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剛參加完省城的「山西國寶系列——山西農民畫·炕圍畫作品聯展」活動,這幾天賈連梅又應邀送上了4幅農民畫作品,準備參加全省農民畫展。
賈連梅是忻州市康樂小學的美術老師,出生在農村,生長在城市,初二接觸到農民畫這門藝術,便十分喜歡。多年來她不斷回到農村體驗生活、感受農村變化,創作了大量反映農村生活風俗和新農村建設的畫作。賈連梅的夢想是通過自己的畫作將「美麗的家鄉」展示給全國、全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農民的風採。
A 處女作獲獎 在省城嶄露頭角
8月15日16時,賈連梅正在家醉心於自己的農民畫創作中。這個夏天,賈連梅一直處於忙碌的創作中。
賈連梅1971年出生於忻府區董村鎮遊邀村,家中排行老5,賈連梅的爺爺喜歡古書古畫,奶奶是村中巧婦,這讓賈連梅打小就喜歡手工藝品和書畫。
初中時,賈秀花是賈連梅最好的同學,也是她畫作的第一個收藏者,每當賈連梅有了新的「作品」,賈秀花都會設法要走,收藏在炕席下。有一年,這位同學的媽媽過年打掃家時在炕席下發現了一大摞畫稿,便知道賈連梅的「心靈手巧」。賈連梅說:「1983年,我還在讀初二時,有一天村裡小廣播說城裡(今忻府區)要辦畫畫培訓班,賈秀花的媽媽專門告我說,『連梅你畫得那麼好,快去學畫哇。』」
事實上,當年的繪畫培訓班是忻州美術界前輩盧萬元老師,針對報考專業美術院校學生開設的培訓班,賈連梅成了這期學員中最小的學生。素描、色彩、速寫、創作,賈連梅學得很認真,為了有所建樹,她常常徹夜練習。也就在這個培訓班裡,賈連梅的第一個創作機緣來了。「那一年,省裡要舉辦一個全國農民畫展,老師就鼓勵我們創作,當時班裡60多個人,只有幾個人搞了創作,包括我。」賈連梅說。
當年年少的賈連梅憑藉對農村生活的感悟,利用一周時間創作了一幅反映鄉下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包粽子過端午節的作品《端午節》。沒想到這幅畫因農家生活氣息濃鬱,創作出來的草圖被當年忻州地區的農民畫評選專家邢晨聲等老師選中,最後年幼的賈連梅有幸參加了當年全地區挑選出的農民畫創作者集中培訓,涉獵了更多的知識,得到了許多老師的指導。經過後期著色,《端午節》最終送到了省城參展並獲得了優秀獎。於是,賈連梅在省城嶄露頭角,由此也激發了賈連梅創作農民畫的熱情。
農民畫是人民大眾的藝術,興起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獨特畫種,融合了農耕生活文化、民間藝術傳統和鮮明的時代主題,以直觀易懂的圖式藝術形式表現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主題。多少年來,農民畫是融合新時代農民情感與民間美術傳統、國家時代精神與農村生活圖景、社會歷史主題與農村生活理想的藝術形態和文化載體,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民間文化和現代農村發展的重要窗口。
B 自己給自己當模特 創作《農家女》迎來藝術第二春
賈連梅年紀輕輕就在省城嶄露頭角,於是,她打算不上學專門學畫畫,但這個想法遭到她的啟蒙老師盧萬元反對。賈連梅說:「當年盧老師和我語重心長地說,單畫畫可不行,文化課也得跟上去,這樣才能考到美術院校,更好地深造。」在盧老師的安排下,賈連梅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自己深愛的美術培訓班,重新返回了課堂。
然而,賈連梅返回了課堂,可是她的心仍在畫畫上,特別是涉及農村題材的東西,都成為了她筆下的素材。
1988年,就在賈連梅學習農民畫順風順水之際,她遭遇了命運的捉弄。當年她到職校任教的老師劉俊彪辦的高考考前集訓班學習繪畫,想著學上3個月就能通過美術專業課考試,結果她考試失利了。後來,賈連梅反覆思考,再次找到劉俊彪老師,繼續學習。第二年她終於考入了山西省戲曲學校,進入美術師資類專業學習。三年時間,無論是從理論知識還是個人認知和藝術造詣等方面,賈連梅在學校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歷經數年的生活體驗和素材積累,賈連梅1998年到東方紅小學當了一名美術代課教師,後來又幾經輾轉,於2007年到忻州市康樂小學當美術老師至今。其間,她一刻也沒有放棄創作農民畫。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賈連梅迎來了自己藝術創作的第二個春天。
