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給孩子的,孩子會首先在我們身上試用

2020-09-21 探索幸福密碼

今天看了一則新聞,讓人啼笑皆非。

一位父親在批評孩子的時候,12歲的孩子用金箍棒把父親打傷了,傷心的父親上了醫院並報了警,希望警察能幫他管教好這個讓人頭疼的「熊孩子」。

無獨有偶,幾年前我還看過一則新聞。

一位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他那尚未成年的兒子後,就自顧自的去洗手間洗澡去了,他那寶貝兒子拍下了他那洗澡的全過程,發到網上去了。

更有甚者。

幾年前某小學生因為被媽媽罵了,一怒之下用刀把他的媽媽殺了,第二天,他竟然還可以泰然自若地去上學。

看到這些新聞,好多父母都會仰天長嘆:現在的孩子怎麼就這麼不好管呢?

試想一下,如果那個孩子是和一個不相關的人發生了口角,然後用金箍棒把那個不相關的人打傷了,是否會有人說:這孩子很勇敢,不吃虧,不怕人。

再試想一下,如果那個小男孩是和一個室友之類的不相關的人發生了不愉快,並且輸了,然後他把別人的醜事宣揚出去,是否也會有人說:這孩子懂得用計謀,長大了不簡單。

如果那個小學生動手的對象是一個和他沒有血緣的人,人們又會怎樣去想?

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所有事情都發生在被父母「欺負」之後。在父母看來,父母的行為是「教育」,但是,在孩子看來,那是「欺負」,所以他們奮起反抗,不顧後果。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看過一個電視,劇名和具體情節都已經忘記了,只記得其中的一個情節。

一群人為了把一個年輕人培養成一個擁有絕世武功且天下無敵的人,巫師說代價是六親不認。最後,那個年輕人真的練成了絕世武功,在功夫練成後,他第一個殺死的就是培育他的幾位恩師。

一直都記得一個鏡頭,那就是他的幾位恩師流著淚受死的情景,死在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愛徒」的刀下,那是一種怎樣的諷刺?縱然是天下第一,又有什麼意義?

今天聽三國,說到呂布一身好功夫,又有心歸順曹操,曹操卻不留他一條性命。張遼功夫不及呂布,還對著曹操出言不遜,曹操卻留下了他的性命。

然後說書人說:有才有德那是極品,無才有德那是合格品,無才無德那是廢品,有才無德那是危險品。

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都在忙碌著送孩子上特長班、補習班,至於孩子「德」的培養,大多數家長都忽略了。

關於生活方面的培養,教最多的的就是怎樣保護好自己,怎樣還擊別人,教育孩子「不要怕」,有事父母擔著。

當孩子的心中真的沒有一絲警畏之心的時候,真的什麼都不怕的時候,作為父母,看得是不是有些心寒呢?

當我們抱怨孩子不好管的時候,是否想過孩子為什麼不好管?真正令我們難過的是孩子的行為本身?還是孩子在實施這個行為時的六親不認?

