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2020-08-28 李讓眉

記得大約十年前,我曾與媽媽在海拉爾一片胡楊林畔的小路上漫步一下午。斯時看湖看雲,心下一片靜謐,二人一時感發,各生讚嘆,而嘆出的也自不外是前人的句子。坐在回小屋的大巴上,我曾隨口為此節謅了這樣幾句小詩:「林陌人歸緩,秋湖雲上遲。閒望無急句,吟借古人詩。」

不難看出,當時的我並未因看到好景寫不出詩而焦慮,反而倒是頗有點自得於這閒慢的。我性子靜,筆亦不快,故而素對即席飛智並不感冒,也最怕結社聯詩、流觴曲水,乃至七步成吟這樣很「文人」的鬥才景境。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直至今日,其實我的想法仍未改變。

我以為創作本身就該當是件嚴肅的事情——它的興發或者因緣於柔軟,但一旦初始靈感生長出方向,來到創作階段本身,作者便必須有如臨大敵的自覺:在寫作時,詩人當保持戰鬥狀態的警醒,無論是單純的鍊字,還是校準情緒破發點、根據情緒走勢在格律體系內調整節奏,都值得如履薄冰般地對待。

而領略美景本身,相反卻當是鬆弛的。梅特林克說:「口開則靈魂之門閉,口閉則靈魂之門開」,心有靈竅,才能與天地吞吐——美進得來,方能盤旋,方能遊染,方能最終出得去。若在領略時便隨時保持著創作的警覺,那這領略本身,便也就不那麼令人愉快了。

經歷了社會的程序化浸染,許多成年人實則已經不再具備將美放入心裡的能力:若不為任何回應,他們已經喪失了為美好事物發出一聲單純讚嘆的欲望——這種欲望,其實就是詩心。

一切詩的發源,或者都來自這種非功利性的觸動,有了第一聲「好美啊」,才有了挽留的念願;留而不得,才有了對記錄的想望和對語言的追索,終而才有了詩。從這個層面來看,在諸多隻為在朋友圈打個卡或要幾聲彩的外力驅動審美型人格面前,能走到第三步的人,其實便已完全不需焦慮了——博爾赫斯說「 詩應該要有的樣子,也就是熱情與喜悅」。幾經淘洗仍未蒙塵,仍能保持欣喜和真誠,實則已經比長于格律技法的即席酬答「詩人」離詩近的多。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從此,則可說說教小孩子了。我已初為人母,似乎比幾年前生出了點情感上的資格。但說到教寫詩,我倒真不是不想教,而實是不敢教。

在詩的角度上看,小孩子是真正的天才。他們敢想敢做,不拘泥身段,沒有條條框框,更重要的是,他們乾淨。因為許多「文明」的能力尚不完全,所以野性和本真的部分才愈發純粹。

幾年前我曾和一位畫家朋友天台在群裡閒聊,不知誰問起要學畫畫多大入門方不晚,他的答案當時很出我意外,讓我一直記到了現在:「多大都不晚,但萬萬不要早。」

當時大家聽聞都有些錯愕,他遂解釋:「人類的視網膜的發育有自己的進程。在小孩出生一直到小學這段時間裡,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基本都是二維的——所有的&39;都體現了這個特徵。到了初中,視覺發育逐漸成熟,開始有真實外部世界的認知了,這時候你才可以逐漸灌輸透視、明暗、色彩的原理,開始進行素描或寫實色彩的訓練。在此之前,一切套路性的所謂教育都是滿足家長的控制欲而已。那根本不是孩子自己看到的東西。「

這段對話讓我想通了很多事情。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現今凡事必稱早教,但實則許多高層級文明的教育,都並不是越早開始越好的。不獨繪畫,文字亦然。

小孩子對語言的最初渴求其實並不是用其讚美,而是恃以交流——他們在童蒙之前要完成的,是把語言和大腦的連結內化為肌肉記憶,讓他們的各項基礎需求可以得到理解和相應,而前文說到的領略和沉浸,和這個階段的語言應用實則還在兩條通路上。

