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可以如殿堂般高雅,可以為「靈暈」之載體,但歸根結底藝術是人之創造,根深於一蔬一茶一飯的日常生活中。若問江南生活之美,何以丹青繪之,自然應以生長且潤澤於土地的民間藝術為參照,而農民畫正是重要的維度。這片土地的煙火蓬勃、欣欣向榮,都在這些各具特色、承載著一個個鮮活傳承故事的畫面中。
江南的農民畫,往往以江南種種鄉土美術為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緯,質樸細膩,清新多彩
農民畫的歷史,似乎和 「農民」 「鄉土」一樣古老悠久。這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很多時候是隨心而發,既沒有什麼條條框框,也不刻意追求當代藝術的創新理念。很多農民畫的創作者們都沒怎麼學過畫畫,或是僅在畫畫之前做過一些手工藝活兒。他們的繪畫作品,許是走了 「古拙」之路,而色彩上的明豔誇張和大膽,倒是頗有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意味。而農民畫也不僅僅是畫在紙上、帆布上,主要還有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簷角繪製的吉祥圖畫。可見,「隨手取材」和「寄寓吉祥」是農民畫的主要特點。有意思的是,馬蒂斯的藝術核心理念,倒是與農民畫的審美主旨有著某種意義上的暗合:「我所夢想的是一種均衡,純粹又寧靜的藝術,它可以撫慰人的心靈,就像一把舒適的安樂椅,使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
今天,嚴格意義上的農民畫更可謂伴隨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化建設進程而發展出來的具有獨立美學價值的自主創作。因此它不同於諸如桃花塢年畫、烏鎮藍印花布等知名工藝美術,實質是民間美術的新生力軍,折射出農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物質豐足之後對精神文化渴望與追求的意願。走進農民畫王國,人們的第一印象或許不是走近藝術,而是走近生活。
江南的農民畫,往往以江南種種鄉土美術為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緯,質樸細膩,清新多彩,小橋流水人家、富庶的魚米之鄉、黑白相間的民舍、青磚石板鋪就的老街等都是常常出現在畫面中的景象。作為民間美術的一種,農民畫雖從整體而言屬於一種風格,但在細節上和技法、媒介以及訴求上可不是「大同小異」,而是因地制宜的,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其形成的背後,也有一個素材累積的過程。由此,農民畫像是一個窗口,觀者能夠從中窺看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等,更有時代背景,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建設中,農民畫堪稱與時代脈搏共起伏,是以個人的 「小時代」記錄著社會變遷的「大時代」。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農民畫。金山農民畫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不僅體現金山或海派風貌,也浸潤著江南文化的特點。其靈感源泉包括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及花燈、剪紙、繡花、編織、泥塑等,都是江南一帶頗具特色的民間美術,本身就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厚,藝術價值較高。再如,南京的六合農民畫,風格上既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獷豪放,題材上有的取材於古老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富有時代氣息的農村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嘉興的秀洲農民畫,從紡織、稻作、民俗等文化中吸納了灶頭畫、藍印花布、刺繡、剪紙、服飾、建築等民間藝術,色彩明麗而不豔俗,構圖飽滿而不壅塞;南通的如東農民畫具有獨特的江海風韻,作品充分貼近當代的漁民日常生活。此外,舟山的漁民畫、嘉興的灶頭畫等,也可被視為別具一格的農民畫。
近些年,隨著新一輪 「美麗鄉村」和文旅開發的熱潮,農民畫及其所在的民間美術之鄉迎來了發展新契機。守住傳統文化的初心之「根」,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正是諸多農民畫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原因所在。不能忘卻的,還有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畢竟農民畫來自生活,鄉土才是其藝術創作遼闊的土壤。
金山農民畫以刺繡的配色、剪紙的造型加以創作,打破了透視原理的約束
上海的金山區素有「吳根越角」之稱,風景秀麗,河網交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金山農民畫形成之前,此地的民間美術已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如神廟壁畫、灶壁畫、水陸道場畫、民俗服飾上的刺繡底案、織染圖紋、床櫃木雕、木板年畫、剪紙、彩燈、皮影、臉譜、磚雕、漆畫等。這些都成為農民畫創作的肥沃土壤。
構圖飽滿、造型質樸、色彩明快,強調主觀感情而不受自然造型和色彩的局限,農民畫的很多共同特徵金山農民畫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這種農民畫還不受透視原理約束,例如畫魚塘,按照傳統西洋畫技法,只能畫出透視之下的邊沿,金山農民畫卻能把底也翻上來,這一翻無形中竟暗合了西方現代畫家的創新之處。
耐人尋味的,更有金山農民畫從興起到揚名的歷程。這些充滿勞動力量之美、體現勞動人民生活和情趣的藝術創作,始於新中國建立初期一度大量出現的帶有浪漫色彩的宣傳畫。若有心比較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繪畫大師,我們會發現他們很多人在那一時期的創作風格也帶有一種樸拙、版畫式的技法表達(很多也確實是版畫,因便於宣傳海報之需要),在當時表現火紅年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林風眠,其中西融合的獨特風格本就融匯了中國民間美術特色的繪畫風格。
