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孩子教給我們的小道理

2020-11-04 父母資訊


爸媽,你們可長點兒心吧


「媽你坐這我跟你說。」

「要是我不在的話,你手機早就丟了!」

「這次是手機,要是孩子丟了可就永遠找不回來了啊!」

最近,幾百萬網友被一個4歲的河南小姑娘萌到了。

小傢伙站在路邊,一本正經地教育粗心、丟了手機的媽媽。

媽媽逗她說:「孩子丟了再生個唄」

娃霸氣回懟:「有我漂亮有我可愛有我美啊?那還生啥生啊!」

小姑娘的媽媽說,別看女兒才4歲,平日經常教育起自己和丈夫,一個又一個的道理,把你講的服服帖帖。

用小姑娘自己的話就是,「我還治不了你。」

如出一轍的還有這個東北的小萌娃。

一般孩子碰著父母吵架的都會嚇得哇哇大哭,這東北的小姑娘一點也不帶怕的。

夫妻倆半夜吵架甩門就走,4歲的小姑娘抄起傢伙(一根羽毛球拍)就開始數落他爸媽。

大半夜的去哪兒呢!

「沒看見你姑娘還在客廳玩呢?」


論點清晰,論據充分,一點沒毛病。在「暴躁女兒」的強勢批評教育下,孩子父母也認識到了錯誤。

看吧,論生活、育兒,孩子不比你們差。


雞兔同籠應該這樣解

要說母子情的危機時刻,那輔導功課絕對首當其衝。

畢竟,平常再可愛的孩子,往往也會在輔導功課時變成那磨人的小妖精,而且,這小傢伙從來不按套路出牌。

這不,江蘇一位媽媽就在輔導數學作業時,被弄得哭笑不得……

媽媽:我在0和2之間,我是()?

孩子:我是「和」 。

這……

我知道你答得不對,但是我不知道該怎樣解釋你的不對

確實,孩子的小腦袋裡總會給你意外的驚喜,而如果給他足夠發揮的空間,他的表現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四年級奧數中的重點難點「雞兔同籠」問題,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講解,反倒是才三歲七個月的小朋友培培,用最簡單的方法,三下五除二就把我給教明白了。

題幹:雞兔同籠,有6個頭,20條腿。

問:有()只雞,()只兔子?

培培:那就畫唄!先畫6個頭。

如果6個動物都是小雞,那麼每個腦袋下,都再畫上2條腿。

數一數,12條,還缺8條腿,「2、4、6、8」,齊了!

最後點點數,2隻小雞,4隻小兔,搞定!

你看,這個困擾好多家長的難題,居然被一個3歲寶寶畫著畫著就醍醐灌頂了。

只要不給孩子的思想設限,他的思路能分分鐘將你的難題推翻。


媽媽你要是沒生我就好了

上幼兒園之後,七寶在情感的回應和表達上突飛猛進。

那天正準備吃飯,他突然對我說:「媽媽,要是你沒有生我就好了。」

這下我可慌了,強裝鎮定地把他抱在懷裡,輕聲問道:「為什麼呀?媽媽可喜歡七寶了。」


七寶又接著說:「你要是也沒和爸爸結婚就好了,那樣你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聽到這話,我的心頭頓時湧上一股暖流。總以為他就是個啥都不懂的小屁孩兒,未曾想,我的付出和辛苦,他其實都看在眼裡。


不過,這份愛,也有太過於盛情難卻的時候。

七寶有幾天發燒,晚上守著他也睡不踏實,連著三個晚上我加起來大概也就睡了不到9小時。

一日他狀態還不錯,半夜十點多胃口大開,吵著要吃麵條,我打發他爹去下面順帶哄他吃完,好歹讓我補上半小時的覺。

結果,還沒躺過五分鐘,七寶怕我餓,非哭著嚎著拖我起來一起吃……

以前只聽說,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沒想到還有種餓叫「孩子覺得你餓」。

老母親能咋辦呢,只得生無可戀地爬起來和他一起吃。


通透的小大人

孩子教給你的不僅是小事情,還有為人處世的大原則。

七寶幼兒園發了園服,但只有舉辦活動的時候,才會要求小朋友統一穿著,平時可以隨意。

但七寶很喜歡這身衣服,時不時的就要求穿。

那天去送他,門口碰見另一個小朋友,小男孩見七寶穿了園服,就問:今天老師沒讓穿園服,你為什麼要穿啊?