孩子也有本源的、欣賞和讚嘆的衝動,但欣賞讚嘆在他們而言可以有比大人更多的出口——比如咭咭咯咯一陣大笑,比如在山水間縱情手舞足蹈,比如好奇地走到某一個打動心坎的關節去摸索觀察,亦可能只是轉身向媽媽殷殷獻上一個親吻或擁抱——他們自由,因此他們對文字的這層描摹表達的功用,暫時還沒有那麼多的需求。

而在不須背負責任的時代,一切不發乎於需求的提供,實則都沒有那麼高的優先級。

禪宗有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實則與童心所居不無通聯。文字之所以被稱作「障」,在本身承載能力之外,亦有其魅惑排他的一面——孩子的接納能力是無限的,單把世界放在文字裡託付他們,那無異於莊子所謂「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是把他們的感知力過早地規定了位置。「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語言這把鎖雖然已經很大,但用來看守無質卻易隨人成長而坍縮的世界,依然是不甚牢靠的。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孩子的想像埠沒有方向性,有能力「藏天下於天下」,是以我覺得不必太早地人為加個噴嘴——也因此,我至今對教德勒認字都沒有那麼熱衷。而不教文字,自然就無從引入拼音四聲,更不必說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去了。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但是不是就真的任其以我觀物,放手不管了呢?我以為倒也不是。

我比較希望的是,孩子能用看世界的方式感覺到語言的美,再決定是否要接納它,使用它,甚至在未來去進一步地耕墾開拓它。

所以我雖然覺得不必教小朋友寫詩,但一直不反對讓他們背詩。

詩的格律,不外乎是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了音韻頓挫的美感,而為了貼近追摹它而發展出來的規則。現如今我們或者已經很難感受上去入聲的差別,從而對單音的長短節奏、聲音強弱失去了覺察,但究竟平仄的跳躍感和編織性還在,且在大多近體詩裡都尚有很強的體現(等大點兒,還可以試試他自己能不能發現二四六交叉的規律)。

所以在我看來,早期多背一些唐以後的格律詩是沒什麼問題的,對辨別聲調韻律很有好處(李白、王昌齡、杜牧等人的絕句,及至老杜、玉谿的律詩均可一背),而古體因其聲律未協,小孩子閱歷不足,又難以感受到其間力勢,倒可以稍稍延後,更古到詩經搖緩復沓如歌謠,則反而又可提前(大人可能覺得裡面的字難,但對小孩來說反正都不認識)。至於詞,當以如木蘭花、生查子、菩薩蠻、浣溪沙等五七字小令為先,待得節奏不易混淆了,再進長調。

人終其一生只有這麼幼時短短幾年的超群記憶力,不開拓究竟是可惜的——只要不對這開拓寄以太高炫示的期望便好。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天台「敦厚」的叮囑)

長大以後,很多情緒有時並不一定都會走到創作,失去了孩子般肆無忌憚的宣洩資格,它們總需要個出口。很多成人喜歡用表情包,自嘲亦好,炫示亦好,發洩亦好,終究是用借來的酒杯完成了比創作輕鬆得多的輸出——反過來想想,見到景色張口就想背詩,那麼這些古詩其實也是一種高級些的表情包了:它免去了領略創作並行的麻煩,還能代人更有指向性地揮灑。以表情包的輿論黏度來看,少年時代背誦的詩歌作為一種情感庫存,還是有其長足生命力的。仿佛聞一多說不痛飲酒不誦離騷不是真名士——在酒酣時候張口能吐出離騷來,自然也是源於童蒙時代這樣的骨血留印了。

對於背誦的選擇,我倒是和與主流想法有些相左。

若重新當一次小朋友,我或許不再會一上來就去背那些情致曉暢,景境簡單又流利天成的詩,譬如「紅豆生南國」,譬如「春眠不覺曉」。這樣的詩可貴在其起復童心的視角和散文化的平白流麗語言,是成人世界裡的返璞歸真,故覺可貴,而在小朋友眼中,無外看山是山,未必會以為有多麼特別。太早的固化輸入和不斷地機械性重複,很容易在消除距離的同時磨滅它語感上精微的好處,等真能看懂時 ,它卻早已被內化成了自身的一部分,也便再無從咀嚼了。

