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十分具有成長和教育意義的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在這部影片中,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症的小孩。伊翔他是個九歲的孩子,聰明可愛,但也調皮搗蛋,學習是他最大的敵人,每次考試成績墊底,正在蹲級讀三年級。
他成為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到教室外罰站更是家常便飯。父母只好將他轉至外地的一所寄宿學校,在那裡他的人生變得更悲慘,自己感覺被家庭所拋棄,而學校的教師也摧毀了他最後的自信心,逐漸走向自閉。
而一個不守常規的美術代課老師尼庫巴拯救了他。他不贊同現有的教育制度,認為每個人都有待發揮的才能,也能擁有不一樣的生活。他的教學方式很是鬼馬精怪,同時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
他找出了伊翔的癥結所在——閱讀障礙症,同時也發現了他獨具的天賦——異乎尋常的繪畫才能。他使用的辦法也很簡單,讓孩子恢復信心,並因材施教。伊翔終於在老師的調教之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這樣簡介下來,一部電影很簡單的就過去了。但是我想說說關於看這部影片背後的故事。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我們班的一個在老師看來是「差生」的學生推薦給我的。他也是為數不多的我到現在還能記清名字的男同學。
他呢,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樣,調皮搗蛋,不愛學習。他的表現在於抓抓女同學的小辮子,上課的時候總是興致缺缺的趴在桌子上一動不動,有時則是睡覺,老師好像總是不容易放棄每一個孩子,為了幫助他學習就罰站,而他總是靜靜的待著,但你可不要以為他生來就如此沉靜。
他頂多就算活潑了一些,在課間不像同齡人一般沉穩,總是打打鬧鬧,劃破屬於教室的寧靜。但其實根本沒關係,愛學習的孩子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不會關注外界發生了什麼;看小說的那些就更不用說了,就差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世界裡了,誰還會關注外界的喧鬧。
而除了這兩類人之外,還有兩類人,一種是自己學不進去會把一切歸於環境的會提醒他幾句;一類是無所事事,專愛發呆的會凝視他幾眼。(小編就屬於發呆的一種,所以每次他劃破寂靜的時候我總會瞧上那麼幾眼)除此之外,只有班主任最能關注他,因為所有的孩子都很沉靜,只有他最引人注目。
久而久之,他就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籤。而他似乎也習慣這個標籤,然後用差生的行動去展示自己身為「差生」的作為。就連我們所有人久而久之習慣他的「差生」行為時,一件事讓我對他徹底改觀。
那是期中考之後的一次班級共同觀影時間,他為我們播放了一部《地球上的星星》。
影片剛開始,就能感受到小男孩的孤獨,他會一個人去算不上池塘的小水塘裡抓蝌蚪,他會聽見別人無法聽見的細微聲音,他會在一加一的數學題中把思想放飛到外太空。他會關注生活的細枝末節,那些別人都不屑於去關注的微小生物。
雖然在大多數人眼裡看起來都是荒唐,但是那時的我卻覺得這樣一個人好有人格魅力。他的腦海中多麼生動有趣呀!就算不是財富,那他也是萬人中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再到後來,轉學時,伊翔用他特有的語言展現了對於家庭的愛和對於分離的恐懼與抗拒。他以連環畫的形式從一家四口減到自己一個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離家越來越遠。
我清晰的記得,這個畫面出來時我們班大部分人流露出彌足珍貴的眼淚。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以第三者的身份參與電影主人公的生活時總是最明事理的那一個,會心疼主人公的遭遇。而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主人公般的人物時,總是以電影反派的角色出現,給他們原本就不美好的生活重重一擊。
也許這樣說參與者,有些過於嚴重。但是對於主人公的他們來說,這不過是冰山一角。
那時,我驚然發覺那個被稱為「差生」的他內心一定是敏感的。不是所有表面的無所謂都表明我們沒有受過傷害,他要被刮傷多少次才能笑著承認自己「差生」的標籤與身份。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是人人都想拿第一,不允許有弱者的存在。
我記得曾經有一個話題是你願做冠軍還是鼓掌的那個人。
人們永遠會記住最鮮豔的事物,但那麼默默支持的其實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沒有襯託,我們就不會知道鮮豔的樣子。
但是人類,是有感情的,不是一個單單襯託的背景板,我們怎麼能以襯託的方式去對待他。內心的發展才是最富足的。
那時,為我們推薦這樣一部電影的他,或許也在以他自己微小的力量告訴這個世界:雖然我在你們定義的世界裡很差,但我還有屬於自己不一樣的色彩。
他在以自己無聲的力量對抗這個不太公平的規則,沒有因為「標籤」而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這是他的一次反攻,我不清楚那些哭過之後的同學會不會對他有何改觀,但是我又在其他地方發現他的才能。比如他會在聖誕節的那天在學校賣蘋果,他會在情人節的那天去花農那裡採購常青樹或玫瑰,每年都有新的想法給那些偷偷談戀愛的人們驚喜。
他在他的世界裡,沒有一個老師去救贖,他沒有電影中的伊翔那麼幸運,但是他有著比主人公更加強大的心理,自我救贖遠比等待救贖要讓人敬佩!
或許,他是一個「差生」,但他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差生」,就像一顆星星一般,發散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在這個地球上佔據著不可忽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