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

2020-12-25 瑞曉心學

昨天在平臺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做事: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講的是「做事」方面的話題。通過各個維度的分析,我們發現通過講故事去做事情,更容易讓對方能夠接受信息。那今天就以「做人」這個話題來看,我們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現就以此為話題,展開我們的心學探討#瑞曉心學#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是理性的動物。用咱們中國人的大白話說,就是做人要講道理。從小,父母和老師都在教我們,做人要講道理,不能任何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那麼我們在生活及工作過程中,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到底做人如何去「講道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做人」可以理解為:為人處世、接人待物。說到做人,其實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部分,這個詞彙卻讓西方的語言無法直接翻譯。按照上揚如竹編著的《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謎》中的定義,做人是指在任何一段時間之內按照一定方式或者理念行為處事、接人待物以及自我導演成為某種人的活動。如果按照這個思維模式去分析,那麼其中說到的「一定的方式或者理念行為」就是一種道理。做人,是要講道理的,然後去解釋人生中的各項具體問題了。

如果一直講故事呢?去講故事,那只是一種向外界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途徑,不是做人的基本基調,是做事的方法而已。這裡講到的「道理」實則是放在內心中的一種觀念,是一種原則、一種內化於心中、骨子中的精神。而做人如果持有「講故事」的心態,內心無一物時,那只能會讓自己陷於空洞,不能長期就某一問題或者一類問題進行整理。這個是比較重要的,大家可以積極探討。

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要說「做人」要講道理,那麼其中的道理指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們探討的「道理」是指——志向、善良、教養、樂觀、寬容、實在、智慧、正直、謹慎。這九個方面的具體事項,我們可以逐一分析:

志向:按照毛主席的話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做人要有一定的信仰,也要有一定的信心。這種信仰信心猶如大海的航燈、也可是銀河中的北鬥,其意思主要是指這是一種方向、一種動力。在成功的道路上,自己需要去闖。做人的困惑、困境,就需要堅強不倒的信心和毅力。這就說明,男兒立於當世,就要有遠大的志向,不怕失敗,勇敢地去面對一切困難。當志向確定後,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逐步將這個大目標拆解成各個階段的小目標,然後再將這小目標一個個的去實現。方向正確了,那才有做人的本事、氣魄、膽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善良:就如兒時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善良是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最讓人感動的一處。人生在世,可能不一定實現人生的目標,但你一定不能丟失自己的善良。心存慈悲心、善良,才能去感動、溫暖你周圍的人,從而去回應這個社會。在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讓路、讓座、幫扶、施捨,這些都是社會中常見的,也更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在這個社會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相互聯繫的,你對他人的幫助卻是在利益自己,而如果你去傷害對方則會反噬到自身。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會相互「傳染」的,這是一個人做人的底線。

教養:中國文化是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華夏五千年,無論哪朝哪代、無論男女老幼、也無論各民族文化,都是將勤儉、忠義、謙讓、孝道等奉為亙古不衰的美德、傳家寶。在一些小事中,他的成功可能存在幸運的機會;但是如果成就一番大事業,那就只能要德行兼備、要有教養。真正的教養,其實是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講規矩、守道義。這種教養是潛移默化在心中的,但卻是通過一言一行、接人待物上表現出來的。方圓做人、圓通做事,寧靜致遠、自我反思,則事事都如意、萬事皆順心。

樂觀:這世界猶如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哭、他就對你哭。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求鬱悶、煩惱、不開心的,都是將自己的快樂表現出來,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擁有一顆歡樂的內心,則就看到一個滿心歡喜的周圍環境。這種快樂不是從他人、從外界中得到的,而是通過問自己的內心、觀自在中得來的。心中滿足,無論身處何地,都是滿懷歡喜的。好心做好事,做成一座豐碑,這就成為你的人生路,活出了一道風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寬容:俗話說得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不能心胸狹隘,不能要追求圓滿。尺有所短,人也無完人,這是不變的道理。主動的去賞識他人的優點、去認可別人的能力、寬待對方的不足,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何必去給自己樹立一面牆呢?忍不下一口氣,往往心中怒火給別人造成不了什麼影響,卻給自己留下情緒不佳、甚至疾病找上門。當然,這種忍辱負重是需要強大的內心做後盾的,這是需要一種擔當、一種寬度、一種內在修心能力的。將這些不愉快的事情,選擇忘記,那就不會忿忿不平、耿耿於懷,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最好的保護。學會去感恩,感謝生活中給你帶來的一切,這就是你的福報。做人做到這點不易,但做到了就會幸福一生。

