉的貧困學子購置棉衣禦寒。學校從心出發,用有溫度的教育溫暖著彝族孩子。

學校、老師、同學們的溫暖幫助,都深深地印在甘洛小比的心裡。為了不辜負學校和老師們對自己的培養,甘洛小比只能以品學兼優來回報。在學習上他刻苦努力,多個課程考試取得年級第一;在思想上他積極要求進步,在大學二年級就光榮入黨;在工作上他踏實肯幹,作為學生會幹部的他積極組織同學參加校園藝術節、運動會。大學期間,甘洛小比先後獲得黑龍江省三好學生、黑龍江優秀共青團員,在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後還在學校做了專場匯報。

學校和老師的愛

給他親人般的關懷

作為一名師範生,必不可少的就是要考取教師資格證。而對於甘洛小比來說,學習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語言關和面試。為了幫助他備考,他所在的信息與電化教育系制定了周密的陪考計劃,安排專任教師,從考試科目入手,結合他自身情況制定專項複習。從普通話練習到筆試複習、從面試技巧到教態訓練,每個專項都有一名老師對他輔導。在考完試走出考場的那一刻,甘洛小比望著在外默默等待他兩個多小時的老師們,感動地流下眼淚,他抱住老師說:「老師,我一定能過,真的,我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

學習永無止境,在老師們的鼓勵下,甘洛小比也打算專升本繼續升學。2020年的春節,甘洛小比為了專心準備三月份專升本的考試而沒有回到大涼山。可隨著疫情來襲,防控政策嚴謹,在陌生城市的他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

學校現財務處負責人,也是甘洛小比的原系主任安豐成在了解到他的情況後,先是幫他籌集5000元的捐款,又第一時間找到他並把他接到自己的家裡,還告訴他:「這就是你的家,你就在這裡放心的住、努力的學,其他的事情有老師呢」。就這樣,甘洛小比在安老師家一住就是三個多月,100多個日日夜夜的用心陪伴,甘洛小比在安老師的家裡感受到了親人般無微不至的關懷。

「小比一直是一個上進、努力、好學的孩子,作為他的老師我都看在眼裡;疫情期間,小比無法回家也不能在外打工更沒有地方安身,我和家人都很願意幫助他渡過難關,給他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安豐成說,在朝夕相處中,甘洛小比對自己和愛人的稱呼也從「老師」改為「安爸、安媽」。專升本考試當天,學校安排專車一對一將考生送達考場,系部還給甘洛小比送去了慰問品和防疫物資,助力他考試取得好成績。

學成「文武藝」回家

改變一個班級的「命運」

作為一名從大涼山走出的彝族孩子,黑幼專傳遞給他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向他展現了師者的信念,教會了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經過三年的學習,現在的甘洛小比不僅可以用漢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還學習到了一身本領。

在畢業之際,甘洛小比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深圳公司開出的優越條件,帶著三年所學毅然決定回到大涼山。「三年來,學校和老師們的幫助都溫暖著我的心,我也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我是家裡的長子,要肩負起照顧父母弟妹的責任,回到家鄉工作既能照顧家人,又能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們走出大涼山。」甘洛小比在畢業回到家鄉後,憑藉教師資格證已順利入職家鄉的小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熟練的使用漢語和彝族語進行雙語教學。

四川大涼山因獨特而閉塞的地理環境一直是我國的貧困地區。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涼山的學校環境和硬體設施已逐步改善,但老師依然極度缺乏。

目前,甘洛小比就職於四川省西昌市磨盤山頂小學。他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這個班級一共有23個孩子,在他來之前孩子們學習興趣不高,家長對於教育也不夠重視,班級的成績在全鄉裡排名倒數第一。面對這些困難,甘洛小比沒有退縮,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從到任的第一天起就有計劃地到每個孩子家裡進行家訪了解情況,課堂上他熟練地運用雙語授課,根據孩子們的性格特點精心設計教案,讓孩子們越來越喜歡讀書。從4月任教到學期結束,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的期末成績突飛猛進,全班成績在全鄉裡排名正數第一。從「吊車尾」到「排頭兵」,這樣的成績,讓全班孩子們開心,讓家長們驕傲,甘洛小比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甘洛小比,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用單薄的肩膀扛住了大山裡的教室,扛起了青年的責任,用一個人的力量讓23個孩子的眼睛充滿陽光。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召集更多的人凝聚更多的力量,才能更快地幫助到孩子們,甘洛小比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多方聯繫各公益組織,為孩子們提供書籍和學習用品,「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心人士、愛心組織關注大涼山,關注這裡的教育事業,給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讓他們都有機會『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曹露元 晨報融媒體記者 陳金

