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天高萬丈
山是一半
雲南的一座小村莊裡
一位八歲的留守兒童寫下了這首詩
今天的故事
便要從這首詩開始說起
寫詩的這位孩子
在很小的時候
媽媽離開了家
爸爸必須長期在外打工維持生計
他的奶奶長期癱瘓在床
只有年邁的爺爺偶爾陪他聊聊天
他在日記裡面寫到
他每天最喜歡做的一件事
就是放學後早早的跑到山頭上坐一會兒
問他為什麼
他說他要等待
他要等他爸爸回來
也等可能再也不會回來的媽媽
於是便寫下了這樣的詩歌:
天高萬丈,山是一半
詩歌只有簡單的八個字
無關生活、無關自然
沒有透露出這個年紀該有的稚氣
卻早已讓人淚流滿面
而將這首詩帶向大眾的
是一位名為「 康瑜 」的女生
她是大山裡的一位支教老師
2015年6月份
康瑜22歲
她剛剛從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畢業
並且順利保研
正值大好的青春年華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
她研究生畢業後
將會有一份不錯的工作
拿著不錯的收入
過著不錯的生活
成為眾多都市白領中的一員
然而就因她的一個念頭
她的人生發生了逆轉
「我放棄保研,去大山支教了」
此時,距離畢業還有一個月
從大一到大三
在公益路上康瑜從未懈怠過
去支教一直是她人生旅程裡的一站
就算現在不做
日後也會去做
那不如就是現在吧
於是畢業後,康瑜跟隨「美麗中國」
來到了雲南保山的漭水小鎮
成為了當地一名支教老師
從2015到2017
她需要再這裡呆兩年
剛去的時候,她就告訴自己:
康瑜,這兩年裡面
你一定要每一天都非常努力
你要讓這些孩子走出大山
有機會考上大學
然而理想與現實
總是兩條平行線
留在大山裡的孩子
父母多是在外打工長期未歸
家裡除了孩子之外就是老人
而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叛逆的
厭學、打架、曠課、早戀
是這裡大多孩子的現狀
家長遠水救不了近火
老師們也總是束手無策
最後真的能靠讀書走出大山的孩子
只是少數優等生
直到有一天
校長和康瑜說了這樣一句話:
康瑜你知道小鎮的未來是誰的嗎?
是那些走不出去山的
只能留在山裡面的孩子們
他們現在怎麼樣
未來的小鎮就是怎麼樣的
這樣一段話
直接影響了康瑜之後
關於鄉村教育的所有實踐
也幾乎同時讓她發現了
鄉村教師手裡特有的光亮
從那天起她就想:
我可以多做一些什麼
讓小鎮的未來更好一點?
2016年10月
康瑜正在上一節書法課
突然屋外就下起了大雨
墜落的雨滴掛在了窗上
孩子們不約而同的朝窗外看去
看雨花落下、彈起……
看得入神
見孩子們看得這麼認真
康瑜突然生出個念頭:
那我們索性不寫字了吧
我們就出去聽聽雨聲、看看雨花
然後寫點東西
那是康瑜的第一節詩歌課
山裡那天剛好停電
她跑回宿舍拿來了音響
播放了《The Rain》
然後提著音響路過每個孩子周圍
一個坐在角落的女生
寫著寫著就哭了
康瑜走過去
看到她寫在紙上的一首詩
↓↓↓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希望雨後的太陽
只照射在我一個人的身上
我會感到溫暖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希望世界上都有個角落
能在我傷心時空著
安慰我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我希望媽媽的愛只屬於我一個人
讓我享受愛的味道
這個女孩的媽媽
在她五歲那年去世了
看著她落下的眼淚
康瑜忍不住想:
這些大山孩子
從小經歷了更多的貧窮、苦難、分離
或許他們更需要的
是表達、被傾聽、被關注
寫詩不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嗎
於是走上講臺
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決定:
以後但凡屋外下雨
我們就來寫一首小詩吧!