若我來推選,倒是一些運典俊逸,在語言上亦有探索野心的詩大可趁機攝入,此外講故事的歌行也不妨一背。前者如老杜的秋興、李商隱的錦瑟、龔自珍的夜坐、譚嗣同的似曾等,以其人文烙印高於本真性情,雖能儲蓄卻不易內化,則未妨當謝遜教張無忌背武功心法一般,囫圇記過,日後功力厚了,則自有新的領悟。而歌行如琵琶行長恨歌之流自不消說,吳梅村的圓圓曲、永和宮詞等亦好,讓孩子發現轉韻的美感,更能順便當故事講了,以後再學歷史,亦是多一層印證。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拉拉雜雜說了許多,繞開寫詩只提背詩,或者終不能讓人滿意。便回憶一下我小時候寫詩的故事,希望能有所幫助。

我第一次有要創作詩歌的想法大概在六歲左右——我對那一天的記憶實在深刻,不誇張的說,那是一個決定了我未來很多年行走方向的日子。

那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元大都遺址公園玩,愛畫畫的爸爸帶了畫板,命我坐在一條小河旁邊寫生——一如天台所說,我當時想來是沒有發育出太強的三維空間認知能力,所以雖有爸爸起草的粗稿為本,我畫出來的風景依然慘不忍睹。身邊許多遊人往來相覷,我只覺盡在笑我,一時沮喪極了。

坐到天色已近黃昏,我依然拿不出一幅很好的作品交給爸爸。抬眼望去,兩岸垂柳拂波,嬌花相向,夕陽已將河水打成了金色,我想起了幾天前背過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遂突發奇想:誰說要寫生就非得用畫呢?

幾經塗抹,我最終在爸爸的畫稿上七扭八扭地寫了四句七字的小詩(或者說順口溜)交給了他。

「河邊垂柳跳舞蹈,花兒微微對我笑。

太陽睡眠落山去,他把西邊燈開了。」

得益於小時候背過許多詩詞,這首六歲的處女作居然尚是押韻的——單這一點,似就比一些成年後補課背詩再去學寫的人要上道得輕鬆。

這首小作品很兒童畫,觀物的角度完全是孩子的——而且看得出來,它出於一個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之手。現下看來,太陽落山是去開床燈的意思有點像「我言秋日勝春朝」,但卻沒有劉禹錫那樣「我偏要勉強」的昂然。對心情好惡全不自察,反倒自有一種簡單的溫馨——如今的我雖已有千八百種手法去著香生色,但這樣乾淨的比喻,怕是此生再也寫不出來了。

我很感激父母沒有過任何為我潤色作品,或者拿去投稿的企圖——畢竟我見過太多詩友絞盡腦汁給孩子把「小船」改成「畫舫」曬出來還沾沾自得的。

他們只是為我高興,並且告訴我寫詩很好,若是有想法,以後也可以這樣寫下來。於是上了小學以後,我就繼續了這樣實驗性的創作——有時會無意與古人相合(比如我自覺八歲寫白塔時帶過的一句「旁有景山睡沉沉」,便似與惲田雲「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有所暗應),而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實寫心目。

慶幸於當時網絡不發達,我直到上初中後才大概摸清了格律,走上正經寫詩的路。我常自想,若是兒時便早早被教明白了平水韻和平仄交替,孩提時的我或許會在選擇和猶疑裡,喪失掉太多平筆直潑的樂趣。

或許,我就不想再寫詩了。

所以我以為,孩子寫詩確實不必教——與其給他規則,不如給他興致和自由。在原野中盡情馳騁,摔打出足夠的快活和健壯之後,總有一天他會渴望站在賽道上。到了那一天,再告訴他怎麼用起跑器,聽發令槍也是不遲的,或者說——才是適時的吧。

(公眾號:李讓眉此間清坐)

