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的所有遇見,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重逢。
——題記
(一)
鄉土是難以忘卻的情懷。記憶最深的是五年前,隨同市教育局師資處的老師去她蹲點的皋蘭縣九合鎮幫扶點幫教。那是一處依山而建的山村小學教學點,全校27個學生,12個老師,55歲以上老教師一半,更意想不到的是,學校沒有女老師,只有一位食堂的阿姨。校長感嘆道,條件艱苦,留不住啊!我們去的時候正是課間,學前班的孩子竟天真的管老師叫爺爺,一老一小如此分明,如此和諧而殘酷地搭配成一幅動人而心酸的畫面!
從教學點回來以後,心裡就難以抑制地想寫點東西,因為你腦海裡一直在不停地滾動著兩個詞:「留不住」「堅守」——綿綿的群山,空落的校園,寥寥的師生,點點的身影……鈴聲響過,那些和藹而慈祥的「爺爺老師」們,起身離開爐火,燃一根捲菸,夾一摞書本,緩緩走向教室,留給你一副在寒風中微微蜷縮著的,而又高高大大的背影。那背影赤心而無雜念,堅實而具情懷;那背影鍾情於一方厚土,窮盡著畢生的精力。
朝如斯,夕如斯,踏踏實實地堅守了一輩子,永遠固守著這一彎大山,紮根於這一片黃土,山為障,樹為屏,天為傘,校為家,和孩子們一起,每天迎著新生的朝陽遙望著朦朧的遠方,不斷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我知道,這樣的村小、這樣的背影,之所以讓我崇敬而感動,就是因為它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記述。儘管,風雨中不堪重負的時候,那些背影,也許曾悄悄呻吟過,但我更堅信,當那些孩子終於長大,離開曾殷殷守護他們的目光堅定走向遠方的時候,這背影更有歡樂和幸福……
五年過去,不知這些「爺爺老師」們今天可好;不知那些個新生後輩是否跟「爺爺老師」們一樣在那留下來繼續堅守。但我確信一點,心在哪裡安放,人生就會在哪裡綻放。
(二)
今夏5月,蘭州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名師鄉村教育行」活動,作為「教育扶貧團隊」成員之一,我有幸再次踏上這條似曾相識的山路,只不過這一次去的是另一個扶貧點:皋蘭縣忠和鎮崖川村。去崖川的前一個晚上,急切地想知道今天的崖川是不是還是當年九合教學點的那個狀況:老老的老師、小小的學生、默默的大山、靜靜的村莊……朋友發來微圈告訴我,錯了,今非昔比,今天的扶貧點早已不是你腦海裡的那幅模樣了。
早晨,清風徐徐、花香淡淡,不到40分鐘的車程,我們已到達目的地——忠和崖川小學。學校坐落在一片群山環繞的寬闊田野之中,周圍綠樹叢叢,村落斑斑。學校校園不大,主樓是一座黃白相間的四層小樓,樓前是標準的紅色塑膠跑道,後面還有一排整齊的平房,那是師生食堂,一切都顯得精緻而潔淨。我們進校時,全校160名師生正在早操,僅這師生數,已比五年前的九合教學點壯觀數倍,硬實令人欣慰。綠茵操場寬闊舒適,紅色身影歡樂躍動,一長串哨聲在山川迴蕩。歡樂、祥和、深沉、美麗,這是鄉村校園賜予我的頭一份禮物。對於一個在城市軌道上奔跑了近30年的教師來說,這片芬芳的泥土地和世外桃源般的校園,足以讓我心生一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歡悅。
繞著校園樓上樓下走了一圈,我的眼睛告訴我,今天的農村學校,隨著教育均衡發展的逐步推進以及農村中小學標準化的大力建設,硬體設施與城鎮學校的基礎設施水平已經不相上下,農村孩子的學習環境甚至超過了一些城鎮學校,至少,眼前這所崖小要比我所在的附小嶄新幾倍。各樓層樓宇文化,科技、舞蹈、書吧等各類功能教室、多媒體設備等一應俱全。既然硬體設施一點兒不比城市學校落後,那麼當下的鄉村學校究竟還缺什麼呢?他們需要幫扶究竟要「扶」哪些方面呢?這也是我自九合幫扶點回來後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近年來,鄉村教師尤其是骨幹教師大量流失已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嚴峻事實。正如九合那位老校長所感嘆的「留不住」啊,是啊,鄉村學校自己所培養出來的骨幹教師紛紛尋求機會到城市學校去工作,這種狀況使農村師資長期處於「貧血」和「失血」的狀態。而鄉村孩子的生命土壤,恰恰卻是需要鄉土生態的文化守護;鄉村孩子的生命滋養,更是需要鄉村教師的精神引領和鄉村學校的教育覺醒。
