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是什麼?道理往往是很正確的話,但是我們會發現那些特別正確的話,很多時候會讓別人覺得是「廢話」,非常空洞,因此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
那不講道理怎麼可以呢?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講道理那講什麼,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要講故事,講自己的內心感受,以此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1、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看出,人類誕生距今大約幾百萬年了,而文明和語言的形成才是最近幾千年的事,也就是說用講道理溝通這件事,在進化的點時間軸上佔了很小的一段,更長的時間,人類是通過其他方式溝通的。
其中講故事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的大腦更偏向於聽故事,而不是聽道理,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大道理,這是進化使然。
所以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我們喜歡看小說、看電視劇、看電影,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故事。
再比如聽一個人演講,如果他給你講大道理,你可能會坐立不安,但是他如果是把道理穿插在故事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給你娓娓道來,你可能也會聽的津津有味。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儘量不要給別人講道理,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2、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道理沒有真情實感,所以會招人煩
為什麼在人際交往中,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這是因為講道理本身是一種心理防禦,是在把對方和自己的距離拉遠。
既然你和我這麼遠,你還要教育我,指導我,我肯定會嫌你煩,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說到這裡,咱們就需要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上的詞,這個詞就是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說的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給別人袒露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這讓自己不舒服,所以會表現得過度理智,不表露自己的情緒、情感,而講道理本質上就是一種情感隔離。
而我們知道人際交往的本質是情緒、情感的連接,隔離了情感,這個連接就不會成功,那麼人際交往也就沒有辦法實現,所以聽道理的那個人會覺得,你和我這麼遠,你還要佔據我的時間,給我講道理,我肯定會厭煩你。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
來訪者王強(化名),三十五歲,是一名雜誌社的編輯,他平常喜歡看書,也喜歡給別人講道理,但是他朋友很少,也沒有談過戀愛,他對於別人不理解自己感到很苦惱。
但是經過深入了解,諮詢師發現,來訪者王強其實是內心自卑,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為了避免這樣的感覺,他讀了很多書,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就喜歡給別人講這些書本上的大道理。
他覺得這樣的時候,自己感覺是好的,自己是有存在感的,可是他用這樣的方式沒有辦法和其他人建立親近的關係。
因為別人和他沒有情感的交流,別人感覺他和自己的距離很遠,既然離得這麼遠,你還要拉著講道理,自然就很招人煩。
3、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相當於在貶低別人,所以會招人煩
從某種意義來說,給別人講道理就相當於在貶低別人,人際關係中不僅需求情緒、情感的流動,更需要讓關係中的雙方感受到平等。
給別人講道理,就會讓別人感受到自己不如你,他和你在關係裡是不平等的,這時候,他就會產生牴觸的情緒,很厭煩你。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有講道理的習慣,這與他的成長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小時候父母、老師沒有對他進行情感上的關注,沒有和他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對他進行批評,或者給他講大道理,於是他就會學會了這種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方式。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來訪者李軍(化名),他就特別喜歡給別人講道理,喜歡說教別人,他認為自己這樣是在指導別人,是在幫助別人,可是實際上他的朋友很少。
他告訴諮詢師,曾經確實有人說他講道理,很招人煩,但是他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懂得那麼多道理,是自己博學的體現。
我們可以看出來,來訪者李軍他是在用講道理這樣的方式來獲取存在感,來達到自己比別人好,自己比別人強的自戀感。
而他沒有看到,當他構建自己比別人強,自己比別人好的關係的時候,也是在構建關係的不平等,是在貶低對方,這會讓對方厭煩,所謂的招人煩,也是體現在這裡。
而他的這的心理習慣與他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小時候他的父親對他很嚴厲,經常對他耳提面命,給他講道理,有的時候會貶低他,他的母親忙於工作,所以很少有人和他交流情感。
這就是他的成長過程,這也是他和父母構建的關係模式,在這個模式裡,他和父母的關係是不平等的,父親經常給他講道理,很少有人和他交流情緒、感受。
所以長大後,在他和別人構建關係的時候,他也就會和別人構建這種不平等的關係,還喜歡給別人講道理,但是別人和他又沒有依附關係,所以別人不願意聽他講道理,別人會覺得他很煩,所以就會遠離他。
既然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該怎麼辦呢?
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怎麼樣和別人溝通呢,下面給大家三點建議,這三點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
建議一:不給別人講道理,和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不要給別人講大道理,特別是那些大家都知道了的道理,要給別人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道理可能大家都懂,所以道理不屬於自己,而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你要和別人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當你和別人談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時候,對方就知道你是真心和他在交流,真心換真心,他也會對你真誠以待,你們的關係會更好。
建議二:如果非要給別人講道理,就把道理隱藏到故事裡,給別人講故事
我們儘管倡導不要給別人講道理,但是有的時候還是不可避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方法就是把道理蘊藏在故事中,古今中外的故事是怎麼樣佐證你的道理的,你自己的實踐又是怎麼樣說明這個道理的,你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又是怎麼樣的,以故事為載體把這些說給對方。
建議三:不要給別人講自己沒有實踐,或者自己不相信的道理
實踐是經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理是不是成立需要自己去實踐,而不是道聽途說,很多喜歡給別人講道理的人自己未必相信自己所講的道理。
所以不要給別人講自己沒有實踐,甚至自己不相信的道理,這是誠實做人的一個基本要強,也是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的基本條件。
好了,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文章內容,今天我們論述的主題是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全文分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這三個方面分別是:
1、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進化心理學表明,人們更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聽道理,這是因為在進化的時間尺度上,人們聽故事的時間更長;
2、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沒有真情實感,所以會招人煩,這是因為道理往往是空洞的,缺乏真情實感的,而人際交往的本質是情緒、情感的流動;
3、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相當於在貶低別人,所以會招人煩,這是因為當一個人給別人講道理的時候,他是在試圖和別人構建自己比別人強的不平等關係,這相當於在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提出了改變的三個建議:
1、不給別人講道理,要和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如果非要給別人講道理,就把道理隱藏到故事裡,給別人講故事;3、不要給別人講自己沒有實踐,或者自己不相信的道理。
綜合以上論述,希望大家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儘量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多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真情實感,以獲得一個更好的人際關係,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