之後她讓每個人都取了筆名
於是氛圍開始熱鬧了起來
那個女孩便有寫下了這樣的詩
↓↓↓
風吹得很慢
因為不捨得吹亂小姑娘剛梳的辮子
雨下得很慢
因為不捨得打溼母親晾在院子裡的被子
而我走得很慢
因為不捨得影子跟我走得太累
我們一直在強調任何都行,是因為這裡的孩子就是這樣,面對任何新鮮的事物,總是怯生生的
這樣堅持到了第二年
康瑜在校長和其他老師的支持下
開起了「四季詩歌課」
每個季節兩節課
分別叫
春光、夏影、秋韻、冬陽
在教室看雨寫詩
在油菜花田寫詩
看漫山野花寫詩
在上「四季詩歌課」的日子裡
康瑜帶著孩子們遊遍了大山的美景
一次語文課上
他們指著七年級語文書的封面說:
老師,你看
我們最喜歡王老師
最喜歡他的那首詩《在山的那邊》
於是康瑜開始琢磨
是不是把王老師請過來
對孩子們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
那就試試吧
他們辦了大山裡的第一場詩歌音樂會
邀請了王老師做評委嘉賓
孩子們在臺上唱著《娃娃詩》
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
我也發自內心的快樂
詩歌課開了一年後
孩子們有了明顯的變化
不逃學了,違紀情況少了
連砸玻璃的現象都少了很多
孩子們的詩歌也層出不窮
↓↓↓
母親
我們就像你多餘的行李
加重了你的負擔
一個麻煩
橫過來就是你的一條皺紋
耳朵
招風耳、順風耳
我有兩隻大大的耳朵
能聽見世間所有的聲音
但是
有的時候
卻是
左耳進右耳出
黑夜
我信奉黑夜
因為它能覆蓋一切
就像是愛
2017年
這場「四季詩歌行動」還獲得了
首屆哈佛SEED社會創新挑戰賽銀獎
2017年7月
康瑜結束了兩年支教
離開了漭水
孩子們捨不得她
寫了許多的詩送給她
↓↓↓
老師
如果你是礁石就好了
那我可以變成海浪去擁抱你
可是你是天上的星星
我們抱不到你
老師
我們想像風像雲像大鳥
你去讀書了
我們就跟著你越過太平洋
帶著這些詩歌
康瑜回到了城市
開始準備材料
申請留學
完成了支教這一站
原以為人生旅程已經圓滿
這次她可以安心去留學了
可是那一年教師節
她忽然收到了一個大箱子
裡面裝滿了漭水孩子們給她的詩和信
其中一個13歲的女孩
寫了這樣一段話
↓↓↓
老師
其實我不是沒有爸爸的孩子
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
就住進監獄了
當別人罵我是沒有爸爸的孩子
陰溝裡撿來的
我從來不敢反抗
但是老師你知道嗎
當去年的詩歌大賽
我把我得了二等獎的詩拿給大家看
他們又說我是抄的時候
我說這個詩是我寫的
康老師,你知道嗎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反抗
她得獎的那首小詩
只有兩句話
↓↓↓
天上的人兒在點火
地上的人兒在許願
女孩說:
老師,我想許一個願望
我希望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
能夠在詩歌裡面
找到自己
簡單的幾句話一下擊中了康瑜
把她又推回了兩年前一樣的選擇
繼續出國讀書深造?
還是再一次回到山裡面?
猶豫不決之時
康瑜突然想到
之前在街上她碰到了女孩的媽媽
一個中年婦女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
抓住她的手說:
你可是教她們詩歌的康老師?
康老師,我太感謝你了
我本來覺得這三個女兒成績不好
初中差不多讀完書就待在家裡勞作
之後就可以嫁人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
原來我家可以出一個詩人
看著她拿著自己給孩子們做的詩歌明信片
想著自己去支教時的初衷
又一次!
放棄留學,回到大山
回到山裡之後
校長那句話一直縈繞在康瑜腦中
於是本著初心
她成立了一個詩歌教育公益機構
「 是光 」
專為全國偏遠地區
3-8年級的學生提供詩歌課程
幫助大山兒童和留守兒童
獲得平等的詩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達
不到兩年時間
「是光」已經為雲南、山東等偏遠地區
609所中小學的5萬多名孩子
帶去了人生第一堂詩歌課
就這樣
從一個書法班到一個年級
再到一個學校
再到現在的5萬多名學生
從最初的1個人到9個人
再到現在的39個人的隊伍
「是光」帶著光
用詩歌照亮了這些山裡的孩子
而對於孩子而言
詩歌,無疑就是那道光
如今,隨著「是光」的擴大
孩子們的詩歌也越來越多
↓↓↓
炒星星
一口大大的鍋
瞧,它在炒星星
越炒越亮
越炒越開心
人生
人生就是小草
時間一到就黃了
奶奶的背
奶奶的背
彎彎的
好像天上那輪月兒
寧靜的夜色中
奶奶馱著背
在月下為我講故事
我在想
奶奶為什麼會駝背
是為模仿天上那輪明月
還是被歲月的重擔壓彎了腰
偷麵包的小屁孩
夕陽西下
母親的蛋糕店
染上金色
一個小孩探頭
又探腦
我悄悄地說
媽,他往袋袋裡塞了麵包
媽媽只是說
如果可以選擇
沒有人喜歡做小偷
孩子們寫的每一首詩
康瑜都會細細品讀
然後篩選集結成冊
對於孩子們眼中的這道光
她一直認真小心的呵護著
她也總跟孩子們說:
也許我們成不了太陽
但我們可以始終向著光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