【來源:牡丹江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最大願望是鼓勵更多孩子走出大涼山
    2019年9月,25歲的沙馬五作回到大涼山,進入普格中學做了一名鄉村老師。受鄉村代課老師父親的影響,彝族女孩沙馬五作從小立下了當老師的夢想。她是村裡第一個考上本科的大學生,畢業時,沙馬五作選擇從繁華的成都回到大涼山當一名鄉村老師,「成都有那麼多優秀的老師,不缺我一個,大涼山的孩子們需要我去鼓勵他們走出大山。」
  • 回到大涼山的女教師:最大願望是鼓勵更多孩子走出大涼山
    她是村裡第一個考上本科的大學生,畢業時,沙馬五作選擇從繁華的成都回到大涼山當一名鄉村老師,「成都有那麼多優秀的老師,不缺我一個,大涼山的孩子們需要我去鼓勵他們走出大山。」村裡第一個考上本科的大學生和班上的孩子們一樣,沙馬五作的家就在大涼山。申普鄉地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東南部,下轄的裡覺村就是沙馬五作的老家。
  • 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這位華理小哥哥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他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楊孟平。
  • ...讓你們走出大涼山 -記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優秀畢業生...
    一、走出大山 追求夢想三年前,那個陽光明媚的九月,一個還稚氣未脫的山裡孩子一個人背著行囊獨自走了4個小時的山路又換乘2個小時的汽車,再坐3天3夜的火車,終於從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李子坪村來到了黑龍江牡丹江,踏入了坐落於北山腳下的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校門,那一年他22歲。
  • 幫更多種子生根發芽
    一本普通的圖畫書、一個乾淨的筆記本、一件簡單的衣服……這些學習生活用品對很多人來說十分平常,但對四川大涼山的孩子們來說卻非常難得。我從小在大涼山長大,從山裡的閉塞到大學的開闊,我認識到社會的幫助對山裡孩子們的影響,也體會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我的家鄉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沙馬拉達鄉火把村。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大涼山孩子寒冬裡用水瓢喝涼水 趴地上寫作業希望走出大山
    近日,筆者路過大涼山昭覺縣四開鄉時看到,這裡的孩子在寒冬裡口渴了就用大水瓢接涼水大口喝,同行的人員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的感到,這一幕實在讓人心疼。一些孩子們排著隊,在一個大塑料桶裡用水漂舀水喝,後面還有一些孩子排隊等著喝水。
  • 大涼山老師分享最悲傷小學作文 看完只剩心疼
    我的那位在大涼山支教的朋友告訴我,雖然那裡很多家長不重視教育,很多孩子在學校裡調皮搗蛋,但是為了那些渴望學習,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節前,他曾帶了幾個孩子回到老家山西,其中一個名叫額其爾布的男孩令我印象深刻。  額其爾布今年已經17歲,卻剛剛開始讀初一。
  • 板鞋上的彝族兄弟:體育讓我們走出大涼山
    原標題:板鞋上的彝族兄弟:體育讓我們走出大涼山  新華網鄂爾多斯8月14日體育專電(記者鄭直 王靖)14日的鄂爾多斯東勝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剛剛結束民族運動會男子板鞋100米複賽的四川隊隊員沈友真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旁邊站著他的哥哥阿說勇古子。兩人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是骨肉相連的親兄弟。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近日,湖南電視臺和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攜手組織開展「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孩子們圍繞在劉書記身邊,從書院講堂到御書樓,再到半學齋、書院博物館,認真聆聽嶽麓書院古香古色的前世今生,感受古樸寧靜的文化氛圍。大家紛紛表示,在嶽麓書院感覺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來了一次深入交流,這裡就應該是讀書人的家。
  • 從大涼山到大上海,他響應深山呼喚,反駁「讀書無用」——華東理工大學 楊孟平
