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聽不進道理?那就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

2020-12-1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尹建莉父母學堂 ,作者七彩仙人球

尹建莉父母學堂

你的家庭教育問題,這裡有答案!由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臺。以家庭教育為主要交流內容,緊貼教育現實,傳遞優質的教育理念,從知道到做到。

來源: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你家裡沒有這麼一個集天使與魔鬼於一體的魔童?

從一言不和就大哭,躺地上打滾,到翻箱倒櫃,爬高上低,探索整個世界,用媽媽的口紅在牆上作畫,穿著媽媽的高跟鞋跳舞,用香水來噴花。稍微一眨眼,就會被魔童搞出來的世界驚呆。

令父母苦不堪言的「魔童」

一個周一的早上,年輕媽媽小盧頂著濃重的黑眼圈、喘著粗氣,在眾人的注目禮中衝進會議室,一看表,還是遲到了五分鐘。

公司對會議紀律一向管控很嚴,會後,她所在部門的主管安姐找她談話問遲到原因。「周日晚上熊孩子把家裡鬧騰得雞飛狗跳,我和老公收拾殘局到半夜,唉,實在累慘了,早上鬧鐘響後按掉想賴幾分鐘,一不小心睡過頭了!」小盧一邊拍打著自己的腦袋,一邊憤憤地控訴著她四歲兒子的「罪行」。

小傢伙整個雙休都不消停,變戲法一樣各種搞破壞,把小夫妻倆折騰得精疲力盡。

畫完畫,水彩筆橫七豎八扔了一桌子,也不知道套上筆帽,沒多久就幹了,說多少次也不聽;

媽媽把豆腐浸在水裡準備做飯,小傢伙轉眼間小手伸進碗裡,一把把豆腐捏得粉碎,媽媽再泡一塊,他又捏碎;

家裡來了快遞,他第一個衝上去要拆,和他說了多少次盒子髒、剪刀危險,就是不聽,不讓拆就哭鬧不止;

周日的晚上,好容易用二十多個睡前故事把他哄迷糊了,又不知中了什麼邪,忽然跑到廚房,拿起一袋媽媽剛剪了個口,還來不及倒進儲米罐的大米,一股腦兒全倒進了馬桶……

面對爸媽噴火的眼神和爸爸高高舉起的拖鞋,小傢伙竟沒有半點畏懼之心,反而露出挑釁的笑容,哼著小曲在爸媽跟前轉圈……

小盧長嘆一口氣:「我和我老公都很正常,怎麼就生了這麼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我們平時對孩子挺尊重的,從來沒有打過他,罵都很少,有什麼要他注意的事一般都是耐心講道理,這小祖宗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

午餐時,一群深受熊孩子困擾的爸媽爭前恐後地述說各自娃的光榮事跡,果然是沒有最熊只有更熊,沒有最不講理只有更不講理。

安姐靜聽了一會兒,蹦出句讓大夥醍醐灌頂的話:「其實,要我說吧,講道理不是個好的教育方法。要是反覆講道理沒用,那就乾脆別講了,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是上策!我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不愧是「大姐大」,不但在職場叱吒風雲,帶娃理念也是獨樹一幟。安姐的女兒性格溫良、學習自覺,做什麼事都自然得體,不用大人操心。原來背後原來有這麼個顛覆傳統認知的秘訣在起作用。

「道理」與兒童的天性是相反的

一直以來,「講道理」是深受推崇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在全民教育理念進化、打罵教育已被大部分家長唾棄的今天,「講道理」以其溫和的外表、高大上的精神內涵和看似嚴密的邏輯,在家庭教育中佔據重要位置。

在很多家長心目中,「講道理」是文明人的行為,顯得家長很有水平,也能對孩子產生不怒自威的氣場。

遺憾的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背道而馳的現象,越是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越是顯得「叛逆」。這是為什麼呢?

