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一個非常喜歡和孩子講道理的媽媽,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她總能講出來一大堆大道理,一堆我聽起來都很費勁的道理。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曾經有一個朋友向我抱怨,孩子就是喜歡光著腳在光滑的地板上面跑來跑去,無論怎麼教訓都沒有用。我開玩笑地問她:那你都是怎麼教訓的呢?
她說:還不就是告訴他,光著腳走會凍感冒,地上有很多小東西會扎了腳,如果地上有水的話還會滑到,我每次都這樣跟他說,根本就不管用,怎麼說都不聽。
我說,那你為什麼不在地上鋪個爬行墊讓他隨便走呢?
後來她告訴我,在地上鋪好了爬行墊,孩子玩得更歡脫了,自己在家也是光著腳到處走,這才發現原來不穿鞋這麼隨意地走真的很舒服。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突然學會了頂嘴,很多書上說,孩子頂嘴是個好事情呀,說明孩子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說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可是令父母血壓飆升的重點在於:
你竟然說不過他!
這樣的頂嘴之痛,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面對孩子的理直氣壯、強詞奪理,和那些五花八門的歪理邪說,細心的家長就會發現:這傢伙是用的我之前教育他的話在教育我呀!
也就是這個時候,孩子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嘿,我已經長大了,該換一種方式說教了,不然最後受傷的一定是你!此時,父母應該對孩子多多採取理解和商量的語氣,慢慢地引導,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減少說教!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如何讓孩子不去摸插座!三歲以前的孩子其實只需要簡單地告訴他:不可以,會疼!每次都嚴肅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次數多了,孩子自然會明白,這個是危險的,是不可以去摸的。
相信前段時間大家都看到過這樣的新聞:在一個歌唱比賽中,評委席上8歲的女孩對著臺上的表演者說:稍微有一點點沒有找到拍,要不這樣吧,大爺,您再回家去練一練。
針對這一行為網友紛紛發出自己的感嘆:太魔幻!小小年紀身上已經看不到童真!
讓原本天真的孩子過早地承載成年人的價值觀和處事方法,認為地縮短了孩子的童年時光,無疑是對孩子的一種殘忍。
孩子的童年本來就很多短暫,父母應該做的是將屬於他們的童年完整地歸還給孩子,首先就是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去模仿成年人的言行。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在幼兒時期,大部分孩子仰慕和模仿父母,開始把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內化。此時,再加上父母無休止的愛說教,只會讓孩子提前結束童年步入成年人的世界。
讓孩子只是作為一個孩子,就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純真的愛!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理智的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體罰,也沒有大發脾氣,更沒有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侮辱。而是和孩子談事實,講道理。
這裡,忍不住想要問問大家:我們以為的道理就真的是道理嗎?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孩子不想去上學,而這個時候家長通常會開啟「唐僧」模式。我們心中已經給孩子做了一個定義,孩子貪玩。孩子太懶、孩子不愛學習。但是這些真的就是孩子的真實原因嗎?
很多孩子不愛去學校,可能是其他的原因,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老師說了一些孩子不喜歡的話,甚至在學校遭遇了校園暴力。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講道理也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已,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說服孩子聽我們的話,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完成某件事。「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找不到好工作」,是不是覺得這句話非常熟悉呢?這個是道理,那麼它是否符合事實呢?還是你只是希望通過這句話讓孩子去努力學習,讓孩子因為擔心將來找不到好工作而努力學習!
永遠不要用詛咒和恐嚇的方式來和孩子講道理,這樣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1.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我在說你在聽,而是身教甚於言傳
教育部長陳寶生曾經說過:
科學的教育觀,是要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也就是說,要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不做;家長做不到的,絕不強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長理性引導孩子!
也就是說,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用心學習,那麼家長首先要做出榜樣;家長要求孩子少玩手機,家長首先請遠離遊戲。父母在以身作則的時候,不能只講大道理,而是應該從生活中的點滴開始做起。
2、在和孩子講道理之前,請先和孩子在一起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爸爸帶著兒子去菜市場買菜,市場裡人非常多,而爸爸手裡也拿滿了東西,可是兒子怎麼都不肯自己走路,非要讓爸爸抱著。爸爸很生氣地拒絕了孩子,並且強調他已經長大了,應該像個男子漢一樣自己走。
不久後,爸爸蹲下繫鞋帶,當他抬頭的時候,看見的不是琳琅滿目的產品,而是數不清的腿,原來從兒子的視角,他根本看不見那些五顏六色的產品,他能夠看見的只有那些走來走去的大人的腿。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父母總是習慣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而孩子則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問題。教育的成功和精髓不在於我們能夠和孩子講多麼高深的道理,而是需要蹲下身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真正地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3、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講道理不如轉移注意力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對牆上的插座很好奇,不論爸爸怎麼告訴他危險,他依然會去嘗試,甚至越說「不可以」,孩子的好奇心會越旺盛。後來每次看到他被插座吸引,我就會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將他的注意力瞬間移走。過了那段好奇的時間,孩子慢慢地對這個東西不感興趣了。幾個月後,再去告訴孩子「危險」,他突然就懂得了危險的意思,再也沒有去動過,甚至有時會警告我,要小心使用。
和小孩子講道理真的是「對牛彈琴」,不僅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會以為,媽媽和我說這麼多話,一定是因為覺得這樣很好玩,為了取悅家長,或者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甚至會出現「越不讓做什麼事,就越要去做什麼」的行為,這個時候,轉移注意力真的是個不錯的方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這個世界不僅孩子需要成長,父母同樣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他們能懂得方式引導,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