相關焦點

  • 孩子學詩難?《紅樓夢》的三個場景,幫助孩子更好寫作寫詩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讀過的話,就會發現,《紅樓夢》中,已經教給了我們很多學習的方法,特別是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天我們就從其中主要的三個場景來分析,學習。其次,在香菱作詩的過程中,黛玉一直在鼓勵香菱,即使香菱的第一首詩只是一些句子簡單拼湊起來,她也鼓勵香菱繼續寫詩。從其中,我們父母們也可以學習到很多。首先,我們並不需要過分的要求孩子寫出好的詩句,只要孩子用詩句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我們都應該給孩子讚美,通過這樣來鼓勵孩子繼續寫詩。
  • 英國桂冠兒童文學獎獲得者Michael教孩子們寫詩九個方法
    想像力、創造力,培養孩子同理心和感性思維;除此之外可以極高地培養孩子的英語寫作和閱讀能力,比如教會孩子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喻、暗喻......桂冠兒童文學獎獲得者、英國最受歡迎的兒童作家麥可·羅森(Michael Rosen),代表作有《我們要去獵熊》、《不要往蛋羹裡放芥末》和《課堂上不準呼吸》。
  • 美女學霸教五萬多位大山孩子寫詩,八個字看哭千萬人
    天高萬丈山是一半雲南的一座小村莊裡一位八歲的留守兒童寫下了這首詩今天的故事便要從這首詩開始說起寫詩的這位孩子日後也會去做那不如就是現在吧於是畢業後,康瑜跟隨「美麗中國」來到了雲南保山的漭水小鎮成為了當地一名支教老師從2015到2017她需要再這裡呆兩年
  • 曹安娜:讀一首《花和蝴蝶》,教你如何寫詩
    今天,曹安娜教授教你「模仿」寫詩。讀林煥彰的《花和蝴蝶》曹安娜林煥彰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蝴蝶是會飛的花。蝴蝶是會飛的花,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當蝴蝶圍繞花飛時,很容易分的清哪個是蝴蝶哪個是花。
  • 用光速為你寫詩,送你一個神奇的寫詩機器人
    今天咱們的主題是教寫詩,不過不是我們寫,而是教計算機寫,想寫幾首寫幾首,先來看一下效果本次利用python來實現自動寫詩,需要安裝「jieba」
  • 用寫詩,開啟孩子「不再怕作文」,高效又好玩
    有時,我們讀詩,只是被詩中的一句話打動;有時,我們讀詩,讀的是個人背後的經歷。小孩是天生的詩人,如何帶著孩子進入詩的世界?當代詩人樹才寫給孩子們的詩歌課——《寫詩真好玩》,就像聽一位老師在講課,娓娓道來,在詩人的故事中,讀懂詩的味道,寫出屬於孩子自己的詩。
  • 小學語文《青蛙寫詩》——我替青蛙來寫詩
    記錄每天陪伴孩子完成作業的歷程,搭乘孩子成長的列車,和孩子一同成長。《青蛙寫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7課的課文。荷葉上的一串水珠說:「我們可以當省略號。」青蛙的詩寫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這種七字一句的形制,孩子出口成章——「今天,下雨,我寫詩。逗號,句號,省略號……」站在完成作業的角度,我認為孩子的這首小詩寫的也算是短小精悍的了。但是處於對看圖寫話能力的練習,我又開始引導孩子玩起了擴充的「老把戲」。
  • 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寫詩
    三三七期同題詩1二月2大寒3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寫詩擬題人重出江湖&
  • 瀋陽有一群寫詩的孩子……
    原標題:瀋陽有一群寫詩的孩子……   在瀋陽,有這樣一群幸福的孩子,在他們的生活裡,不僅有繁重的作業,還有詩和遠方。
  • 寫詩需要天分嗎?老街認為不需要,您怎麼看?
    前言這個問題是:寫詩需要天分嗎?……老街以為寫詩並不是太難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學詩如同我們今天學拼音一樣,幾乎是家常便飯。吃飯人人都會,所以作詩本身是不需要天分的。說起道家,《射鵰英雄傳》中威風八面的長春子丘處機也是一位大詩人,在我們青島的嶗山留下了不少詩篇。在嶗山上有不少丘道長的詩被刻石留念,這裡錄入丘道長的《青玉案》一首:乘舟共赴煙霞侶,策荊杖、尋高步,只上孤峰尖險處。長吟法曲,浩歌幽韻,響遏行雲住。憑高目斷周四顧,萬壑千巖下無數。匝地洪波吞島嶼。
  • 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 這群孩子在杏葉上寫詩
    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 這群孩子在杏葉上寫詩 2021-01-04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是否需要「虎媽」
    幾乎所有的批評者都在圍繞著能否給孩子一個幸福童年、人格是否保持完整的議題上熱烈討論時,布魯克斯卻認為,嚴教也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溺愛罷了。  圍繞「虎媽」美國走俏,中美兩國媒體都進行了解讀:  預設教育說 「虎媽」的教育觀,首先預設了精英主義的前提,是一種精英教育的產物。
