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盛行已久的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話曾經讓無數人心中堅定一個信念,即只要自己做到有理、講理,走到哪裡都行得通、吃得開。這句話也因此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做人做事要懂理、講理和以理服人,否則,不懂理、不講理甚至無理取鬧,其人生之路就會寸步難行。
然而,現實生活並沒有完全讓每一位懂理、講理的人走遍天下時都那麼如魚得水,暢通無阻,高歌猛進,甚至某些時候有人反而因為懂理、講理而蒙冤吃虧。在這種情況下,不講理的人反而一時間成了席上賓、座上客,「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則告訴人們另外一個歪理。殘酷的現實著實從根基上在動搖著人們對「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信念。
我們一起看一個事例。某天,一位女士在一家小商鋪買了一雙高跟鞋,沒穿幾天鞋底與鞋面接縫處就脫膠了。女士找到商鋪要求聯繫廠家更換,商鋪店主不同意,就只給鞋子補了一點膠,說這種膠幾百元一支,是補鞋專用的,補膠後該不會有問題了。可是,補膠後沒過幾天,鞋子脫膠處裂口加大,女士再次找到商鋪店主,建議她給廠家反饋意見並把鞋退回廠家更換。商鋪店主不高興,還滔滔不絕地數落了一番自己的「大道理」:
一是鞋子才幾百元的貨,一雙鞋不能穿一輩子,更不能像幾千元的品牌鞋一樣有保障,要不然廠家怎麼活呀;二是她賣了這麼多鞋子,從來沒有顧客來找過她更換,說明她賣的鞋是沒問題的;另外,買便宜的鞋就該有不在乎質量的心理準備,要願打願挨;三是即便找到廠家,鞋子已經被你穿了幾天了,也同樣最多給鞋子補點膠,不可能給你換新的;四是顧客完全可以自己去找補鞋的人上線加固,不必為這點瑕疵糾纏不斷;五是鞋子脫膠不屬於質量問題,如果是質量問題,廠家早就倒閉了,加上廠家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就是因為有那麼多人需要這麼便宜的鞋,而需要這種便宜鞋的人,心裡根本不在乎鞋子能穿幾天;六是為了你這雙鞋子,我給你做了這麼多解釋,我已經仁至義盡了,你該知足了,否則,如果對每個顧客都要這麼解釋,我賣這麼多鞋,還怎麼有時間做生意啊,你再這樣堅持下去,就屬於胡攪蠻纏了,等等。
上述案例中,商鋪店主不顧鞋子脫膠裂口的客觀事實,硬是強詞奪理堅持說這不屬於質量問題,還振振有詞羅列一連串自己的所謂「道理」,向顧客倒打一耙,真讓人感到哭笑不得。該女士發現店主是如此不講理的人,顯然是鐵了心不想解決問題,於是,最後只能忍氣吞聲,自我安慰不與夏蟲語冰,就算是一次小小的破財,吃一次啞巴虧算了,今後再也不去那個店鋪買鞋了。類似這位女士的遭遇,估計我們每個人都難免遇到過,也用同樣的方式忍讓過,而且這種現象每天都在發生,各式現實版的惡劣劇情也還在繼續上演著。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道理的存在及其作用不是以我們自己個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道理只為那些懂道理、講道理的人而存在,對於那些不講道理的人來說,再充分的道理也無濟於事。特別是,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爭執或衝突,道理往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方式而存在,最終讓人們在判斷是非、對錯、善惡、美醜時遭遇「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尷尬局面。更何況,當撞上「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的情況時,其結局要麼是引發更加劇烈的衝突甚至鬥毆,要麼只能是其中一方忍氣吞聲或不了了之。
不過,很多時候,忍氣吞聲或不了了之的目的只是暫時的息事寧人,或者說是一種緩兵之計。當然,我們不否認,一方面,息事寧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體現了矛盾雙方或某一方的一種包容、忍讓、大度風範,另一方面卻也可能給將來的矛盾與衝突再度埋下了伏筆,潛藏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生活隱喻,留下了更多更深的後患,最終,一旦時機來了,有的人則會以牙還牙,以毒攻毒,舊帳新帳一起清算。如此一來,則務必導致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沒完沒了。
看來,道理終歸是道理,從長遠看,不講道理最終是要釀成苦果的。道理之所以為道理,乃是因為無論大道理還是小道理,都遵循著自身運行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理」。「理」是「道」的運行軌道和紋理,道理運行的規律性、邏輯性最終都落在這個「理」上。「道」是不變的「理」,「理」是承載著的「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體現的是一種天地人間運行的大勢,無論生活如何變遷,這個大勢都不可阻擋,也不會過時。
因此,我們還是有必要相信老子所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更有必要從中吸取智慧,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