道理這個東西,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它和人類特別是兒童的天性是相反的。

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恰恰是理性思維處於弱勢,感性和直覺佔上風。他們考慮問題,首先是從舒不舒服、快不快活、願不願意出發,而不是從對不對、應不應該、合不合理出發。年齡越小的孩子,這一點表現得越是明顯。

孩子不會因為覺得父母掙錢很辛苦,所以變得勤儉節約;不會因為知道學習多麼重要,所以乖乖坐下來寫作業;不會因為認同電子產品傷害視力、影響智力,所以自覺放下手機、PAD;不會因為要為將來獨立成家做準備,所以主動學做家務……

真相很多時候總是略顯殘酷,也非常挑戰很多人的一貫認知。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兒童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人類群體進化史的縮影。

比如,2歲的蘭蘭剛學說話的時候,會把捲舌音Zh、Ch發成d、t,「小張」就說成「小當」。剛開始她的媽媽還想著怎麼去糾正她,後來忽然靈光一閃,想起大學裡學的漢語發展史,「古無舌上音(即捲舌音)」,原來蘭蘭的語音發展正與整個漢語語音發展史相吻合。於是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不知不覺中蘭蘭就說上了一口流暢標準的普通話。

孩子「懂道理」的過程也是一樣。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等級理論,人首先必須滿足位於需求金字塔下端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進而滿足中端的歸屬需求、尊重需求,才能發展出自律、合作、利他的意識,最終依靠自身努力和一些外在條件的加持,達到金字塔的最高級——自我實現,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自身又有充分幸福感的人。

因此,我們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按照正確的「道理」去做,但是最初的切入點卻不應該是「道理」本身。

有些成長問題的根源正是「講道理」

早在百餘年前,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就說過,三種對孩子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刻意感動、發脾氣。而這三者往往又是層層遞進、你中有我的整體。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不聽話時,首先祭出的利器是講道理,無效的話再來第二招——刻意感動,苦口婆心甚至聲淚俱下地陳述自己掙錢養家伺候娃有多辛苦、多不容易,試圖喚起孩子的負疚感,促使孩子聽話。

要是孩子仍是無動於衷,家長就往往情緒上頭,徹底失去耐心,以發脾氣甚至打罵來收場。

這三種方法要是一直被熟練運用的話,可以肯定,這類家庭走出的孩子出現性格扭曲和遠期心理問題的概率會很大。最為突出的表現便是喪失傾聽的興趣,產生「道理免疫力」,哪怕一個道理本身非常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抗拒,給人的感覺就是「油鹽不進」、冥頑不化;其次,很難與人平等真誠地交換意見,偏愛用抬槓的方式彰顯自己的正確。

前文所說小盧的兒子才四歲,還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而到了孩子年齡大一些,特別是十歲以上,這種影響就會逐漸固化下來,成為他性格中難以清除的毒瘤。男孩小帆就是這樣。今年12歲的他,為人冷漠苛刻,逆反心理很重,好像渾身長著刺,不僅對父母的管教置若罔聞,甚至在學校也經常和同學、老師發生衝突。

不管別人說什麼,他都有話懟回去。媽媽叫他要多吃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對身體好,他就說「鄰居李爺爺又不吃水果,不是也活到八十多嘛!」同學說,沙漠徒步旅行危險性大,不能在準備不充分、體力不確定的情況下輕易嘗試,他就說,什麼樣的旅行都有危險性,好好的走在路上還會被落石砸中呢,乾脆宅在家裡最安全了。

老師建議同學們用「錯題登記本」的方式鞏固對疑難問題的掌握,他就說題目做錯的原因多種多樣,不是靠登記一下就能解決的……他已經失去了和別人正常對話的基礎,成為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的人。老師多次向小帆媽媽指出問題,她還非常委屈地說:「老師,我從小就很注意給他講道理,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她不知道,問題的根源正是「講道理」。

如果家長再不徹底反思和改變教育方法,這孩子以後大概率會成為一個思維方式畸形、很難相容於他人和社會的異類。

把「講道理」做成一件「潤物無聲」的事情

提倡做「不講道理」的家長,絕不是否認道理本身的重要性,而是提倡家長在孩子面前放下居高臨下的強勢姿態和單邊主義的對錯標準,學會和孩子平等、友善、真誠地交流,破譯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密碼,把「講道理」做成一件「潤物無聲」的事情。