在賈連梅內心深處,她最崇尚花木蘭,她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體現的不僅是孝道,還有保家衛國的情懷,特別是花木蘭的剛強堅毅更是她的學習榜樣。因此,她創作出了《農家女》,想把花木蘭的性格和當代農村女性的特點完美結合。但是沒有這樣的模特咋辦?於是她自己給自己當模特,一邊照著鏡子給自己畫像,一邊將花木蘭的個性展現在創作中,最後背景還配上了中華的龍圖騰和獅子面具等抽象圖案,最終完成了創作。
賈連梅說:「『農家女』身著唐裝,亭亭而立,眼中透露著花木蘭一般的剛強,展現的是不屈不撓、勇敢頑強的中華民族當代優秀女子形象」。當年《農家女》赴省城展覽,獲得了山西省農民畫優秀作品獎,事後作品也被忻州市收藏協會的一位藏家收藏。《農家女》讓賈連梅在業內再次受到關注。
C 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 想創作出更多畫作展示給世人
在忻州的美術發展進程中,與國畫和油畫作品相比,農民畫貌似並不「入流」,而且有時還會讓人狹義地認為,農民創作的畫就叫農民畫。因此賈連梅的執著與堅持並不被很多人支持和理解,但是痴迷農民畫的賈連梅從不放棄,且樂此不疲。
賈連梅說:「曾經就有人和我說,我有繪畫功底,為啥不畫點國畫油畫什麼的,賣錢都比農民畫多賣兩個錢呢。後來我反覆思考,我想我雖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我的根在農村,我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使我見證了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就想用手中的筆繪出、記錄我們家鄉的變遷,這難道不好嗎?」
在山西省民間藝術大師崔鳳英的東奔西跑下,忻州市美術家協會農民畫分會2015年5月20日正式成立。當日,賈連梅應師姐崔鳳英的邀約欣然加入,一時間她有種找到家的感覺,於是,創作農民畫的信心和決心就更強烈了。
擺脫了心理上的一些幹擾和困惑,賈連梅在藝術的道路上更加孜孜不倦,她不斷向前輩們學習繪畫的技巧和知識,還吸收多方面的繪畫元素,將一些國畫和水粉畫的表現手法和形式運用到農民畫的創作中,繪畫語言有了很大的提高。《想當年》《搬家》《香飄十裡果滿園》《椿香正濃》等一大批農民畫作品帶著泥土的氣息走上展臺,受到很多人關注。
賈連梅說:「前幾天,省裡搞了一個山西國寶系列——綠水青山最美山西山西農民畫·炕圍畫作品聯展,全省共計展出了70幅作品,我帶去了《山花花》《幸福人家》《暖洋洋》《椿香正濃》《甜甜的日子》等5幅作品,展出後反響強烈。」
賈連梅將自己創作的作品,通過微信將圖片發送給了遠在北京的文化界資深人士邢晨聲老師,得到老師的指點,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一段微信文字中,記者看到了老師的回覆,「畫得很好,造型受前輩影響已經是新農民畫了。」
守護鄉愁記憶,禮敬文化傳統。採訪結束時,賈連梅道出了心中一個大夢想:「我想通過我的不斷努力,創作出更多反映家鄉新農村新風尚的農民畫作,有朝一日帶著這些農民畫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登上大雅之堂,向國人和世界展示我們美麗的家鄉,向世界宣告中國農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文化,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農民的風採。」
本報記者 郭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