七寶奶聲奶氣地回答道: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

一旁的我驚呆臉,行啊,小夥子。

很多時候,道理不難懂,難的是堅守。

上次,我們幾個家庭在,其實外吃飯,好久沒聚都高興,就多少沾了點兒酒。

席間接到電話,我們擋了別人的車,心想就挪下車,應該沒什麼事。

結果小傢伙急了,冒出來一句:行車一步算酒駕!

喲呵,這下我們全給震到了,這從哪兒學的?

不過,也虧著小傢伙的堅持,我們拜託別人幫忙挪了車。事後想想,也確實不該開,也不能開。

有時反思,我們為什麼會有僥倖心理?不正是缺了孩子的這股認真勁嗎。


其實,養娃的過程不單單是我們帶著孩子在成長,孩子也在不經意間教給我們很多東西,或者提醒我們很多被遺忘的道理。

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別忘了點點關注哦~

相關焦點

  • 那些年,孩子教給我的小道理
    孩子教給你的不僅是小事情,還有為人處世的大原則。有時反思,我們為什麼會有僥倖心理?不正是缺了孩子的這股認真勁嗎。,孩子也在不經意間教給我們很多東西,或者提醒我們很多被遺忘的道理。>有句話一直覺得很有道理,我們在教會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教會我們。
  • 那些小時候的道理
    前天接女兒放學,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穿著孩子幼兒園園服的兩個小朋友,一男一女,興奮地從身邊跑過。孩子似乎是認得這兩個小朋友,追了上去問道:「你們是小四班的嗎?」「不是,我是小一班的。」其中的小男孩回答。然後,這兩個小孩繼續興奮地跑走了,邊跑還邊對話,不過我沒有聽清到底說了什麼。只見女兒沒有再追,回頭繼續和我一起走,嘴裡嘟囔:「我不喜歡那個妹妹。」
  • 《甄嬛傳》:她教給我們的那些道理
    她的一生,經歷了數次轉折,她的隱忍,善良,無可奈何都教會了我們很多愛情、婚姻、人情甚至是職場方面的道理。 而《甄嬛傳》中的每個女人,也都能夠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些啟示。
  • 那些年,教過我們的一中老師(十五)
    那些年
  • 那些小丸子教給我們的道理
    她出生在1965年,金牛座,A型血,本名櫻桃子,因為個子小,所以人人都叫她小丸子。班上有經常環球旅行的貴公子花輪同學。有住著兩層別墅的小玉,學鋼琴,偶爾會去大城市旅遊。三浦美紀1990年至1992年,富士臺第一次播出《櫻桃小丸子》動畫版,1991年9月26日,它成為有紀錄以來日本電視史上最高收視的動畫片。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
    但實踐過後,很多父母又深有感觸:道理知道了很多,還是茫然無緒;方法用了很多,總難見預期效果。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教不好孩子?所以,當我們帶著錯誤的情緒講正確的道理時,在孩子眼裡,那道理也變得一無是處。我們常說當局者迷,在處理自家孩子的問題時,哪個父母都很難保證情緒冷靜。但事實上,我們只有先處理好情緒,才能發揮出教育的作用。
  • 孩子頂嘴講不通道理?我們該怎麼辦?
    孩子頂嘴講不通道理?我們該怎麼辦?首先說說講不通道理的原因!1:對低齡兒童來說之所以講不通道理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沒有掌握和低齡兒童的溝通方式,第二點是因為孩子心中壓抑著很多負面情緒。首先來說溝通方式:低齡兒童具體思維和形象思維強,不過邏輯思維很弱。
  • 待疫情完結,我們做的不是帶孩子放風,而是讓他懂得這些道理
    幾年過後,他們不會在心理銘記這一時刻,不會銘記那些為了病人的健康,自己被感染,甚至犧牲的醫護人員。 所以,我們家長要教給孩子幾個道理,讓他銘記這些事,為他在成長道路上,添上不一樣的色彩。
  • 那些愛和孩子講道理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面對孩子的理直氣壯、強詞奪理,和那些五花八門的歪理邪說,細心的家長就會發現:這傢伙是用的我之前教育他的話在教育我呀!而是和孩子談事實,講道理。這裡,忍不住想要問問大家:我們以為的道理就真的是道理嗎?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孩子不想去上學,而這個時候家長通常會開啟「唐僧」模式。我們心中已經給孩子做了一個定義,孩子貪玩。孩子太懶、孩子不愛學習。但是這些真的就是孩子的真實原因嗎?很多孩子不愛去學校,可能是其他的原因,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老師說了一些孩子不喜歡的話,甚至在學校遭遇了校園暴力。
  • 了不起的小王子,小王子教會我們的道理
    小王子。一個超凡脫俗的仙童,來自B-612小星球。他離開了自己心愛的玫瑰花,和三座小火山開始了自己的星球旅行。他總共去了七個星球,遇到了統治一隻耗子的老國王,又一個自大虛榮的國王,可憐的酒鬼,數星星的商人,愛看日落的守燈人,只會記錄的地理學家,最後來到了最後一個星球——地球。