無數實踐證明,促使孩子心甘情願接受「道理」的推手,是這樣幾個:

1、情緒。

對於理性思維還處於萌芽階段的孩子來說,解決問題從情緒入手,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可理喻的想法或行為,先不要忙著下是非對錯的判斷,試著接納他的情緒,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想獲得什麼」。在不違反安全和道德底線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孩子的想法和願望。

如果實在覺得孩子的做法有違常理,給家長帶來很大的困擾,需要糾正一下,也建議從情緒入手,調動孩子思考,激發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就拿小盧的兒子捏豆腐這件事來說,四歲的孩子還不可能有「浪費」的概念,他就是純粹的好奇,想著這白嫩嫩、軟乎乎的東西被捏過會怎樣,是不是和平時玩的橡皮泥一樣?

家長如果不是一發現就忙著制止、講大道理,孩子一般也不會有太長久的興趣,捏個五六次差不多了。要是實在不想讓孩子多玩,可以這樣啟發孩子:「寶貝,你再捏,爸爸就吃不到他最喜歡的麻婆豆腐啦。爸爸喜歡麻婆豆腐,就像你喜歡紅燒肉一樣哦!你願意爸爸吃得開心嗎?」

這時,一個內心有善意的孩子應該就會點頭同意,只不過可能還有點「沒有玩夠」的小小不甘心。這時家長要及時給孩子臺階下,強化他的正面認識,比如可以和他約定把豆腐分兩半,一半做菜用,一半他繼續玩。

2、體驗。

一個人印象最深、最能心服口服接受的觀點,基本都來自親身實踐和體驗。「不撞南牆不回頭」,很多事情是講不通的,非要自己遇到痛點了才接受教訓。

這未必是壞事,在沒有嚴重後果的情況下,一個人體驗到了不按道理做的壞處,才會把道理內化為自己的認識。

很巧的是,安姐的女兒小時候發生過和小盧兒子一模一樣的事情——把米倒在馬桶裡。她的處理方法就很好,既沒有生氣地訓斥,也沒有給女兒講道理,而是把一片狼藉的現場保留著,讓女兒親身體驗了後果。因為馬桶堵塞,全家人的排洩物沒法衝走,衛生間很快臭氣燻天;因為大米被浪費了,一整天沒有主食吃,小妞餓得肚子咕咕叫。到了晚上,小妞就紅著臉撲到媽媽懷裡,主動說以後不玩大米、不把東西扔馬桶裡了。

安姐及時肯定了小妞的「覺悟」,又動員她參與善後工作。她沒有請物業公司幫忙,堅持自己動手,忍著臭氣清理掉馬桶裡的汙物,又用疏通下水道的工具一點一點把米粒掏出來。

整個過程,小妞都在一邊力所能及地幫忙,也忙出了一身汗。這以後,什麼東西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玩,小妞分得門兒清,即使有弄不清的,大人一提醒也就愉快地接受了。

引導孩子在實踐中體驗道理,比直接講給他聽道理要麻煩得多,但從長遠來看,對孩子性格的塑造、認識能力的提高是明顯優於直接講道理的。

3、興趣。

一位媽媽,她很注重孩子的閱讀,把孩子的書架塞得滿滿當當,每天回家都要問孩子今天看了什麼書,然後絮絮叨叨講一堆閱讀的好處,「閱讀能讓你增長知識」、「閱讀能讓你以後上學做題目快」……

鬱悶的是,她兒子偏偏就是不愛閱讀,很少拿起書,媽媽把書塞到他手裡,他勉強翻幾頁就又丟開了。這位媽媽不知道,正是她反覆灌輸的道理,使孩子對閱讀產生了一種任務感和被強迫感。在生命能量展開階段的兒童時期,孩子真的不需要懂得多麼宏偉的人生哲理,興趣是他們做一件事最大的動力。聰明的家長很少給孩子講事情的重要性,而是用「誘惑」的方法激起他們的興趣。

其實,不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對道理的接受,又何嘗不是通過「道理」以外的切入點呢?

