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豐後人
圖:來自網絡
「我是大山的兒子!」一位從芳村片大山裡走出去的畫家,常常這樣告誡自己,也告訴他新熟悉的朋友。
這位以版畫擅長的畫家名叫曾宣武,出生於原毛良塢鄉前莊畈村,因為在家排行老三,地方上的人都稱他老三,以至於十裡八鄉不知道他真實姓名的居多。而他自己喜歡用的筆名是「嶗山」,寓意是勞動人民的兒子,是從十萬大山走出去的。
幾十年來,他的版畫已經被收進國內外許多館藏。尤其是退休之後,他更傾情於家鄉的山山水水,成就了一幅幅「生我養我的地方」中國畫,浸染著濃濃的愛鄉情結。
前不久,老三家鄉的幹部(經過2013年鄉村規模調整,前莊畈村與姜家村合併,現在屬常山縣芳村鎮前姜村)發來了邀請,因為要打造新村文化禮堂,特請老三回家把脈,我有幸與小城的幾位文人也添列其中。
時令也是春夏之交,芳菲正濃,革命老區芳村的春色已經濃鬱的潑墨之黛,怒放的意猶未盡,到了村口,一堵橫臥的文化牆鵠候在那裡,我們眼前陡然一亮,上書——「紅豆映前姜,碧水匯芙蓉。獼桃滿峻岭,竹海飄茶香」,配以黑瓦白牆、山水彩畫,在寂靜的大山裡,顯得是那麼精緻而有品位,使大山的名勝名品瞭然於胸。
再往前走一段,就是芳村大山的標誌性古樹名木——兩棵30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他們像夫妻、像兄弟、像姐妹,「一棵樹葉向村莊延伸,一棵樹枝沿公路展開,這兩姊妹挨得很近,互相爾汝,形跡雙忘,它們和睦相處,抵擋雨雪冰雹,送走春夏秋冬,繩繩繼繼,繁衍至今,與村民和諧共生。」
是啊,人非草木,更應有情,我喜愛銀杏樹,喜愛她健康成長的體魄,喜愛她敢衝雲霄的勇氣,喜愛她清新超凡的品格,喜愛她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喜愛她它那燦爛如春的微笑。
行走在前姜古村落,每一段路都是一段歷史,都是一份享受,都是一種領悟。在高大挺拔的銀杏樹下,還有村中的祠堂——衍渭堂,想必他們的祖宗是從渭河流域遷徙過來的,千百年來,村裡民風淳樸,村民耕讀傳家,禮敬天地自然重在「敬」,禮敬祖宗父母重在「孝」。
村中有一位退休老師的妻子,雖然自己身體也不好,但她大愛無言,仍然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天天下跪著為婆婆洗腳,被傳為佳話。村支書老盧還告訴我們,為了修繕祖宗祠堂,村民已經自發捐資七萬多元。
在村會議室,我們和當地鎮村幹部進行了座談,大家都希望在文化禮堂的建設中,挖掘本地的傳統文化,樹立起前姜村自己的品牌,縣上的文人們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思考,有提出打造「堅韌與沉著」的銀杏精神,根植前姜文化自信;有提出整理村中「孝文化」的民間故事傳說,儘快進行書畫上牆。
作為鄉賢的畫家老三,他乾脆就搬出了殺手鐧,說道:「如果村裡需要,我願意將自己以及兒女(一家三個畫家)的繪畫精品貢獻給文化禮堂,無償展示!」
臨近中午,天空下起了小雨,似乎要為我們靜靜的大山,送來美妙的音樂,送來淳樸的歌吟,送來留客的聲音。走進蚵蚍塢山坳,聆聽雨打芭蕉、溪水叮咚、還有毛竹林、獼猴桃林裡不時傳出的沙沙聲響,老三不無自豪地感嘆:這就是鄉愁,這就是原生態,這就是我的根!
深深地呼吸著天然氧吧,看大山絢爛卻不矯情,品大山靜謐而有詩意,還有好客的林老闆,在飯桌上獻出了獼猴桃佳釀,我想為即將誕生的前姜村文化禮堂送上八個字——大山有禮·前姜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