  • 我們人生中需要懂得的那些道理之一——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在奮不顧身,都在努力前行,為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想要的美好未來而努力的拼搏。我們從不敢懈怠,我們每一個人總是在努力地前行,我們也不敢去怨天尤人,而是在默默地努力奮鬥。然而我們依然會偶爾傷感地羨慕別人的成功,可是我們看不到那些成功的背後,我們也想像不到那些成功的背後所付出的一切,那些咬牙的堅持和汗水的飄灑,我們習慣性地仰望他們。然而實際上與其仰慕他人的成功。
  • 遭遇惡霸孩子講道理沒有用!除了躲,我們還能教孩子做些什麼?
    大部分孩子是講理的,家裡會教,學校也會有相關引導,好好教育還是可以改的。但是,對於小霸王這樣的孩子比較特殊,因為家庭教育的問題導致了他: 1) 他小小年紀就覺得賠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一定是家裡溺愛大人說教過的。2) 和孩子們玩動不動就容易被激怒——說明這孩子生性脾氣不好,情緒管理差。
  • 12年了,那些我們眼中的問題孩子,如今怎麼樣了
    ——雅斯貝爾斯很少有一部電影,能引起社會各界對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啟發和關注。近段時間上映的‍‍電影紀錄片《零零後》,‍‍毫無疑問地引起了教育界和家長們的關注,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多一層的思考。紀錄片《零零後》是北師大教授張同道耗時12年拍攝而成的,是圍繞著00後孩子的成長進行記錄的。
  • 臺灣旅行教育家:教出講道理的孩子、不慣壞Ta的幾大秘訣
    我覺得教育遠大於物質,我們不斷努力給孩子創造的環境不是單純的給予,而是給他們提供多一重的選擇機會。父母傳遞的價值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教養如何。 我們期待孩子有教養,講道理,沒有一個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做支撐是很難深入骨髓的。
  • 那些年,我們窮孩子是怎麼上大學的?
    原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操勞一生,辛苦一輩子,因為追求幸福是我們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人到中年,當你走過了很多彎路,吃過了很多苦,漸漸地,你就會懂得很多道理:父母再能幹,他們不能依靠一輩子﹔活著的一生,就是勞作的一生,奮鬥不止的一生;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記住靠自己,做一個獨立的自己。
  • 孩子總把道理當成耳旁風怎麼辦?道理本身沒錯,可傳遞的方式錯了
    大道理不一定就能被孩子接受孩子總是不把大人的話當回事,常常左耳進右耳出。明明今天教了孩子飯前要洗手,孩子乖乖地配合了,但沒過幾天孩子就忘記了這回事。還有家長喜歡給孩子灌"心靈雞湯",以為孩子聽了之後就會懂得怎麼為人處世,可是孩子依然在學校受了委屈之後,回來就哭哭啼啼地倒苦水。
  •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
    原來這麼小的人都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是裝的,什麼樣的東西是真的。他們願意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肯去傾聽。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個等待灌滿的儀器,他們的世界有許多我們沒注意到的生機。一個孩子告訴我:我們有一個老師又善良又勤快,就是教不好書,那有什麼用呢?我們需要他是個好老師,但他卻是個好保姆。我們面對他的時候,不滿意卻又不好意思表達這種不滿意。
  • 道理的存在及其邏輯:道理只為那些懂道理、講道理的人而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不講理的人反而一時間成了席上賓、座上客,「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則告訴人們另外一個歪理。殘酷的現實著實從根基上在動搖著人們對「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信念。我們一起看一個事例。某天,一位女士在一家小商鋪買了一雙高跟鞋,沒穿幾天鞋底與鞋面接縫處就脫膠了。
  • 寓言故事道理多,孩子都看懂那些故事外的哲理了嗎?
    所謂寓言,就是在具體的故事裡寄託一些道理或教訓的。那麼寓言中蘊含的那些道理,孩子是否能夠理解透徹?寓言的故事大多都是虛構出來的,且篇幅短小、結構單一,層次非常清楚,故事中還經常使用擬人、誇張、諷刺等表現手法。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電視劇,原來都在教我們讀詩詞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電視劇,原來都在教我們讀詩詞那些陪伴了我們青春的影視劇中不僅有我們對逝去青春的一種懷念,劇中出現的大量的古典詩詞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山之高》張玉娘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