當然,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用適度的口頭教育幫助孩子加深對某些觀點、規則的理解,促進孩子理性思維的發展,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麼,「講道理」要避免哪些雷區呢?

1、「講道理」不能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一個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認同,不能嘴上說的與心裡想的、實際做的是兩張皮,否則不僅起不到講道理的作用,反而會擾亂孩子的價值觀,導致他們形成投機取巧的不良品性。

不要覺得孩子心地單純就「好騙」,家長有沒有按自己講的道理去做,孩子們心裡跟明鏡兒似的。現在這一代家長的整體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明顯的「說一套、做一套」不多見了,但是要警惕一些隱性的「心口不一」現象。

比如,有位爸爸是黨員,最近所在單位要求黨員參與居住地的垃圾分類志願者活動,還發放了考核表,要求社區黨組織對每位黨員的表現作出評價。這位爸爸本身並沒有這個覺悟,覺得這事很麻煩,心裡是牴觸的,只是不便在女兒面前發牢騷。

巧的是,他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所在學校也要求孩子們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孩子和他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他為了培養孩子的美德善行,就慷慨激昂地講了一堆做公益的道理。之後有一天,父女倆一同去參加志願者活動,女兒幹得很起勁,爸爸卻裝模作樣地站了一小會兒,就示意社區黨支部書記,這是個形式,主要是為了交考核表,不用那麼認真,然後就找個藉口溜了。事後女兒問起,他支支吾吾難以自圓其說,很是窘迫。

可以想像,以後女兒還會對他講的「道理」有敬畏之心嗎?

2、不要把「道理」僅僅定位在外力約束上。

有些家長喜歡這樣給孩子講道理:「不要用腳踢前排的座位,人家阿姨要生氣的」;「學校規定遲到的同學要在門衛室登記,經常遲到可丟臉了」;「成績差的小朋友,老師不會喜歡,將來好的學校也不會要你,所以你要努力提高成績」;「不要把垃圾扔在走道上,被攝像頭拍到要罰款的」……

我們不否認,外部約束是促使一個人改善行為的重要因素,懲戒也是維護社會秩序必需的手段,但教育卻不能停留在用外力威懾孩子的層面,否則容易讓孩子讀出一種「潛臺詞」,只要沒有外力約束和懲罰,就可以隨便怎麼做,不利於孩子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和向善向美的內驅力。

孩子長大以後,為人處世容易停留在「低線」上,滿足於不被人厭惡、不受到責罰就好,而到達不了「高線」,成為不了一個具有高尚德行和強大自律能力的人。

3、「講道理」忌上綱上線。

給孩子講道理最好就事論事、一事一講,不要總是「以小見大」,從一件具體事情中引申出一堆大而空的「宏論」。

特別是在孩子做得不理想的情況下,要避免對孩子的整體面貌使用帶有輕蔑和否定色彩的評價。比如,希望孩子用完水池把池沿擦乾淨,那就告訴他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淌下來弄溼地磚、避免有人滑倒就好,而不用畫蛇添足地說些「做事要有責任心」之類的話;想要孩子改掉書寫潦草的毛病,告訴他一些由於字不好認而耽誤事的案例,再稍微指導他一下怎麼把字寫得工整美觀就好,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學習不認真」的帽子。

動輒上綱上線的大道理教育,「正義凜然」的背後實際上是偏激、粗糙的思維方式,既剝奪了孩子從一次次親身經歷中總結是非利弊的主觀能動性,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給孩子帶來「我怎樣努力也做不好」、「我的問題很嚴重」的消極暗示,降低他們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動力。

更有甚者,這種話語模式還有可能被孩子學過去,帶到成年,使他今後在與同事、朋友、配偶的相處中也成為咄咄逼人的人。

4、千萬不能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些家長確實很少給孩子講道理,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打罵一頓,事後再用「都是為了你好」當遮羞布,來美化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徹底的不講理了,矯情又虛偽。即使孩子迫於家長的威嚴而暫時服從,這「道理」也變不成他自己的東西,學會用破壞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倒是很有可能。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作者|七彩仙人球,來源: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由中國最具影響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臺。所有的家教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幫助千萬家長輕鬆育兒,從知道到做到!