其實仔細看看,他們身上就是缺少「德」這個東西,因為沒有一絲一毫的敬畏之心,所以他們六親不認、無法無天。

還是教孩子寬容、教孩子溫和吧!不管教孩子什麼,享用最多的都是我們自己,因為只有我們父母,才有和他們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咦,你可能會說,每天大人在教育孩子,哪裡輪得到他們來教大人什麼?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產生敏感。有句話說:「問問孩子們吧,孩子剛從上帝那裡來,孩子知道一切。」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學到的可太多了,比如: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要把自己情緒控制器交給對方:「你不聽話我生氣了!」
  • 孩子身上,有哪些特徵是我們的遺傳?孩子的身上,有多少我們的影子?
    我們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恐怕孩子還沒出生,我們就在想這個問題了。就算我們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孩子究竟會從我們身上「承襲」下來什麼?哪些遺傳因素我們可以避免?哪些問題我們不用擔心?在這裡,你也許能找到答案。
  • 身教遠大於言傳,很多時候,我們會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
    但實際上,當你對他們發脾氣的時候,他們的心也會難過,而且,你的這種行為會無形中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學會你的壞脾氣。很多時候,我們會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那些前腳對孩子講不應該隨意發脾氣,後腳卻忍不住跟另一半吵架的父母,給孩子留下的不是忠告,而是壞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比記憶一句話更印象深刻並樂於執行。雖然很多時候,父母的行為並不是自願的,比如吵架就可能是情不自禁的,但一旦壞的行為發生,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壞榜樣」,讓孩子學著去做。總之一句話就是:身教的影響遠遠超過言傳。
  • 我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
    幾乎每個父母都很焦慮,從孩子出生起,就計劃著如何去培養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從孩子半歲其就開始早教。之前也聽說一個家長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看書,孩子就趴在床上看,但孩子連支撐起頭部都比較費力。我們希望孩子強,希望孩子有能力,可是強大的表現是什麼?是懂得很多知識麼?還是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並且有能力去處理遇到的挫折?
  •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導讀: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們教給孩子的,到底是「仗勢」,還是「勇敢」?
    但是,這樣的勇敢是屬於成人的,是令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強、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動力。 但是今天,我們聊一聊在幼兒階段,對於「勇敢」的定義。「選擇」的鍛鍊,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培養起,小到讓孩子自己去買喜歡的零食,大到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需要讓孩子知道:任何選擇,都要為結果負責就可以了。而父母,將是他們選擇最大的支持者。
  • 我們教給孩子的究竟是幸福課,還是成功學?
    身份問題是哲學經典問題,我給學齡前和高中的孩子們都教過,這個問題貫穿我們一生,我自己在回國後就有兩次重新反思「我是誰?」的經歷。因為每一次和不同人群和文化的碰撞,都能幫助我們更深的認識自我。軟實力啟蒙的重任主要落在父母身上,今天的課程中,我給大家的錦囊是:2個心1個思。方便大家記憶。
  • 世人爭相教孩子出人頭地,我們要子女謙卑會不會毀其前程?
    至少人們會認為,所有基督教學校都應該首先重視教導青年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和要求來生活,要行為莊重、節制、清醒、謙卑、敬虔;人們會認為基督教學校重視這些精神和品格應該百倍於重視其他東西。因為我們的教育應效法我們的守護天使:單單教導智慧和聖潔之事,並幫助我們發現和制服內心的虛榮、情慾和一切錯誤判斷。
  • 教師節,一個幼師的自白:我們到底應該教給孩子什麼?
    , 作為老師, 我們能安然地接受這所有美好的詞彙嗎? 我們到底給予了孩子什麼?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麼?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性格。
  • 年輕寶媽讓5歲孩子獨自外出購物,鬧烏龍!我們要不要教孩子購物
    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這個情況,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去怪孩子不好,把所有的錯都歸結到孩子身上。2: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狀況,那就是「內向」是內向,但絕不是唯唯諾諾,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不妨利用讓孩子買東西來教孩子數學吧!為什麼這麼說呢?
  • 讓孩子洗冷水澡、學會微笑,日本幼兒園教孩子的內容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幼兒園什麼樣,他們如何教育他們的幼兒,他們最注重哪方面的教育,從下面8個細節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當然,我們也從中會得到一些啟示。1、日本幼兒園其實很簡樸日本雖然是個發達國家,但是他們的幼兒園設施卻比較簡樸,一架鋼琴,一臺電視機,更多的是孩子們的手工,或者用紙箱、瓶瓶罐罐做的裝飾。
  • 想讓孩子愛上英語?首先該改變的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我才理解,本來自己也是摧殘孩子英語學習的幫兇在一次與老友們的集會中聊到孩子的英語學習狀況,「定心,咱們曾經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啊!」老友說道。啊!是啊!已然我都對這種學習方法感到痛苦了,為什麼還要將其加諸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想讓孩子重蹈覆轍自己的經歷嗎?該提升的是孩子學習的愛好,而不是考卷上的成果在這樣的徹悟之下,我開端注意到自己太急於求好的心態,而忽略了孩子最實在的感受。
  •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直至今日,其實我的想法仍未改變。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從此,則可說說教小孩子了。我已初為人母,似乎比幾年前生出了點情感上的資格。那根本不是孩子自己看到的東西。「這段對話讓我想通了很多事情。我們是否需要教孩子寫詩?
  •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孩子磨蹭,我們該怎麼辦呢?
    本以為就自己家孩子是這樣的磨蹭,可是和很多家長聊天,幾乎每個孩子都是這樣,特別是男孩。不禁想不通,為何孩子這麼磨蹭呢?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是由未來教育工作室所著,他們專門邀請了30多位優秀的作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解了一些非常靠譜的學習方法。
  •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身上的10種壞習慣?我們有好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能會發現在孩子身上有一些他們不希望看到的習慣產生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壞習慣只是孩子無法適應某個成長階段的自然反應,如果這些習慣真的變得令我們不安,那您就必須幫助孩子克服它。收集了有關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擺脫不良習慣的最實用技巧,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 地鐵上看書孩子火了!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微博上看到了一張圖,巴黎地鐵上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在認真看書,她懷裡的孩子也在乖乖看書。別人問她:「你是怎樣勸說你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看各種電子設備的呢?」她說:「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有很多家長自己說髒話,卻教育孩子不能說髒話;自己懶,卻教育孩子要勤快;自己說謊,卻告訴孩子要誠實;自己愛玩手機卻告訴孩子玩手機不好,有的父母常常告訴孩子,「照我的話去做,但不要學我。 」孩子出了問題,很多家長只會批評甚至打罵,卻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那些年,孩子教給我們的小道理
    畢竟,平常再可愛的孩子,往往也會在輔導功課時變成那磨人的小妖精,而且,這小傢伙從來不按套路出牌。通透的小大人孩子教給你的不僅是小事情喲呵,這下我們全給震到了,這從哪兒學的?有時反思,我們為什麼會有僥倖心理?不正是缺了孩子的這股認真勁嗎。
  • 為什麼我們教孩子信守承諾,卻總是收效甚微?
    「人無信不立」,我們都希望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品德。可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隨口答應孩子的請求,一旦無法兌現,面對孩子的提問「為什麼你們大人就可以說話不算數」,要麼隨便搪塞,要麼惱羞成怒。這樣不僅會失信於孩子,降低孩子對於我們的信任度,而且……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守信度。那到底怎樣教會孩子將承諾轉化為持之以恆的行為?一旦違背諾言,又該採取哪些應急措施來重新建立互信呢?
  •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快樂,只因我們忘記教孩子這件事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不生病,吃得好、睡得好;當孩子長大了,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卻很少反思,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降臨到孩子身上的不幸越多,孩子也會就越抑鬱,陷入習得性無助,比如父母離婚、再婚,親人去世,再比如身體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奇蹟男孩》裡奧吉天生面部畸形,他的父母帶著他做了27次手術。奧吉10歲之前,他沒有去過學校,他要學的知識都是媽媽在家教給他的。
  • 以身作則|《我們教了孩子什麼》連載一
    在大量的信息中,我們只看到智能與才藝的訓練,集體迷失在分數與外顯的光環裡,卻忽略了身為人的一個特質。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獨特,如果為人父母都能珍惜孩子的存在,視之為美玉瑰寶,用智慧去愛護他、琢磨他,則所有的孩子必定都能展現出最美好的一面,擁有最自在的生活。雖然完成這樣的目標是一條不輕鬆的漫漫長路,但我們都不容遲疑,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