    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楊孟平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第一次來到大城市,楊孟平感受到了眼前的繁華,與家鄉大涼山形成鮮明對比。上大學前,他基本沒有接觸過電腦,而自己所報的計算機專業裡的很多同學都早已學過編程。「沒有人生來就什麼都會,不懂的就多花時間搞懂」,面對學業上的困難,他沒有放棄,利用更多的課餘時間,努力趕上課程進度。
  • 揚州支教老師劉春陽:他將雲南孩子領出大山 又重返大涼山支教
    來到揚州求學,將是他們第一次遠離家鄉。對於他們來說,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而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是從揚州前往雲南支教的作家劉春陽。支教期間結下緣分幫助少年實現夢想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劉春陽一直在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完小支教,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
  • 微紀錄片 | 深山裡的寒門學子
    迫夫村,大涼山深處如星星般散落的村莊之一大山給了這裡的人們淳樸,也給了他們通往外面的世界更遠的路。為了生活,村裡甚少有高中生,他們大多早早輟學打工。讀大學,是孩子們奢侈的夢想。孫川工地打工偶爾做代課老師的母親在家務農、父親在工地打工,兩口子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供家中四個孩子讀書,只為讓他們擺脫貧困,走出大山
  • 6.4萬名被失學、毒品圍困的大涼山孤兒,光脫貧對他們還遠遠不夠
    可是如果不讀書,這些大山裡的孩子就喪失了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橋梁,甚至融入不了現代社會。就算他們的腳步已經踏在市的土地上,可是他們的心靈還是被壓在大山底下,很難翻身。如果不是騰訊公益平臺的杉樹公益,甲古小華的命運也許和許許多多大涼山的孩子一樣,輟學打工,娶妻生子。不過他初中畢業那年的一天下午,班主任的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命運。
  • 晴隆8名學子 走出大山來看海
    這是由寧海團縣委主辦、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百團連百心,帶你來看海」活動,孩子們多為當地品學兼優的留守兒童、貧困學子。  8個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坐船,第一次吃海鮮……  一路上,他們緊張、興奮,腦海裡大海的樣子想像了無數遍。「哇,這麼大……」孩子們還是驚呆了,被眼前的大輪船和壯闊大海所震撼。
  • 逐夢路上 這些籃球少年們走出大山 「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的大山裡,有一支少年籃球隊,這支少年籃球隊的名字叫「涼山黑鷹籃球隊」,他們打球的視頻目前在網絡上獲得了數百萬的點讚。 涼山黑鷹籃球隊的隊員都是一群因籃球夢而走到一起的少年。他們的年齡都在8--12歲之間,他們熱愛籃球而且球技精湛。今年九月,球隊中的四名小球員受邀走出了大山,來到了北京。北京東單籃球場,籃球愛好者眼中的街球「聖地」。
  • 揚州作家再赴大涼山支教 跋山涉水的他有個「5年計劃」
    在三位新生中,何雲海和何東軍的家鄉是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下瓦都村,劉智勇則是來自新營盤鄉東風村。來到揚州求學,將是他們第一次遠離家鄉。對於他們來說,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夢寐以求的夢想。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畢業前的最後一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作為一個已經讀到高三的學生來說,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心情與同齡人並不會有太多不同。囉裡囉唆、嘴硬心軟、明明很想念卻非要咬牙裝硬漢,大約全天下的高中老師盡皆如此吧。可是且慢!
  • 「南師校」近1000名新生報到了,兩名彝族姑娘第一次走出大山
    兩名彝族新生兩名彝族新生格外引人注目,馬阿甲、馬建英,來自大涼山兩名彝族新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大涼山,第一次來到大城市,第一次見到美麗的嘉陵江。她們的人生將在這裡華麗轉身,5年時間裡,她們將在這裡成長、成材。像兩名彝族新生一樣,全校有400多名學生就讀5年制大專,包括學前教育、數控技術和計算運用3個專業。志願者一對一,帶領新生走完報到的各個流程。大家對兩名彝族姑娘關愛有加,幫著提行李,幫著領床上用品,幫著找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