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兒關農民畫走出大山

2020-12-14 農博網

猴兒關農民畫走出大山

  11月7日一早,險峻的貴州省水城縣陡箐鄉猴兒關,如往常一樣寧靜。忙完秋收,37歲的苗族婦女楊明英終於有了空暇時間。她說,自己是「白天勞動、晚上作畫,農忙勞動、農閒作畫」。

  作為水城縣農民畫的發源地,猴兒關1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人在從事農民畫的創作。「喜歡哪樣畫哪樣,怎樣好看怎樣畫」,這種植根於生活的自由創作,是水城縣農民畫的最大特色。

  從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走出大山,水城縣農民畫贏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追逐者對其趨之若鶩,不少人還偷偷花錢收藏其中的優秀畫作。猴兒關的村民猛然發現,一直都屬於「自娛自樂」的東西,卻在不經意間開啟了市場之門,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一雙巧手也繪出了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水城縣文化館館長董成對農民畫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個因在農民畫上頗有建樹而從農民破格錄取為國家幹部的中年人坦言,農民畫從「遊戲」到「商品」,光靠興趣,走不到今天,背後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年,水城縣積極培育農民畫發展沃土,引導農民畫走市場,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更全力創造了市場競爭的「硬實力」。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報 )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相關新聞

推薦圖片

聯盟廣告

相關焦點

  • 山溝裡的藝術家 探訪水城農民畫發源地猴兒關
    山溝裡的藝術家——探訪水城農民畫發源地猴兒關  從公路一側下去,再經過一段泥濘的小路,就到了水城縣30公裡以外的茨衝村猴兒關寨。  冬雨中的猴兒關,靜寂而冷清。這個小小的寨子,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多次斬獲各項大獎,並榮膺文化部最高獎項——「群星獎」。  「今年夏天,謝慶生副省長還帶了10幅猴兒關的農民畫去法國,參加世界『文博會』。這10幅作品都在國內獲得過大獎。」水城縣旅遊局局長馮偉介紹說。  58歲的熊興蘭是全寨人的驕傲。
  • 貴州水城縣猴兒關村寨有群農民畫家
    家住貴州省水城縣陡箐鎮陡箐村猴兒關組的楊明英,和寨裡其他人一樣,家裡每年都要種上幾畝玉米和土豆。她最常用的工具除了背篼、鋤頭、鐮刀,還有畫筆。寨子裡像楊明英這樣的農民畫家還有50多個,白天踩著露水下地耕作,晚上在燈下作畫。  猴兒關95%以上的居民皆為苗族支系——歪梳苗,「歪梳苗就是用一把長木梳把頭髮斜纏盤在頭頂上。」楊明英一笑,便斜一下脖子讓記者仔細瞧她的髮髻。
  • 貴州水城:農民畫裡的農家樂
    新華社貴陽6月1日電(記者潘德鑫)「去年我和嫂子、媽媽靠畫農民畫賺了8萬多元,做蠟染賣了2000元,哥哥在鄰縣的獼猴桃種植基地上班掙了5萬多元。」21歲的猴兒關村民熊麗媛算起家裡「6位數」的收入帳,心裡美滋滋的。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資料圖記得多年前,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冠以這樣標題的勵志故事:「走出大山」。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走出大山的女孩
    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定西人的驕傲——大山裡走出的軍官魏凱倫
    這位學霸他從小就很堅強,也很有抱負,他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天天不亮騎著一輛自行車,需要翻越幾座大山才能抵達學校。大家或許不知道,在山裡騎車,難聽點大部分時間就是車騎人,因為山上並沒有完整的路,坑坑窪窪不說,而且異常陡峭。而就是因為這樣艱苦的初中幾年的上學歷程,造就了魏凱倫同學異於常人的刻苦勁。
  • 嘉興秀洲農民畫被斐濟粉絲追捧
    《鄉情》繆惠新上世紀90年代,繆惠新和他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國門。令人頗為感動的是,繆惠新「海外首秀」之所以能夠得以舉辦,緣起於和一位英國友人長達八年的跨洋之約。1987年,繆惠新的首次個人畫展在北京舉辦。在那次畫展上,一位英國人主動找到繆惠新,要替他在國外辦展。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近日,湖南電視臺和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攜手組織開展「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浩坤村第一書記劉棟明指著嶽麓書院門口的楹聯,給孩子們介紹到,「嶽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從這裡走出了一批批人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都曾經在這裡學習。」