鄉村學校的生命首先在於有人,而且是年輕人,沒有人,一切都無從談起。鄉村教育的喚醒需要的是真正紮根於鄉土,理解鄉土的這些老師們,當然也更需要政府的關注和投入。而此次我欣喜地了解到,眼前的這所崖小,20人的教師隊伍中,35歲以下老師居然有9人,差不多佔了一半,太讓人欣慰了。前些年不斷有專家呼籲,如何才能精準施策,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而今看來,回歸鄉土的鄉村教師,已從「邊緣人」走向「傳承者」,鄉村教育已在鄉村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發展起來了,鄉村年輕老師也從夾縫中成長起來了,實在令人振奮。
(三)
流年不負,歲月可期。「崖川行」最讓我欣喜與感動的是,與我結對的種子教師張星,很甜美的一個女孩,她居然把愛人也從別的學校拉到身邊,就在崖小安了家,孩子就在崖小的幼兒園上學,一家三口從此安心從教、舒心生活。多美好啊,正如這滿山滿地的小菊花,在時光裡,在這小小的空間裡,那麼安靜而努力地生長,不問葉落何處,不問根歸何地,只向著自己生命深處,本本分分地盡力,向上,不改其真,不移其志,我喟嘆啊!我們此去,只是給他們伸出了一雙手,而後所有的力氣均將來自他們自己,所有的美麗也將來自他們本身,我相信,這些可敬可佩的新生力量,一定留得住、經得起、站得穩,自此向美而生,向上而行!
面對如此美好情境,我知道我有無數理由說出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大半天時間,和六年級的19個孩子以及來聽課的十幾個老師們共同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共同分享了《我的母語課》裡一篇經典的文學作品《胡蘿蔔須的照相冊》,共同體驗了「胡蘿蔔須」成長中那一個又一個好笑又叫人流淚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後「情節大起大落,對話如風吹拂」的文學魅力。當孩子們最後「不小心」一伸手竟從書桌裡掏出一本我提前藏好的《胡蘿蔔須》時;當他們跟著老師,終於把手裡拿著的小板塊拼成的課文紙魔術般地變為小小口袋書,同時也變成「胡蘿蔔須」的動態文字照相冊時,他們一下驚呼起來,那情境的確令人動容。孩子,這也許就是我此行後能久久留下來的一點美好了——一起接力漂流閱讀吧,「用母語溫暖自己,讓文學呵護童年」,讓我們一起把心中對閱讀的這一點美好傳承下去。
讓你們的心靈在最純潔的人類智慧中悄然成長,靜靜開花……既然我們只能相聚一程,既然老師終不能陪你一生,那麼,就讓閱讀帶著我的長情,陪伴你們終身吧!
陌上花開,淡淡香來。回程路上遠遠飄來孩子們一片甜美的書聲,瞬間溫馨了所有的疲憊。微風吹來,清香愈醇。此時你分明感覺到,那些「爺爺老師」們喝著的淡淡清茶正融合在泥土的潮香裡,提醒著滿山繁花曾經的存在。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說,只願後起的老師們踏著前輩的足跡,一抹曾經「留不住」的遺憾,以泥土般自然、淳樸、溫情、堅韌的生命姿態,紮根於鄉村這塊厚實的土地,捕捉和堅守那最美的原風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去追尋一個自願、自發、自立、自美的生命歷程,給自己也給美好的鄉村教育再添一抹明媚和亮色!
□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