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

2020-12-19 心理相先生

道理是什麼?道理往往是很正確的話,但是我們會發現那些特別正確的話,很多時候會讓別人覺得是「廢話」,非常空洞,因此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

那不講道理怎麼可以呢?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講道理那講什麼,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要講故事,講自己的內心感受,以此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1、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看出,人類誕生距今大約幾百萬年了,而文明和語言的形成才是最近幾千年的事,也就是說用講道理溝通這件事,在進化的點時間軸上佔了很小的一段,更長的時間,人類是通過其他方式溝通的。

其中講故事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的大腦更偏向於聽故事,而不是聽道理,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大道理,這是進化使然。

所以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我們喜歡看小說、看電視劇、看電影,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故事。

再比如聽一個人演講,如果他給你講大道理,你可能會坐立不安,但是他如果是把道理穿插在故事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給你娓娓道來,你可能也會聽的津津有味。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儘量不要給別人講道理,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2、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道理沒有真情實感,所以會招人煩

為什麼在人際交往中,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這是因為講道理本身是一種心理防禦,是在把對方和自己的距離拉遠。

既然你和我這麼遠,你還要教育我,指導我,我肯定會嫌你煩,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說到這裡,咱們就需要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上的詞,這個詞就是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說的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給別人袒露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這讓自己不舒服,所以會表現得過度理智,不表露自己的情緒、情感,而講道理本質上就是一種情感隔離。

而我們知道人際交往的本質是情緒、情感的連接,隔離了情感,這個連接就不會成功,那麼人際交往也就沒有辦法實現,所以聽道理的那個人會覺得,你和我這麼遠,你還要佔據我的時間,給我講道理,我肯定會厭煩你。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

來訪者王強(化名),三十五歲,是一名雜誌社的編輯,他平常喜歡看書,也喜歡給別人講道理,但是他朋友很少,也沒有談過戀愛,他對於別人不理解自己感到很苦惱。

但是經過深入了解,諮詢師發現,來訪者王強其實是內心自卑,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為了避免這樣的感覺,他讀了很多書,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就喜歡給別人講這些書本上的大道理。

他覺得這樣的時候,自己感覺是好的,自己是有存在感的,可是他用這樣的方式沒有辦法和其他人建立親近的關係。

因為別人和他沒有情感的交流,別人感覺他和自己的距離很遠,既然離得這麼遠,你還要拉著講道理,自然就很招人煩。

3、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相當於在貶低別人,所以會招人煩

從某種意義來說,給別人講道理就相當於在貶低別人,人際關係中不僅需求情緒、情感的流動,更需要讓關係中的雙方感受到平等。

給別人講道理,就會讓別人感受到自己不如你,他和你在關係裡是不平等的,這時候,他就會產生牴觸的情緒,很厭煩你。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有講道理的習慣,這與他的成長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小時候父母、老師沒有對他進行情感上的關注,沒有和他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對他進行批評,或者給他講大道理,於是他就會學會了這種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方式。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來訪者李軍(化名),他就特別喜歡給別人講道理,喜歡說教別人,他認為自己這樣是在指導別人,是在幫助別人,可是實際上他的朋友很少。

他告訴諮詢師,曾經確實有人說他講道理,很招人煩,但是他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懂得那麼多道理,是自己博學的體現。

我們可以看出來,來訪者李軍他是在用講道理這樣的方式來獲取存在感,來達到自己比別人好,自己比別人強的自戀感。

而他沒有看到,當他構建自己比別人強,自己比別人好的關係的時候,也是在構建關係的不平等,是在貶低對方,這會讓對方厭煩,所謂的招人煩,也是體現在這裡。

而他的這的心理習慣與他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小時候他的父親對他很嚴厲,經常對他耳提面命,給他講道理,有的時候會貶低他,他的母親忙於工作,所以很少有人和他交流情感。

這就是他的成長過程,這也是他和父母構建的關係模式,在這個模式裡,他和父母的關係是不平等的,父親經常給他講道理,很少有人和他交流情緒、感受。

所以長大後,在他和別人構建關係的時候,他也就會和別人構建這種不平等的關係,還喜歡給別人講道理,但是別人和他又沒有依附關係,所以別人不願意聽他講道理,別人會覺得他很煩,所以就會遠離他。

既然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該怎麼辦呢?