  • 把農民畫做成名畫——江西萬安文旅融合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紀實
    2017年9月19日,在萬安縣高陂鎮田北村,一場文化盛宴正在村裡進行,「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創作展在這裡盛大開幕。伴隨著一件件精美的農民畫作驚豔亮相,圍繞著傳統文化、特色農業作為發力點的高陂鎮,通過打響「中國農民畫村」旅遊品牌,走出了一條極具田北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9月8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天河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陸江婷坐在嶄新明亮的音體教室裡,為採訪她的記者彈了一首《小星星》。雖然彈的是最簡單的鋼琴曲,但是作為一名剛剛從大山搬出來的孩子,在接觸鋼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是難能可貴。
  • 我不是要走出大山,而是走出來了,再走回去
    我沒有對銀聯詩歌POS機有很深的了解,但對於大山深處的詩人們我又感同身受。我來自大山,所謂大山,就是推開門看不見燈紅酒綠,高樓大廈。能看見的只不過是無盡的高山,或者是房屋前熟睡的小狗。對於大山裡的孩子,總有「留守兒童」與之掛鈎。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幾年才回去一次。他們有小小的願望,他們希望爸爸媽媽能聽他們訴說心事,希望在他們放學後有人來接,家裡吃飯的時候多幾雙筷子。可是小小的願望卻不能夠滿足。能陪伴他們的是小狗,星星和月亮。上海陸家嘴地鐵站出現的15個銀聯詩歌POS機讓他們訴說著自己的想法。
  • 農村的孩子應如何教育才能走出大山
    今天小編想給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一、走出舒適圈,看看外面的世界 農村的孩子受到地理位置因素的限制,很少能出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但你能看的多遠會決定你走的多遠。 作為大山裡走出的孩子很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看到外面五彩繽紛的世界,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有一點小小的啟發!
  • 「張桂梅的瞬間」走出大山的女孩
    趙黎浩 攝前言: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那是2009年的暑假,和往年一樣,我和同事們利用假期到麗江市玉龍縣招生。
  • 江南農民畫,中國民間美術的獨特一脈
    很多農民畫的創作者們都沒怎麼學過畫畫,或是僅在畫畫之前做過一些手工藝活兒。他們的繪畫作品,許是走了 「古拙」之路,而色彩上的明豔誇張和大膽,倒是頗有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意味。而農民畫也不僅僅是畫在紙上、帆布上,主要還有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簷角繪製的吉祥圖畫。可見,「隨手取材」和「寄寓吉祥」是農民畫的主要特點。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走出大山 澎湃特約評論員 曹東勃 2019-06-08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 走出大山越過大海的呂梁山護工
    每一期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都會舉行熱烈的歡送儀式。育兒月嫂悉心呵護。養老陪護專業耐心。家居保潔認真細緻。照料病患盡心盡力。搭乘脫貧攻堅的政策東風,成千上萬的「三轉婆姨」走出大山,一技傍身闖天下,實現一次次蛻變,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政大市場。呂梁山護工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家政勞務品牌。脫貧攻堅以來,已有33期6.1萬呂梁山護工接受培訓,實現就業3.3萬人。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吉布爾體的三哥吉布阿鐵說:「我們家,爹媽都是大字不識一個,就靠在山裡種地自給自足,這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我們6兄弟和一個妹妹,只有四妹、五弟和六弟讀過書(吉布爾體是老五),其他人連學都沒上過一天,因為那時候沒有學校可以上。
  • 晴隆8名學子 走出大山來看海
    8個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坐船,第一次吃海鮮……  一路上,他們緊張、興奮,腦海裡大海的樣子想像了無數遍。「哇,這麼大……」孩子們還是驚呆了,被眼前的大輪船和壯闊大海所震撼。  走在灘涂上,有個孩子突然尖叫了一聲「有螃蟹」!後面的孩子瞬間炸了鍋,奔跑著圍過來。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的青年志願者們,踏著陳曉明學長的足跡走進千裡之外的月亮山,點亮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微心願」。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到歸柳小學長期留駐支教,開啟了南中醫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