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爸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天路過商場的時候發現,一位媽媽在向老師一樣叮囑自己的孩子,坐在吧檯上沒幾分鐘,全程都是「應該」和「不應該」,這裡做的多不好,應該怎麼樣,那兒做的不妥當,可以怎麼樣。
別說孩子了,我都覺得有點兒煩躁,聽起來不怎麼舒服。
一方面,她在拿紙巾的時候告訴孩子不要浪費,另一方面,她又在擦桌子的時候告訴,要注意衛生,出門在外多用紙巾擦拭,前前後後關於「紙巾」的知識點不下3個,讓我不禁感嘆孩子的不容易。
然而,為什麼家長講的道理,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因為我們就是輸在了太會講道理上。
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兩個部分,左腦主要控制個體語言、空間、秩序和邏輯思維等關於理性思考方面的問題,而右腦則是主要負責非言語類溝通,比如圖像處理,音樂,情緒以及個人的經歷記憶等等。
而在0-3歲的寶寶中,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使用右腦進行思考和判斷的。也就是說,他們在發脾氣、闖禍的時候運用的不是情緒、情感的管理,而是受著非語言類溝通的指導路徑影響,這個時候家長們講再多的道理,在孩子的眼裡都是廢話,因為他們聽不進去,無法處理這種類型的信息。
所以,在我們聽起來非常棒的「道理」二字,會在3歲左右的寶寶這兒失效,這是因為我們用錯了地方,用錯了時間,用錯了對象。
1、出現習慣性防衛
在心理學研究上有一個理論是針對孩子「不聽話」的,那就是「習慣性防衛」,因為很多家長對此都深有體會,那就是不論自己說什麼,孩子都會反駁,他們都會不願意聽。
這就是習慣性防衛在作祟,他們習慣性的用拒絕來保護自己固有的觀念和狀態。當家長們總是在不合適的時候和孩子講道理,這種習慣性防衛的機制便會產生作用,彼此影響。
2、逆反心理嚴重
就像父母們看到的那樣,我們說的越多,孩子就越不喜歡,越會出現排斥、抗拒的心理,這不是他們太不懂事,而是內心的逆反因素在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和心理。
他們會出於本能的進行反抗,保護自己的權利等。
所以如果家長總是在不合適的時候對孩子講很多道理,那麼其內心的逆反因素就會強化,進而變得叛逆。
1、建立認同感
家長想要讓孩子在漫長的親子生活裡變得聽話,建立親子間的認同感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孩子覺得自己願意聽,他們才能聽進去,其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要比家長的強迫、要求有效百倍,這是家長們應該看到的一個方面。
所以,想讓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要先讓孩子認同我們。平常在生活中減少命令式語言,用商量、詢問的方式對待孩子,逐漸在尊重中培養兩個之間的認同感和信任感,這樣才能使得孩子自然地「聽話」。
2、家長學會共情,別單方面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的思考如果自己是孩子的話,那麼「我」更希望怎麼做,這就是共情。
家長常常會不理解,自己作為父母到底怎麼做才是更好的共情,才能達到共鳴呢?其實很簡單,少說多問多聽就可以。
比如孩子成績退出了,按理來說我們應該教育一番,讓他知道生活的不易,要好好學習才行。
可是懂得共情的家長不會這麼直接,他們會先了解情況,是他身體不好了,還是學習的狀態不對,這些都可能成為影響因素,導致孩子沒考好。
因而,家長要用共情來建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橋梁,多一份理解。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學會包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孩子的錯誤面前,家長們還需要一份包容和寬恕的心態。
因為有的時候的確他做的事情會讓我們生氣,可是事情已經發生,吼叫遠沒有低聲教育讓孩子更能接受。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他的不完美,學會包容,別讓脾氣傷害孩子。
在這裡提醒家長們,錯的時間對的話這是無用的,學會在恰當的時候說恰當的道理,才更能引導孩子。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鴻兒爸爸,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