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怎麼樣和別人溝通呢,下面給大家三點建議,這三點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

建議一:不給別人講道理,和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不要給別人講大道理,特別是那些大家都知道了的道理,要給別人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道理可能大家都懂,所以道理不屬於自己,而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你要和別人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當你和別人談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時候,對方就知道你是真心和他在交流,真心換真心,他也會對你真誠以待,你們的關係會更好。

建議二:如果非要給別人講道理,就把道理隱藏到故事裡,給別人講故事

我們儘管倡導不要給別人講道理,但是有的時候還是不可避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方法就是把道理蘊藏在故事中,古今中外的故事是怎麼樣佐證你的道理的,你自己的實踐又是怎麼樣說明這個道理的,你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又是怎麼樣的,以故事為載體把這些說給對方。

建議三:不要給別人講自己沒有實踐,或者自己不相信的道理

實踐是經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理是不是成立需要自己去實踐,而不是道聽途說,很多喜歡給別人講道理的人自己未必相信自己所講的道理。

所以不要給別人講自己沒有實踐,甚至自己不相信的道理,這是誠實做人的一個基本要強,也是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的基本條件。

好了,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文章內容,今天我們論述的主題是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全文分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這三個方面分別是:

1、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進化心理學表明,人們更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聽道理,這是因為在進化的時間尺度上,人們聽故事的時間更長;

2、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沒有真情實感,所以會招人煩,這是因為道理往往是空洞的,缺乏真情實感的,而人際交往的本質是情緒、情感的流動;

3、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相當於在貶低別人,所以會招人煩,這是因為當一個人給別人講道理的時候,他是在試圖和別人構建自己比別人強的不平等關係,這相當於在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提出了改變的三個建議:

1、不給別人講道理,要和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如果非要給別人講道理,就把道理隱藏到故事裡,給別人講故事;3、不要給別人講自己沒有實踐,或者自己不相信的道理。