實在:踏踏實實做人,這是要求做人要落到實處。個人努力,就會有成功的機會。天道酬勤、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才能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大事業。如果不去邁出第一步,那肯定後面沒有什麼坎坷;如果不去堅持,那肯定也碰不到什麼麻煩。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這是一個基礎環節、更是一個人持之以恆的基石。做一個踏踏實實、實實在在的老實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老實事情,這是長久的根本。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智慧:在此說明一下,其處的智慧並不是所謂的知識。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再多,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應用,那麼也談不上什麼成功。做人,要有一種洞察力和判斷力,通過自己靠勇氣能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靠胸懷能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做到什麼樣的深度,這是極為關鍵的。如果只有辦成這件事情的方向,沒有智慧去輔佐去伽持,那麼這個方向的目標也很難去達到。空才能生慧、學才能生智,心寧智生,智生才能事成。

正直:做人要正直,堂堂正正、公公正正,這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當一個人品行端正,做人才能有底氣,做事情才會硬氣,才容易被世人看得起、易接受。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才會贏得對方的信賴和尊敬。在接人待物過程中,做事情要有依據、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該說就說、該做就做,說真話、做真事。不能出現兩張皮、也不能明暗兩表行齷齪之事,這是一定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做人一定要走的直、行得正、做得端。

謹慎:謹慎是「不糊塗」的基礎。智在於治大,慎在於畏小,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堤潰自蟻穴,細微可不慎。一個處事謹慎的人,必然是頭腦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人生在世,有招來災禍的言語,有招來恥辱的行為,要建功立業,當然要格外謹慎。低調做人,虛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遠慮在先,就能近處無危。處順境飄飄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必定難成大器。靜觀默察,心如止水,謙虛謹慎,則事易成。謹慎還是遠離危險,確保安全的良方,靠謹慎比靠魯莽更能制勝,只有謹慎,才能穩操勝券。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如今方驗做人難。」

明·李贄《史綱評要》卷十三:「 鍾會 不知做人。」

楊朔《三千裡江山》十三:「 邊遇春 做人精細,把旁人的心理揣摸得稀透。」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雖是搽脂粉,只爭不裹頭巾,將那等不做人的婆恨。」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一個俏魂靈不離了我打盤旋,我做人的解元。」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當初也是做人的來,也曾照顧我來,我便下的要你做傭工!」

每個人的出生背景是不同的,不管是否聰明、能幹,還是各方面的條件如何,如果不懂得做人道理,只去追求做一件事情的故事思維情節而沒有沉澱下來,那麼他的最終結局都是失敗的。做人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關鍵因素是人的心中是否一定的準則、原則,否則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肯定會有遺憾處、有想不到的事情,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有堅守自己內心的那份「道理」,磨礪自己,才能夠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話說回來,做人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一門大學問,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相關焦點

