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2020-12-15 浙江在線

2020-12-13 08:39 |人民日報

資料圖

記得多年前,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冠以這樣標題的勵志故事:「走出大山」。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

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不久前,我來到西藏昌都橫斷山區,遇到一對本地創業的80後兄妹,他們告訴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走出家鄉的大山,再也不回來。他們的母親是瀾滄江畔的鹽民,兒時記憶裡,母親每天從江邊背水曬鹽,很是辛苦,他們再也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後來,兄妹倆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在大城市生活了幾年後,最終又決定回到家鄉,在瀾滄江河谷搞起葡萄園,生產特色紅酒,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他們的決定讓我頗為驚訝——畢竟橫亙在這裡的可不是一般的大山,而是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

是什麼吸引他們回來?基礎設施的改善,是先決條件。過去,這裡的人們靠製販井鹽為生,運輸基本靠肩挑馬馱,出門一趟,至少十天半個月;而如今,嶄新的水泥路修到了鎮裡、通到了村裡,不出一天就能到達四川、雲南。這幾年,當地的特色井鹽製作工藝成了國家級非遺,遊客成群湧入,昔日閉塞的小鎮,一下子風光起來。當地政府推行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回家鄉發展。頭腦靈活的兄妹倆也想借著這股東風,把當地有上百年歷史的紅酒釀造工藝重新發展起來。這一切讓兄妹倆的回歸變得順理成章。

像這對兄妹一樣,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拘泥於在城市裡尋找事業的方向。「進山」,似乎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這些年輕人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想法,思路靈活,獨具慧眼,善於發現大山裡深藏的資源和機遇。在雲南普洱,有人在大山裡搞起了新型農業,一名海歸青年看準消費趨勢,聯合農戶在山裡種起牛油果,收穫頗豐;在浙江湖州,一群年輕人在大山鑽研傳統紫筍茶工藝,希望用心做出好茶;在青海三江源,有人在皚皚雪山中搞起生態保護,年輕的巡護隊員、科研工作者選擇在大山裡燃燒青春……大山裡不僅藏著無盡的寶貝,還藏著他們熱愛的事業。

國家各項政策也在為年輕人「進山」鋪路。近年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一系列好政策為不少年輕人「進山」搭建了廣闊的舞臺、創造了便利的條件。更有一批年輕的駐村幹部選擇來到大山,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致力改善大山裡的落後面貌。他們的到來,為沉寂的山村帶來激情與活力,也吸引著那些走出山村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幹出一番事業。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對敢於追夢、勇於奮鬥的年輕人來說,「山」不再讓人畏懼,而是讓人嚮往,讓人更容易聯想到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不僅折射著一個發展階段的轉變,也意味著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更預示著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在「走進大山」的新潮流中,年輕人已衝鋒在前。當下,「十四五」規劃建議已為鄉村振興擘畫出更加宏偉的藍圖,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祖國遼闊大地上的千千萬萬高山大川,都能成為年輕人施展抱負的壯闊舞臺。

(原標題:《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作者:李昌禹 編輯:李攀)