綜合以上論述,希望大家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儘量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多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真情實感,以獲得一個更好的人際關係,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笨蛋才講道理,高手只講故事(深度)
    這裡的「魚」就是道理,就是答案;而「漁」就是故事,因為答案只要一呈現,總有不成立的時候,而故事是開放性的,引導聽眾自己尋找解決方案,能讓每個人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偉大的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從來沒有直接告訴過別人半句道理或者知識,他只是不停的和人對話,對話的本質就是構建故事場景,讓別人自己去思考,他認為道理並不能灌輸給人,而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意識,只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自主啟迪智慧。
  • 不要和這種人講道理,越講道理,越講不清道理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一、這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和無賴之人講道理。無賴之人從來都喜歡無理取鬧,無論跟他們說多少道理,他們都無道理可言。電影《蠻荒故事》中,有6個荒誕的故事,其中1個極具諷刺意味。一個開奧迪的年輕人在公路上遇到了一個路霸,對方故意佔著他的車道慢行,兩人就發生了口角。於是兩人你追我趕,互相示威。後來兩人的戰鬥越來越激烈,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
  • 做人: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
    做事: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講的是「做事」方面的話題。通過各個維度的分析,我們發現通過講故事去做事情,更容易讓對方能夠接受信息。那今天就以「做人」這個話題來看,我們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現就以此為話題,展開我們的心學探討
  • 在家講道理,本身就是不講道理
    第一:不要急著講道理吵架的時候,你聲音大,他的聲音更大,這是誰都會的事情。她的聲音大,你的聲音小,這個比較難得,那她的聲音自然會小一點。你的聲音再小一點,她的聲音也小一點,彼此就比較冷靜了。冷靜的時候,才有辦法講道理。火氣大的時候,是沒辦法講道理的。她的聲音大,是因為她情緒不好,你又何必跟她一樣呢?
  • 講道理的人從來不缺,缺的是講故事的人
    這是一個短視頻時代,無論是短視頻還是長視頻,想要達到傳播的效果,講故事都是不二法則。這個時代從來不缺講道理的人,缺的是講故事的人。我在新東方教課教了4年,在2015年的時候在線教育來臨,我們幾位老師就從新東方辭職,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四六級考研在線網站。
  •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面對你家小天使的惡魔時刻,你有時會抓狂,這些道理,你可能說了多次: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你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房間裡要保持整齊,你怎麼老是不聽呢?這樣的道理說多了,孩子越聽越煩,你的火氣越來越大,甚至會發生衝突,導致兩敗俱傷。最後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破壞,形成惡性循環。
  • 給別人只講方法,只給自己講道理
    我們自己從小到大,也從上一輩人裡說過許多道理,今天我們也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們聽。現在孩子比較好問,老問「為什麼」,我們家長一時也是答不上來的。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道理,是用來恪守的,而不是用來驗證,所以很少驗證道理是不是真實有效。
  • 講道理還是講安全
    因為之前我兒子也說過他在學校受傷的事情,經常被那些太愛動的孩子碰到,有一次還在樓梯上摔下來,也是被同學給推擠的。所以我給他說了,我們不但要保證自己不傷害別人,更要保護好自己身體安全,要給自己的神經上加一些警報。警報你們班級裡的比較容易傷到別人的同學。下次看到他們,立馬警覺。後面我兒子說他是有理的。小孩子的角度,只是管有沒有理。我給他說了,雖然你是有理的,但是受傷的是你,是不合算的。
  • 《故事力》:笨媽媽喜歡講道理, 聰明媽媽喜歡講故事
    好的故事不僅能自帶病毒性的傳播效果,同時也能讓更多的人認識並記住你,從而幫你塑造獨特的個人品牌。講故事的過程就是帶領別人和你一同感受相同的情感體驗,這比單純的講道理來得更打動人。二,為什麼你需要故事力?
  • 人生,遠離愛講「道理」的人
    01 我們總希望能和舒服的人相處,因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光會給自己留面子,和他聊天也會非常舒心。 他們更懂得通過細節看出別人的心情,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 和孩子不講道理,講什麼?
    很多網友的回答都是:講道理!有多少道理都是你長大後才明白的呢?那不講道理,講什麼?01家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地方家是不講道理的地方,那講什麼?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是多少家庭,多少夫婦,又用了多少歲月,多少愛恨,糾葛在一起,梳理出來的一個結論。
  • 為什麼每次給孩子講道理他都聽不進去——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
    「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亂扔東西,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了。」「寶寶,我要去上班,你要再鬧了,媽媽上班快遲到。乖,聽話,不哭。」「你怎麼又打媽媽?一點都不乖。」生活中,常常因為教育孩子,而變得焦頭爛額。為什麼天天給他講道理,天天告訴他該怎麼做,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還哭鬧不止呢?
  • 善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入分析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如何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可以把道理講得更加親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故事都是文化傳統賡續和價值理念傳承的重要載體。
  • 我再也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不妨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吧~我發現,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有那麼一群大人,喜歡圍著孩子們,給他們不停地講道理。好像所有的爸媽都會跟孩子講道理。我也是如此,以前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么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
  • 小說是不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
    某網文大神,從某個雜誌編輯那裡聽來一句話,說「小說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所以這個大神在自己的小說裡面,不管刻畫人物,還是寫故事情節,都少不了講道理。那麼,小說是否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
  •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講道理」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作家說書顛覆家長認知:成功的教育是講故事,講道理的教育是教訓
    「有些家長總是說,自己對孩子要求不嚴,其實你會發現這些家長非常嚴格,但他們往往察覺不到。很多時候,應該先去理解孩子,要在寬鬆的環境中對孩子進行引導。」8月2日的作家說書活動中,高金國先生告訴現場提問的聽眾,他一直強調家長先要學會講故事,「故事的力量其實是無窮的,講道理的教育基本上沒什麼效果。」
  • 「不講道理/講講道理」英文怎麼說?
    reason with (someone)跟(某人)講道理
  • 做人,少與這些人講道理!
    生活中,你是不是遇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對別人講道理,別人嗤之以鼻,笑話你;二、對別人講道理,講得苦口婆心,別人用三個字懟死你:大道理!三、對別人講道理,卻發現別人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一個字也沒有聽進去。
  •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講道理」
    一個男人如果只跟老婆講道理,說明他已經不愛她了。家需要的是包容和關懷,你再能賺錢,再有理,到了家裡都得卸下理性,卸下外面的光環。不要再去盤算應不應該,對與不對,怎樣才合理,而是應該給家人傾灑你的愛。職場不需要講道理職場/生意場,是一個需要講理的地方嗎?也不是。職場主要是一個講「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