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日說芯語,道出人生真諦。大家好,我是華博學員楊景翔的媽媽,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是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場景,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商場逛街。媽媽看到旁邊有賣果飲的,就去買果飲,離開了一會兒,留下爸爸和孩子在原地等待。爸爸看到眼前就是玩具店,就帶著兒子去店裡看看。這不看倒沒什麼,一看,看出了狀況。兒子看上了一個玩具小汽車,纏著爸爸給他買。爸爸說家裡已經有很多汽車玩具了,等下次表現好的話再給他買。孩子就開始鬧,爸爸跟他講道理,只要他表現好,下次就給他買。但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爸爸見大庭廣眾之下管不住兒子,一生氣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就哭了。爸爸沒辦法,又跟孩子講道理,講了半天,孩子還是哭個不停。這會兒媽媽回來了,連忙問:「怎麼了,怎麼哭成這樣子?」爸爸無奈地說:「他想買小汽車,我說現在不能買,等他表現好了再給他買,他就在這兒哭,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候,媽媽蹲下去很嚴肅地說:「你越哭鬧,爸媽越不會給你買,等你不哭了,平靜下來,我們再來討論要不要買。」果然,孩子一會兒就安靜下來了。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您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很多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孩子講一堆大道理,孩子聽不懂,也不懂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只好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父母都喜歡跟孩子講大道理呢?
其一,大部分父母都認為跟孩子講道理,是想讓孩子懂事。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家長越是打罵,孩子越反抗,越不聽話,所以不少家長就開始採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那就是給孩子講道理,但大部分父母也發現,這個方式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其二,大部分父母認為跟孩子講道理,父母溫和的態度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老一輩人都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水平的進步,現在的父母已經很少打罵孩子了。大家都在用一種更加溫和的態度來教育孩子,就是「講道理」,這是溫和的方式,至少比打罵來得更好。
但是呢,兒童和成人是有區別的。孩子用感覺認識世界,父母用思考感受生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給孩子灌輸觀念,用所謂的「大道理」去教訓孩子。事實上,孩子僅僅憑他所見和所經歷的事情,有限的認知,是很難理解父母想要表達的意思的,所以在不對等的情況下,或者在說不過父母的情況下,哭鬧是他們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不僅大人有自尊心,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公共場合教育他,在外人面前跟他講大道理,他只會覺得你不尊重他,他們也會覺得沒有面子,所以只能用哭鬧的方式終止父母的說教和大道理。孩子也不願意被說教,他們會不耐煩,那麼,父母應該說什麼、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呢?
第一,父母要在第一時間說接納孩子情緒的話。當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你說什麼,他都不會聽的。父母這個時候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孩子情緒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再和孩子討論剛才發生的事情,比如「我能感受到你現在很難過,但是你需要平靜自己的心情,我們再一起想想辦法」,這樣孩子的情緒就能比較快得到平復。
第二,父母要說尊重孩子意見的話。很多父母在處理和孩子的關係中,總是以家長的姿態,高高在上,並不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一般情況下,孩子不聽你的話,是因為你聽不懂他的話,這樣就造成溝通不在一個頻道裡,父母不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就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無法給予孩子一定的自尊。當出現溝通不對稱的時候,父母可以以問句的方式來詢問孩子,比如「你能從這個遊戲裡獲得什麼呢?」「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理解的?」把自主權交給孩子,他就會表達地更多。父母只有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孩子才會聽你的。
第三,使用具體性的語言,讓孩子明白你的意思。父母和孩子在溝通的時候,應儘量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和詞語,比如信用、尊重,就像上面這個故事講的,這位爸爸答應他要等下次表現好了再給他買,就很籠統、抽象,什麼是表現得好,什麼是下次,下次是什麼時間,孩子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可以具體到某一件事情上,比如讓孩子起床後自己穿衣服、疊被子,等等。這樣具體的語言,孩子就很清楚明白你的意思。
這些是父母應該說什麼、怎麼說,孩子才會聽。現在我繼續分享第二部分的內容,就是父母除了說之外,應該怎麼做。我再先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孩子的書包用壞了,非要叫媽媽買一個拉杆式的書包,但是媽媽覺得拉杆式的書包不好用,還是買一個背包式的。於是,媽媽為了說服孩子,把拉杆式書包的缺點都說給孩子聽,特別強調了上學路上不全是平地,還有臺階上下,有上下坡要爬,拉杆式書包並不方便。
但孩子就是認準了拉杆式書包。媽媽認為孩子是看到別的同學在用這種書包,也想跟風買。於是又跟孩子說了一通道理,不要跟其他同學去攀比。但最後還是沒能說服孩子,只好買了一個拉杆式的書包。買回來後,孩子在家裡開心地拉了一晚上。媽媽看著孩子的笑容,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想到自己和孩子嘮叨了那麼多道理,一點用處都沒有,覺得自己沒有考慮孩子的需求,太固執了。
從這個故事裡,你能得到什麼啟示呢?父母除了要知道怎麼說之外,還應該知道要該怎麼做呢?
