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2020-12-09 金臺資訊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很多人不讀書也過得挺好!」

一名學生家長的反問,令韋君玉記憶猶新。那時她剛剛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得知班裡有學生打算放棄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訪,勸說這名學生回校。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走出大山

遠山深處,山嶺綿延、溝壑縱橫,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大坡村白難屯,是韋君玉的家鄉。在韋君玉記憶中,兒時的家鄉普遍貧困,自家全靠父親種地支撐、勉強溫飽。彼時,當地人們剛開始重視教育,「女不讀書」的觀念還較廣,很多適齡女童仍在家中幫著織布種田。

上世紀80年代末,在武警部隊的大力支持下,「春蕾女童班」(後改名為「武警紅瑤女童班」)在白雲鄉中心校成立,努力改變當地女孩受教育比例低的狀況。

1996年,8歲的韋君玉入讀白雲鄉中心校,和村裡4個小夥伴一起成為第二屆「武警紅瑤女童班」的學生。「父親說不清讀書有哪些好處,但是他說去了女童班肯定是對將來好的,希望我用功讀書、改變命運。現在想起來,當時能有那樣的機會,很幸運。」韋君玉非常感激武警部隊和熱心人士。

2008年,韋君玉順利考上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名女大學生。她決定報考師範專業,「大瑤山裡還有很多孩子也渴求知識、需要更好的教育。」儘管畢業時考取了教師資格證,韋君玉並不滿足,在南寧邊工作邊利用周末深造,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廣西師範大學的學士學位。

重返家鄉

「是時候回去實現最初的夢想了。」當韋君玉了解到同在大瑤山的金秀瑤族自治縣迫切需要教師人才,她決定重返大山。2013年,韋君玉成為金秀縣忠良中學語文教師。

離開了大城市,回到了家鄉大瑤山。從金秀縣到忠良鄉,乘車繞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忠良中學許多學生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半大的孩子留守在家,平時由老人照看。韋君玉觀察發現:「也許因為沒什麼機會和外人打交道,孩子們普遍性格內向,缺乏自信。」

教學、家訪、談心,課上嚴要求,課下勤關心……一回生,兩回熟,學生們私下開始管韋君玉叫「君姐」了。

「能當學生學習上的好老師、生活中的大姐姐,是最開心的事。」韋君玉語帶笑意,「我覺得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要去點亮他們的希望,營造一個可以讓他們展翅高飛的環境。」

與韋君玉同班的同學,大多都讀到高中、中專畢業,很多人同樣走出大山。她們中有的回到鄉衛生院工作,成為紅瑤第一名女醫生;有的創業致富後,投資修通村裡10公裡的公路,讓白雲鄉白難屯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現在的白雲鄉中心小學,建起了教學樓。隨著「兩免一補」政策全面實施,當地實現了適齡兒童100%入學。

扶志扶智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在金秀縣桐木中學寬敞明亮的教室裡,韋君玉帶著學生們朗誦《木蘭詩》,琅琅書聲迴蕩在大瑤山中。

4年前,韋君玉調到了金秀縣桐木中學。這是一所鄉鎮中學,但教學儀器是按一類學校標準配置,每間教室都配備了電腦。

剛到學校時,她和同事去貧困戶學生小韋的家中家訪。老舊的泥房,裡面只有一張床、一張飯桌和幾張小凳子……眼前所見令韋君玉想起了小時候家裡簡陋的吊腳樓,「得想辦法讓小韋有個舒適的成長環境。」

韋君玉和同事幫助小韋家向相關部門申請易地搬遷。看著他們為自家的事情奔走,家長韋元群也生出一股勁頭:「一個女娃都能這樣幫我,為了自己的小孩,我也要努力。」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自己再打打零工,第二年韋元群就帶著全家住進了新房。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我覺得當好一名老師,更要培養學生擺脫貧困的志氣和智慧。」韋君玉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0日 04 版)