金山農民畫真正迎來轉折,在上世紀70年代。不得不提的人物,是被譽為金山農民畫開拓者的吳彤章。吳彤章曾求學於上海美術專科國畫系,後於1950年代參軍,曾任《白毛女》《赤葉河》的舞美設計,又在1963年進入上海中國畫院工作,直到1972年轉業至當時的金山縣文化館,開始組織、指導金山農民畫的創作。紮實的科班功底以及舞美設計的實踐經驗,讓吳彤章在農民畫的創作思維上不拘一格、敢於創新。
1974年,陝西省戶縣農民畫在滬展出,吳彤章帶著金山農民畫的部分作者去參觀學習,對於這樣的道理深有感觸:農民畫創作作為一種現代民間美術,一定要紮根「泥土」,只有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間藝術傳統,充分表現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經過幾年摸索,當1977年162幅金山農民畫集結於上海美術館展出,過萬的參觀人次讓這一來自滬郊的民間畫種初露崢嶸。
也是在這一年,當時的金山縣文化館組織農民畫作者到楓涇等地採風,驚喜地發現當地農村婦女那些壓箱底的刺繡、藍印花布、剪紙等具有高度成熟的構圖和表現技法,濃鬱的中國傳統美學特徵,極富裝飾性,同時又體現了非常精湛的手工藝水平。如果這些民間美術用油彩表現在畫布上會怎樣?是不是可以通過它們繞過素描、透視兩大障礙?最終,一些擅長刺繡和織染的女工也加入到農民畫隊伍中,這些鄉土文化的傳承者,以刺繡的配色、剪紙的造型創作金山農民畫,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金山農民畫風格。
1980年9月,140幅金山農民畫亮相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這一來自江南的農民畫走向國際藝壇。日後它還在逐漸發展中,不僅融入民間美術常見的圖紋元素,還結合了當代新農村的生活內容、民居建築、民俗活動等,面貌漸漸豐滿,成為民間美術和鄉土文化的新生力軍。
舟山漁民畫畫面中撲鼻而來的,是大海的氣息和象徵豐收的魚腥味
碧藍的東海孕育了勤勞勇敢的漁民文化。當地的漁民常年與大自然的喜怒無常相伴,在海風勁吹和海浪衝刷的艱苦環境中,早就磨礪出極強的生存智慧。他們對大海又愛又恨的情緒也讓他們在代代相傳中譜寫了同樣驚濤駭浪的民間美術——舟山漁民畫。踏浪而來,蘸海作畫,只見魚、網、海鷗及海洋動物等巧妙組合在一起,於是那色彩似乎也浸透著洶湧澎湃的藍,明媚燦爛的黃,熱烈奔放的紅……畫面中撲鼻而來的,是大海的氣息和象徵豐收的魚腥味。
曾在東極島看過漁民畫的畫展。當地的漁民畫家喜歡將祖輩或母親作為畫中的主角,他們的母親終日辛勤勞作,含辛茹苦把孩子們拉扯大,儘管如今生活比過往好多了,但母親年事已高甚至有些已不在世,漁民畫家唯有以丹青寄託思念。也看到有些漁民畫因為融入了當地民間傳說的元素,造型上竟有些抽象表現主義的意味。這或許是因漁民比之農民更為自由的緣故。
最為著名的舟山漁民畫在嵊泗。1987年,100多幅嵊泗漁民畫曾在上海美術館展出,這可是一件大事。當時親臨現場的還有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現代美術館館長馬爾丹,據說馬爾丹表示這批嵊泗漁民畫是他當時那次中國之行所見最滿意的作品。不久後,中國美術館也破例為縣級文化館主辦的「嵊泗漁民畫展」打開大門。
嵊泗漁民畫因此一炮走紅。對於這樣一種民間美術,有人如是形容:「(他們的作品)恍惚間似乎有一股力量從作品上呼嘯而出,像巴格達竊賊在海灘上撿到的葫蘆瓶釋放出的魔氣,神奇地,無可抗拒地把你攝到那遙遠的、古老孤獨的外公家的船篷裡,並讓你痛飲一壇老酒,飽餐一頓魚羹。」
嘉興灶頭畫藏在千家萬戶廚房內,早已融入百姓生活,並被視為一種吉祥物
灶頭是民居建築的一部分,是農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頭衍生的灶頭畫也是嘉興匠人的百工技藝之一。在嘉興地區,鄉村農戶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廚房中新建一座用來做飯、燒菜的灶頭。灶頭畫則指民間藝人用菸灰、水彩、色粉顏料繪製在鄉間農家柴灶上的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紋樣,是江南典型的鄉土藝術。
繪製灶頭畫有點像畫溼壁畫,須在灶頭牆壁半乾半溼時進行;且灶頭畫藝人還有關於顏料的獨門秘籍——他們會用白酒調製顏料,作畫時各類顏色由於酒精的揮發,不僅能及時滲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顏料廣泛吸入。造型以黑線勾勒為主,敷以紅、藍、白、黑等色。其題材和內容大都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喜慶有餘、桃李滿天等,再配上福、祿、壽、喜的吉祥字樣。
灶頭繪畫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煙箱、灶山、灶帽。藝人們常將灶頭看成一個獨立的舞臺和表現的對象,畫面組合分上下兩大部分。上半部分畫面講究大小對比、橫豎對比、方圓對比,下半部分或橫幅等額排列,或通幅彩繪,追求多幅巧妙組合,達到集中、完美、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這種排列方式居然有點像明清以來興起的版刻印刷的連環畫或民間通俗小說的形式。當然,所不同的是色彩審美,嘉興當地民間講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體著色,濃妝彩繪。一座灶繪畫的面積少則4平方米,多則6平方米。
起源於明代的灶頭畫,在時代變遷中所用的繪製工具也在發生變化,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都採用明珠、三花或水粉,如今則多用水粉廣告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藏在千家萬戶廚房內的灶頭畫,早已深深融入江南百姓的生活,並被視之為一種吉祥物。2011年,嘉興灶頭畫被列為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也曾推出灶頭畫專題,聚焦當地依然延續的這一門民間美術。畢竟,「炊煙嫋嫋」是生機勃勃的象徵,由此,灶頭畫也構成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來源:文匯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