第一、讓孩子自己去做。俗話說:「吃一塹才能長一智」,很多事情如果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體會到其中的滋味,只是用嘴來說服,孩子他們是不會死心的。父母每次都阻攔孩子,不讓他們按自己的意願行事,還會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總覺得從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只是在默許孩子「胡鬧」以前,可以事先衡量一下需要付出的代價,像故事中這種用一個新書包的代價,就可以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讓第三者說。很多父母從小就和孩子站在對立的角度上,孩子喜歡玩的都會影響學習,孩子喜歡吃的都不利於健康不營養,什麼都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這樣就算是父母在某件事上確實是有道理是正確的,孩子出於逆反的心理也不會聽進父母的意見。這時不如換一個孩子平時比較親近或相信的人來勸說,會比較有效。我們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同樣的話語同樣的道理,換一個不同的人,孩子就會放下戒備逆反的心理,用理性的思維來重新思考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正確的。
第三、父母要放下控制欲。父母對孩子都有控制欲,希望一切都能夠按計劃的那樣去發生,讀哪家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是學習的專業,都希望孩子能夠服從家長的安排。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就會覺得失去了控制,會有強烈的挫敗感,就會反覆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屈服在家長溫柔的暴力下。當家長能意識到自己強烈的控制欲,看到自己的無奈和無助時,放棄這種無效的努力,讓自己和孩子都輕鬆一點,一切反而會好起來。
一般情況下,用喋喋不休的講道理來改變孩子的行為,這是無效的努力。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需要做出改變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您是否曾用講道理的方式去改變孩子呢?
說不完的家庭哲理,道不盡的人生真諦。各位朋友,這就是今天的內容了,關於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該怎麼辦,你有什麼感悟和收穫呢?如果我的分享對您有所幫助,請您將它轉發給您身邊更多的朋友們,或許您喜歡聽的,正是他們所需要的。家人們,再見!
作品介紹
日說芯語,道出人生真諦!
《日說芯語》是每天必聽的家庭教育智慧錦囊。每天5-6分鐘,聆聽芯語老師的人生感悟、學習心得,了解教育熱點,學習家庭教育。
華博教育公眾號每周一到周五以音頻加文稿的形式推送《日說芯語》,內容涉及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智慧人生、教育熱點等一系熱門話題。
學習改變人生,智慧創造幸福!
張芯語老師簡介
華博家庭教育創始人
中國家庭教育終身推動者
國家認證家庭教育指導師
國家認證家庭教育測評分析師
張芯語老師致力於教育工作十餘年,深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在教育道路上兢兢業業,孜孜以求。積極投身於家庭教育事業,並立志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終身推動者。她獨出心裁的將世界著名的冰山理論體系應用到家庭教育中,提出傾聽孩子心聲,挖掘孩子深層次需求的觀點。並倡導父母要終身學習,做智慧父母,最終打造學習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