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玩滑鼠!"
幾十人的班級家長會裡,突然傳來了一聲刺耳的吼聲……
我們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在了,這個孩子的視頻鏡頭裡。看到這個孩子一邊放下滑鼠,然後一邊做著鬼臉,指指滑鼠,又指指抓狂的媽媽。
會議繼續進行,我看到這個同學的鏡頭關閉了、麥克也關閉裡,接下來要麼媽媽暴跳如雷開始吼叫,要麼就是媽媽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結果也能想到,孩子依然如舊!
事不過三的「超限效應」。
記得之前寫過關於「超限效應」的小故事,馬克吐恩有一次在聽牧師演講的時候,一開始覺得特別好,深受感動之餘,決定要捐款給這個教堂。
可是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牧師的演講越來越長,馬克吐恩也覺得越來越不耐煩,焦躁的他決定少捐一點。
半個小時過去了,牧師自己講的津津有味,可是臺下的聽眾都已經有些焦躁了,馬克吐恩開始覺得煩躁起來,這時的他決定一分也不捐了。
過了許久,牧師的演講終於結束了,當牧師號召大家捐款的時候,當募捐箱路過馬克吐恩身邊時,他不僅沒有捐款,還從裡面偷走了2美元!
其實,馬克吐恩的這個心理過程,就是超限效應。
太多的時候,家長不停對孩子去重複某一件事情,其實孩子開始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犯了錯的,家長的批評這時候的效用最大,可是太多的家長不能夠在此時很好的給孩子明確的指示,並且及時停住,那麼孩子就進入了一個「反正我怎麼做你都得說上一大段,那你就說吧」的逆反情緒中。
也有的家長會覺得「嚇唬」或者「比較」的說法會有效果,這種說法其實比直白的批評傷害性更大。
當你嚇唬孩子的時候,無論是威脅孩子下次再犯就打一頓還是說下次這樣就不要他,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而當你拿出「誰家那小誰」來比較的時候,無論是身邊的孩子還是所謂的完美小孩,對於孩子來說,都只傳達出一種信息,那就是——你不行,這樣其實大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做孩子時,其實是非常害怕或者說是痛恨聽到父母的"嘮叨"的。
記得當年高考時,我的同桌跟我抱怨時,說她媽媽總是嘮嘮叨叨的,她將來做了媽媽,一定不會這樣!
如今的她已經是一兒一女的二寶媽媽,前兩天我倆相約帶娃吃飯的時候,一個吃飯的時間,她一會兒念叨兒子調皮,吃飯弄一身,一會兒又埋怨女兒,當姐姐也不知道照顧弟弟……
我們當了爸媽之後,為什麼總是愛給孩子講道理呢?
其實最重要的是,沒有把孩子做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對待。我們總是認為我們是父母,我們懂得比孩子多,所以就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孩子的想法。
有時候父母總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孩子,有很多時候,希望把自己的人生道理講給孩子聽,就像ctrl+c,ctrl+v,這樣一下孩子就能夠被複製出很多的經驗來。其實,對於一張白紙的孩子來說,如何才能讓自己的這張畫紙五彩斑斕呢?自己動手才是唯一的捷徑!
經驗要靠自己來學,牆要自己撞了才懂得疼!那是不是家長就乾脆放手,不管孩子好了?當然不是,這裡分享一個「邊門效應」,幫大家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邊門效應簡單的說就是通過間接的方式給孩子講道理,達到教育的效果。
那麼有哪些方式算是「間接」的講道理呢?
第一種:道理故事化。
人都喜歡「有趣」的靈魂,孩子更是。你給他講一百次道理,都不如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有很多家長,這時候會說,我哪裡會講故事,還要把道理放到故事裡。先別急,跟大家分享一個小訣竅,在很多典故故事、成語故事裡,我們都能找到很多的道理,他們已經講得很好了,我們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講出來就好了;
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10歲以下的孩子,各種繪本中也會有很多引導和教育的故事,甚至有一系列的故事可以參考。
提示一個要點:千萬要把名字換掉,比如是小火車託馬斯,你可以換成螞蟻小小或者兔子小黑,重點是講故事說道理,讓孩子覺得是個新故事很重要。
第二種:過家家法。
過家家法,其實就是角色扮演法,說白了,是讓孩子通過遊戲的方式,用喜歡的方式自己去體會事情中的道理,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年齡略小的孩子。
角色扮演的方法在很多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研究和治療中,應用很廣泛,最重要的一個收穫就是,能夠建立更多的同理心,引發更多的思考。
例如,當孩子幼兒園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玩具,或者搶奪別人的玩具時,可以讓孩子扮演對方,父母扮演孩子去搶奪孩子的玩具,可能他很快就能夠明白被突然搶奪玩具的感受了。
第三種:誇張表演法。
如果家裡有個幽默的爸爸或者表現力豐富的媽媽,孩子是幸福的。在教育孩子時,說10次的道理,不如誇張的表演一次。
例如孩子小的時候不愛刷牙,孩子的爸爸在某一天晚上突然在地板上,滾來滾去,捂著臉,大聲地喊:好疼啊,好疼啊!孩子被嚇呆了,然後我就和爸爸配合,說:哎呀,晚上不好好刷牙,小蟲蟲把你的牙吃掉了。
孩子看到這樣的表現,一直在問為什麼不刷牙會牙疼,牙裡的小蟲蟲什麼樣子啊,我怎麼看不到啊?
先給他講了為什麼,然後又給他看了一些護牙的科普動畫片,刷牙這件事情就根深蒂固的在他心裡了。
到現在5年過去了,除了偶爾累壞了睡著在路上,到家只要是醒著,睡前一定會刷牙!
第四種:品嘗苦果法。
有時候,讓孩子嘗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對孩子改正錯誤很有效。當然這個是要在保證孩子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的,也可以採用一些小技巧。
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亮閃閃和冒煙的東西,尤其是當大人把開水倒入玻璃杯時,孩子的好奇心到達了極致,每年被各種燙傷的孩子不計其數,如何打消孩子的好奇心?
可以準備一杯50度-60度溫水(大人感覺略燙手),假裝倒入玻璃杯裡,然後讓孩子拿手摸一下,他一定會感覺到燙,這時候告訴他,無論是杯子、壺裡、鍋裡,這種冒煙的都是會燙手的,不要自己貿然動手去碰,體會到燙的他,一定能夠記住這個感受。
教育有方法,我是孩子放學後,每天懂一些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路上少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