戳這裡為我加顆小星星⭐️

猜你喜歡↓↓↓

喜歡就給我個好看吧

原標題:《熊孩子聽不進道理?那就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

相關焦點

  • 父母課堂:孩子不講道理?那是方法不對!一個觀念解鎖「熊孩子」
    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是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施壓。或者,打感情牌,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 孩子喜歡「左耳進右耳出」,講道理沒用對方法,別怪孩子聽不進去
    「讓你做XXX你怎麼還不去?!」「把我的話當耳旁風了是吧?!」「你怎麼還不去XXX?我都說了幾遍了!」……類似於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喜歡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左耳進右耳出」不記在心裡怎麼辦?
  • 「說了多少次,就是聽不進!」和孩子講道理,是父母沒用的體現
    事實上,很多家長的初心沒有錯,說的東西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可是大家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有時根本聽不進、聽不懂家長所說的這些道理。孩子聽不懂,家長卻還硬要講,這就是父母沒用的體現了。第二:將「講道理」變成「不講道理」「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 為什麼你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看完就明白了
    為什麼你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看完就明白了「你已經高中了,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不然將來進了社會就會吃苦了。」 「一定要早睡早起,熬夜對身體不好,將來老了都是病。」 「我們說這些話有道理的,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你就明白了。」
  • 講道理不聽?打不管用?妙用「邊門效應」,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幾十人的班級家長會裡,突然傳來了一聲刺耳的吼聲……我們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在了,這個孩子的視頻鏡頭裡。看到這個孩子一邊放下滑鼠,然後一邊做著鬼臉,指指滑鼠,又指指抓狂的媽媽。會議繼續進行,我看到這個同學的鏡頭關閉了、麥克也關閉裡,接下來要麼媽媽暴跳如雷開始吼叫,要麼就是媽媽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結果也能想到,孩子依然如舊!
  • 做一個不講道理的老師
    「可以,」他聲音更小了,眼睛已經不敢跟我對視,開始朝旁邊躲閃。「你走吧!」手一揮,讓他回教室了。沒跟他說廢話,也不跟他講什麼大道理。該幹嘛還幹嘛。我不喜歡跟學生講道理,道理要開始跟人「講」了,那道理多半沒用了。如果道理對人有用,也是人心平氣和的時候自己悟出來的。曾經教過脾氣特別暴躁,特別不可理喻的學生。
  • 在家講道理,本身就是不講道理
    如果你們的愛情不吵架,那一點兒人味都沒有了。--林語堂夫妻吵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吵完架還過一輩子,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一:不要急著講道理吵架的時候,你聲音大,他的聲音更大,這是誰都會的事情。她的聲音大,你的聲音小,這個比較難得,那她的聲音自然會小一點。你的聲音再小一點,她的聲音也小一點,彼此就比較冷靜了。冷靜的時候,才有辦法講道理。火氣大的時候,是沒辦法講道理的。她的聲音大,是因為她情緒不好,你又何必跟她一樣呢?你把聲音拉低一點,只有這一招,你可以化解很多事情。平常我們大家情緒穩定的時候,都是非常講道理的,我們平常罵一個人: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
  • 為什麼小孩子有的聽得進父母講道理,有的聽不進?
    語言是一門藝術,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來溝通、不同的語言來表達,達到的效果大不相同。很多時候,大人所說的講道理就是只是站在大人角度「講道理」。比如當孩子亂扔東西,家長會怎麼講道理?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自己的玩具應該要好好愛惜,不要亂扔。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不太有用
    一、家長不停給孩子講道理,存在哪些問題?那麼家長將自己的要求以及標準,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能夠明白他們所說的道理,這其實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覺得講道理的方式適合自己的教育理念,那麼不妨將自己的標準放低一些,這樣在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也不一定就會覺得孩子做的並不是不好。 3.