1607819980000

相關焦點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的青年志願者們,踏著陳曉明學長的足跡走進千裡之外的月亮山,點亮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微心願」。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到歸柳小學長期留駐支教,開啟了南中醫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
  • 大山孩子四年前走出去今天回來,山還是那座山,但它已是大好河山
    雖然大山對她的孩子束縛著手腳,生活環境的艱苦,資源條件的限制,但是大山孩子卻依然摯愛著他的母親,對大山的情感依然初心不改。大山孩子四年前走出去今天回來,山還是那座山,但它已是大好河山。實現夢想的魏凱倫激動的對著大山喊道「山,我走出去了「。
  • 走出大山的女孩
    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
  •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是很多生活在涼山州孩子的困惑。一年前,涼山州布拖縣的彝族小夥子阿布力呷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來到成都財貿職高學習中餐烹飪。
  • 定西人的驕傲——大山裡走出的軍官魏凱倫
    最近,相信很多高三學子,志願填報已經結束,都在坐等錄取結果,今年甘肅的本科提前批在8月5號就可以查詢了, 本科一批到8月17號就可以查詢了,相信有些莘莘學子心還提在嗓子眼上。只有到錄取結果出來後,學子們才能把心完全放下。
  • 「搬磚男孩」的英雄夢:勤學苦讀走出大山,大學畢業後志願去新疆
    很多人學習是為了擺脫貧困,更是為了能夠過上好的生活。然而,有這麼一個山裡的孩子,他來自山裡,出於貧困,學業有成卻放棄大好機會,最終還是選擇去了新疆。他就是曾經渴望走出大山,2016年以高考成績620分,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的魏凱倫。
  • 走出大山看世界,浩坤學子長沙行
    ·浩坤學子長沙行」教育扶貧主題活動,浩坤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大山,走進湖南,走進長沙。弄項屯的王功勤剛從「空中自行車」下來大呼過癮,「這個車怎麼搖都不會掉,對我這樣恐高的人來說真是太有趣、太刺激了。」浩坤村第一書記劉棟明指著嶽麓書院門口的楹聯,給孩子們介紹到,「嶽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從這裡走出了一批批人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都曾經在這裡學習。」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很多人不讀書也過得挺好!」一名學生家長的反問,令韋君玉記憶猶新。那時她剛剛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得知班裡有學生打算放棄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訪,勸說這名學生回校。「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 四年前走出大山,考上國防科技大學的少年,畢業了為國家護航
    這位少年,終於可以走出大山,去到首都北京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他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在離開的那一刻,他高喊「山,山,我走出去了!」四年前,他走出大山。四年後,他成為一名軍官,他申請走進新疆,去到邊遠艱苦地區,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為人民服務,為群眾服務。因為他說「山還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縛,而是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位少年是全家的希望,他一手為家為自己,另一手為國家護航。
  • 「張桂梅的瞬間」走出大山的女孩
    趙黎浩 攝前言:誰都有走出大山的夢想和憧憬,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把夢想和憧憬變成現實。家住大山深處的女孩蔡志英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張桂梅。否則,她很可能也會像許多同齡人一樣,任由遐想在雪山上翱翔,自己卻始終長不出一雙飛出大山的翅膀。那是2009年的暑假,和往年一樣,我和同事們利用假期到麗江市玉龍縣招生。
  • 山的首映禮丨走近大山,走進素心園
    無論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山的沉靜肅穆、溫柔敦厚,都給人帶來無限的精神撫慰。在素心園,美景營造了一個溫暖寧靜的家園。如何更深地理解素心園?山居生活的未來又將呈現出如何的新氣象?這些內容我們在發布會上展示了素心園的心意、誠意與美意。
  • 靜靜的大山,是心靈的港灣
    文:南豐後人圖:來自網絡「我是大山的兒子!」一位從芳村片大山裡走出去的畫家,常常這樣告誡自己,也告訴他新熟悉的朋友。這位以版畫擅長的畫家名叫曾宣武,出生於原毛良塢鄉前莊畈村,因為在家排行老三,地方上的人都稱他老三,以至於十裡八鄉不知道他真實姓名的居多。而他自己喜歡用的筆名是「嶗山」,寓意是勞動人民的兒子,是從十萬大山走出去的。幾十年來,他的版畫已經被收進國內外許多館藏。
  • 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01要讓大山裡的女孩讀書!這是幾十年裡一點點練出來的沒能考取大學、走出大山是杜秀蘭的遺憾如今,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成了她一輩子的理想「我就生活在這大山裡了讓我教的娃娃以後到外面去
  • 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01要讓大山裡的女孩讀書!>從這裡走進大學張桂梅說,她希望女孩們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竭盡全力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她們以後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戳圖收穫更多感動)
  • 還記得走出大山,考上軍校的搬磚男孩嗎?他做了一個了不起的決定
    每年的高考都會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而言,這是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表現出色就能進入頂尖的院校繼續深造,孩子接觸到的人,周圍的環境都會有所改變,大學可以說是孩子新的起點,高考成為了同學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分水嶺。
  • 我與大山的往後餘生
    當兵下連就來到這深山密林,沒有網絡,沒有信號,連住所都是臨時搭建,由於靠近河岸,每逢大雨,還要在半夜隨時準備撤離,腳下的泥濘、與世隔絕的環境並沒有磨滅王浩施工奮戰的熱情,10 多年來,每到被覆,他必定是第一個爬進鋼筋網、扛起搗固棒的那一個。得知轉場的那一刻,王浩站在宿舍門外撐著樓梯欄杆想了許久,他的內心是複雜的,看著偉大的國防工程一步步地接近尾聲,眼睛裡寫滿了期待與不舍。
  • 人民日報: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01要讓大山裡的女孩讀書!她幾乎「搭上命」地付出今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59人參加高考其中150人上本科線,本科率94.3%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學校的創始人兼校長63歲的張桂梅
  • 搬磚男孩走出大山,畢業後成共和國軍官:寒門貴子讀書能改變命運
    他走出了大山,成了大山裡的驕傲。 山裡的孩子,出路不多,要麼早早輟學出外打工掙苦錢,要麼努力讀書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魏凱倫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吃夠了山裡的苦。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考上大學成了魏凱倫的夢想,而且受當過兵的爸爸的影響,魏凱倫想考軍校。 「既然考軍校,我為什麼不考最好的!」 魏凱倫把目標定為名校國防科技大學。
  • 山裡迷路,卻發現大山裡的秘密
    我們那天去的山是臨朐的沂山,記得是沂山觀雲臺的張老弟把我們從迷路的地方接走的,那天,他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大救星!在山裡迷路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手機的導航到了山裡就失靈,不但無法定位,而且還報錯,讓人無語,更重要的是那天雲霧瀰漫,四周的標誌物實在看不清,又加上山裡的地形複雜,所以才導致的迷路。
  • 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這位華理小哥哥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從班級墊底到名列前茅,從落後的大涼山到繁華的大上海,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保研人工智慧碩博連讀,從走出大山到回報大山。他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還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控輟保學」,用扶智助力扶貧。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楊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