相關焦點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再回大涼山,讓更多家鄉學子走出大山
    如今,已經成為家鄉一名人民教師的甘洛小比,經常回憶起校長在2020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的這段講話,並以此激勵自己做好心中的事業,培育更多的家鄉學子,讓更多的山裡娃娃走出大山,拼搏出更美好的生活!甘洛小比和他的學生們彝族學子走出大山收穫多彩大學生活三年前,甘洛小比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山裡孩子。
  • 從工地考上軍校的搬磚男孩,終於又回到了大山
    四年前,魏凱倫還是一名工地搬磚補貼家庭的少年,當拿到國防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高喊「山,山,我走出去了!」,這一幕感動了無數網友。四年之後的今天,臨近畢業,魏凱倫主動寫下了赴邊申請書,重新回到了西部的大山裡。在很多人看來,考上大學,似乎人生的方向就應該朝向大城市和高大上的科研院所,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迎合「階級跨越」的社會心理。
  • 走出大山的女孩
    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
  • 我不是要走出大山,而是走出來了,再走回去
    我沒有對銀聯詩歌POS機有很深的了解,但對於大山深處的詩人們我又感同身受。我來自大山,所謂大山,就是推開門看不見燈紅酒綠,高樓大廈。能看見的只不過是無盡的高山,或者是房屋前熟睡的小狗。對於大山裡的孩子,總有「留守兒童」與之掛鈎。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幾年才回去一次。他們有小小的願望,他們希望爸爸媽媽能聽他們訴說心事,希望在他們放學後有人來接,家裡吃飯的時候多幾雙筷子。可是小小的願望卻不能夠滿足。能陪伴他們的是小狗,星星和月亮。上海陸家嘴地鐵站出現的15個銀聯詩歌POS機讓他們訴說著自己的想法。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澎湃特約評論員 曹東勃 2019-06-08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吉布爾體的三哥吉布阿鐵說:「我們家,爹媽都是大字不識一個,就靠在山裡種地自給自足,這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我們6兄弟和一個妹妹,只有四妹、五弟和六弟讀過書(吉布爾體是老五),其他人連學都沒上過一天,因為那時候沒有學校可以上。
  • 農村的孩子應如何教育才能走出大山
    今天小編想給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一、走出舒適圈,看看外面的世界 農村的孩子受到地理位置因素的限制,很少能出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但你能看的多遠會決定你走的多遠。沒有見識過高級寫字樓的你可能只希望擁有一間簡易的辦公室;沒有見識清華北大高等學府的宏偉你可能只希望有個大學上就好;沒有見過凌晨的北京街道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有多人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拼……短視頻時代雖然能讓我們了解一些未知的世界但親眼目睹的那種視覺衝擊感真的是讓人非常震撼。真的是沒有親身感受過就相當於未曾了解過。
  • 猴兒關農民畫走出大山
    猴兒關農民畫走出大山   11月7日一早,險峻的貴州省水城縣陡箐鄉猴兒關,如往常一樣寧靜。
  • 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這位華理小哥哥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他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楊孟平。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近日,湖南電視臺和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攜手組織開展「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孩子們圍繞在劉書記身邊,從書院講堂到御書樓,再到半學齋、書院博物館,認真聆聽嶽麓書院古香古色的前世今生,感受古樸寧靜的文化氛圍。大家紛紛表示,在嶽麓書院感覺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來了一次深入交流,這裡就應該是讀書人的家。
  • 為大山女孩打開廣闊人生
    2020年高考錄取結果出來後,張桂梅不斷收到學生發來的喜訊,又一批大山裡的女孩子考上大學了。12年來,她全力推動發展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已經有1800多名大山裡的女孩從這所學校走出,走進大學,走向她們更廣闊的人生。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高一下學期在擔任9班班主任之後,王呷呷早上7點20分就要到學校查看學生早讀,晚上10點30分巡視完晚自習後才能回到宿舍。只要一有空她就會上網學習公開課,更時常向同學校優秀的班主任們請教。所謂「愛」都是相互的,王呷呷對於工作的努力同學們都看在眼裡,不僅激勵著同學們更加努力學習,對學習的上心、生活的關心,同學們一點一滴全都都記在了心裡。
  • 「張桂梅的瞬間」走出大山的女孩
    趙黎浩 攝前言: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那是2009年的暑假,和往年一樣,我和同事們利用假期到麗江市玉龍縣招生。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代代南中醫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我們我是阮未艾,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五年來,「遠志服務團」的志願者們見證了通村的山路從顛簸陡峭到修繕完畢;見證了孩子們的午餐從山間土地挪到了明亮寬敞的「杏林遠志堂」;見證了教室裡由A4紙拼貼成的「山寨」投影幕布變成了高清電子屏……曉明學長說:「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們四名支教團成員來到了這裡。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照片由王懷軍提供)用知識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才能將自己從苦難中撈起「2008年,我到任校長時,原本有260多名在籍學生,秋季開學來報到時只來了160多人,整整流失了100名學生。」王懷軍說,當時想的是,必須讓更多孩子們回來讀書,他們今後的人生才會獲得更多的可能。
  •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9月8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天河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陸江婷坐在嶄新明亮的音體教室裡,為採訪她的記者彈了一首《小星星》。雖然彈的是最簡單的鋼琴曲,但是作為一名剛剛從大山搬出來的孩子,在接觸鋼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是難能可貴。
  • 晴隆8名學子 走出大山來看海
    圖為孩子們在海邊玩耍。(龔哲明王偉民攝)  14日上午,藍色寧海灣迎來了8名特殊的小客人,他們從貴州晴隆出發,帶著對大海的嚮往和夢想來到寧海。這是由寧海團縣委主辦、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百團連百心,帶你來看海」活動,孩子們多為當地品學兼優的留守兒童、貧困學子。  8個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坐船,第一次吃海鮮……  一路上,他們緊張、興奮,腦海裡大海的樣子想像了無數遍。「哇,這麼大……」孩子們還是驚呆了,被眼前的大輪船和壯闊大海所震撼。
  • 個舊鄉村教師盧慶光:用我無悔的青春,送孩子們走出大山!
    當畢業步入社會在繁忙與嘈雜之間我們總會回想起老師們的殷殷叮嚀正是有了老師們為未來指路2020年度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聆聽他們普通卻不平凡的從教故事28年前,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了大山成為雲南師範大學地理教育專業的一名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紮根大山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老師,她就是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學獨臂女教師——杜秀蘭。我沒有走出大山,要讓孩子走出大山;哪怕只有一個孩子,我都要堅守教下去。6歲那年,杜秀蘭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她堅持讀完了高中,給孩子們上課時,她用左手寫板書,工整而有力。這是幾十年裡一點點練出來的。作為黑潭村小學目前唯一的在校老師,杜秀蘭不僅是老師,也是保育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