  • 家長越講道理,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認識一位阿姨,是個特別喜歡講道理的人。她有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嗎?沒有。我問她,你可以試試減少自己跟女兒講道理、說教的次數嗎?「那怎麼可以?!」她很激動地說。「不給她講清楚道理她犯了錯不需要糾正教導嗎?」此時的效果不是比你說「孩子,杯子被你打到了,平時走路要行有行樣,坐有坐樣,不要碰到這打翻那的,要做個有矩有度的人」要好得多嗎?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
  • 低段位的家長,才喜歡和娃講道理,高段位的家長這麼做
    最近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一個小孩因為不願意在午睡時間午睡,被大人批評,大人不斷嘗試和孩子講道理,但最終以孩子獨自在原地哭泣,大人離開的場結局告終。作為過來人,我不禁感嘆:如果孩子是能夠講道理的生物,那世間將一片和諧安寧,再無熊孩子。
  • 家長講道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高情商的父母做好這3點很重要
    很多家長最常做的事,就是去告訴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行,跟他們反覆講一件事是否錯了的道理,可是你發現沒有,你越是不讓孩子去做的事情,孩子就越想著去嘗試,從而導致孩子也越發叛逆。與其口乾舌燥講半天道理,不讓讓孩子體驗一次錯誤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會更容易讓孩子糾正行為,比如:沒有節制地吃冷飲肚子會疼、磨蹭上學會遲到、不寫作業會受到老師批評等等,孩子只有體會了,理解了,才能轉化成他自己的道理,才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這遠比父母不停地講道理要有用!
  • 你對孩子苦口婆心的講道理,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
    ,做為家長的我們,都會苦口婆心的給孩子講道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他應該怎樣做?  可是你會發現,儘管你嘴巴磨破了皮,孩子依然是聽不進去的。他們還是堅持著自己的做法。  很多家長可能會想,我講道理不也是站在為他好的角度上來說的麼?
  • 為什麼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講錯了方法,再好的道理也沒用
    老話說得好,孩子越小越好管教,在孩子還沒有養成各種生活習慣,思想還沒有任何條框的時候,接受外界的影響會越大,家長的教育也會最直接。有很多家長從小就跟孩子灌輸各種生活習慣、社會規則、日常知識、還有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具體場景,一定會抓住機會好好教育孩子一番,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多家長正在通過不停的給孩子講道理來教育孩子,好像給孩子講道理成了唯一的家庭教育方式。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哎,誰還不是個親生的呢?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34;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
  • 家長越是喜歡講道理,孩子就越是不聽話,那麼家長該如何去做?
    家長越限制孩子,沒有效用地講道理,孩子的心裡越排斥。其中的原因,家長們知道幾個?一、為什麼家長越是講道理,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也就是說,家長在講道理上總是用蠻力,自認為是教育,可是因為方式和溝通方法的問題,常常造成誤會和不必要的麻煩。這是家長的責任,而不是孩子不懂事,不能講道理。不合理的溝通方式,是講道理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三、如何做一個正確「講道理」的家長?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這不看倒沒什麼,一看,看出了狀況。兒子看上了一個玩具小汽車,纏著爸爸給他買。爸爸說家裡已經有很多汽車玩具了,等下次表現好的話再給他買。孩子就開始鬧,爸爸跟他講道理,只要他表現好,下次就給他買。但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爸爸見大庭廣眾之下管不住兒子,一生氣打了兒子一巴掌,孩子就哭了。
  • 媽媽和孩子講道理磨破嘴,孩子就不聽,聰明媽媽都用這4招講道理
    相信很多父母對上面的情景既熟悉又困惑,經常會抱怨:「現在教育孩子不能打不能罵,好好講道理又聽不進去,這也太難了吧!」為什麼孩子對於父母的道理聽不進去?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怎麼講道理,孩子才會聽?這些問題困擾著當代父母,今天就讓我們攤開來聊一聊。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哎,誰還不是個親生的呢?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說不定你講的還沒他講給你聽得多。
  • 同樣是講道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聽,你家孩子就不聽?
    家長講道理的情況,一般會是怎樣的呢?1、孩子犯錯了,家長指正、指責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或者做一些不符合家長心意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長所謂的「講道理」,其實就是指責、教訓。當然,也有一些家長,覺得只靠語言的利器無效時,就直接動手了。這個我也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