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徵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
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徵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麼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複雜,越系越死。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時,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傢伙怎麼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後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麼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它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準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
給小熊刷完牙後,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並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後問孩子:「寶寶想不想讓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儘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此後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儘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用思想家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