  • 怎麼寫詩
    詩人為什麼要寫詩?我們為什麼要寫詩?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登臨山巔,俯瞰群山的時候有一股豪情從胸中油然而生 看到落霞滿天,有鳥群飛過,心中泛起一絲悠然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寫詩的原因。 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無法言說的情感。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悲傷、悽涼、寂寞。明月別枝驚鵲。俏皮、喜悅。 二、怎麼寫詩呢?
  • 孔子:不爭氣的孩子會讓父母晚年心涼,只因他們沒教這個?
    孔子:不爭氣的孩子會讓父母晚年心涼,只因他們沒教這個?文/雨華論古話說孩子不孝順從來都是父母界的第一大難題,孔子就曾經說過,其實不爭氣的小孩會讓父母的晚年非常的心涼,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交給自己的孩子這個所以說孩子的發展跟父母的教育是離不開的,那到底需要教給孩子什麼呢?我們今天一起去了解一下。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們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詩人樹才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近日《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與大小讀者見面。詩在你家寶貝孩子的話語裡這本《寫詩真好玩》,是兩年前樹才在聲音平臺「三聯中讀」上線的「樹才詩歌課」的文字版,包含了三十六節課。
  •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父教丨孩子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爸爸
    養不教,父之過。好的家庭教育不一定要父母平分秋色,但需要父母組成聯盟。孩子無疑需要父親提供的物質保障,但除了物質上的「養」,他們還需要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跟自己玩、跟自己聊天、有精神交流的爸爸,並從他言談舉止、為人處世的方式上,學到好的品格、修養,懂得責任和擔當。
  • 我們教給孩子的,孩子會首先在我們身上試用
    一位父親在批評孩子的時候,12歲的孩子用金箍棒把父親打傷了,傷心的父親上了醫院並報了警,希望警察能幫他管教好這個讓人頭疼的「熊孩子」。無獨有偶,幾年前我還看過一則新聞。看到這些新聞,好多父母都會仰天長嘆:現在的孩子怎麼就這麼不好管呢?試想一下,如果那個孩子是和一個不相關的人發生了口角,然後用金箍棒把那個不相關的人打傷了,是否會有人說:這孩子很勇敢,不吃虧,不怕人。再試想一下,如果那個小男孩是和一個室友之類的不相關的人發生了不愉快,並且輸了,然後他把別人的醜事宣揚出去,是否也會有人說:這孩子懂得用計謀,長大了不簡單。
  • 專家聚焦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教
    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是當代詩人金波的「走啊,去看海,海是我們的夢」?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2020年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嘗試續寫或改寫文學作品」。
  •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教——專家聚焦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
    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是當代詩人金波的「走啊,去看海,海是我們的夢」?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2020年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
  • 我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
    幾乎每個父母都很焦慮,從孩子出生起,就計劃著如何去培養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從孩子半歲其就開始早教。之前也聽說一個家長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看書,孩子就趴在床上看,但孩子連支撐起頭部都比較費力。我們希望孩子強,希望孩子有能力,可是強大的表現是什麼?是懂得很多知識麼?還是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並且有能力去處理遇到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