  • 做人,少與這些人講道理!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個講道理的人。但是,那是對君子講道理,對一個聽得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所以,做人要「少講道理」!與不講道理者,閉緊你的嘴巴,珍惜你的道理,少對他們講道理。一個講道理的人,想講醒一個不講道理的人,就好比鬧鐘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那是何其的不容易!正所謂,正有正道,邪有邪道,正邪兩道各不同。
  • 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
    其中講故事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的大腦更偏向於聽故事,而不是聽道理,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大道理,這是進化使然。所以不要給別人講道理,這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我們喜歡看小說、看電視劇、看電影,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故事。
  • 善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入分析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如何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可以把道理講得更加親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故事都是文化傳統賡續和價值理念傳承的重要載體。
  • 感情裡的哄和講道理的區別:哄是掩蓋問題,講道理是解決問題
    是那種在你們女孩生氣的時候,你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是哄你還是對你講道理了?其實這個答案一目了然,當然喜歡那個願意去哄你的男孩子了。小玲和和男朋友現在在一起已經快三年了,他男朋友對她很好,有一點讓她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每一次在她明明很生氣的時候,小玲的男朋友總是要和她講道理,這就讓她很鬱悶,也很無奈。
  • 《故事力》:笨媽媽喜歡講道理, 聰明媽媽喜歡講故事
    好的故事不僅能自帶病毒性的傳播效果,同時也能讓更多的人認識並記住你,從而幫你塑造獨特的個人品牌。講故事的過程就是帶領別人和你一同感受相同的情感體驗,這比單純的講道理來得更打動人。二,為什麼你需要故事力?
  • 笨蛋才講道理,高手只講故事(深度)
    這裡的「魚」就是道理,就是答案;而「漁」就是故事,因為答案只要一呈現,總有不成立的時候,而故事是開放性的,引導聽眾自己尋找解決方案,能讓每個人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偉大的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從來沒有直接告訴過別人半句道理或者知識,他只是不停的和人對話,對話的本質就是構建故事場景,讓別人自己去思考,他認為道理並不能灌輸給人,而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意識,只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自主啟迪智慧。
  • 講道理還是講安全
    而且如果殘疾了就一輩子都修復不回去了,這個時候還談有沒有道理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就說了,有時候不一定要看有沒有道理,而是先考慮安全。後面我們就聊到了路上的交通安全。關鍵是在這條路輔道上的機動車,往往都逆行開得比在機動車道上還快,因為車少嘛,我就是說,那些車開那麼快就是沒有道理的,它們還逆行,更是沒有道理,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騎車的和走路的都得小心的,都得讓他們,為了我們的安全啊,那些車不要命,可是我們要命啊。我說那些車遲早要出車禍,而且可能經常出車禍。然後一路聊一路走。一會兒走到一個路口,看到一輛黑色車四輪朝天,躺在綠化帶裡面。
  • 做人,不能太講道理
    會選擇A。但在歷史學家的眼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為中國古代史上傑出貢獻。會選擇B 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其實每個人都只會選擇自己的願意相信的答案,並且真誠的認為那就是世界的真相。
  • 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
    ——《佛本行經》卷三 學誠法師法語:我們常常講要學佛法,包括兩個部分,一個事一個理。事跟理怎麼來區分,怎麼來認識,這裡邊就很有講究了。——文章: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髮心來這裡,賞月和合團圓,我們在平時也是一樣。
  • 小說是不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
    某網文大神,從某個雜誌編輯那裡聽來一句話,說「小說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所以這個大神在自己的小說裡面,不管刻畫人物,還是寫故事情節,都少不了講道理。那麼,小說是否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
  • 講道理的人從來不缺,缺的是講故事的人
    這是一個短視頻時代,無論是短視頻還是長視頻,想要達到傳播的效果,講故事都是不二法則。這個時代從來不缺講道理的人,缺的是講故事的人。我在新東方教課教了4年,在2015年的時候在線教育來臨,我們幾位老師就從新東方辭職,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四六級考研在線網站。
  • 科幻兒童劇《狗狗神探》木偶也會「講道理」
    也許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不過將於8月4日、5日在錦城藝術宮推出兩場木偶演出,將用另一種方式給孩子們講道理。由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帶來的《「歡樂童年」精品木偶戲專場》和大型科幻兒童木偶劇《狗狗神探》,將用一個個曲折緊張、充滿刺激的故事,與孩子們歡度童年,並告訴他們做人的道理。  一周以前,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就冒著酷暑高溫,開始了緊張的排練工作,每天都不間斷。
  • 為什麼每次給孩子講道理他都聽不進去——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
    為什麼天天給他講道理,天天告訴他該怎麼做,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還哭鬧不止呢?本文的主旨在於,教媽媽運用故事的力量,來改變孩子的現狀,幫助孩子成長,促進親子關係。故事裡的奇妙世界,能打開孩子的求知慾,能讓孩子對你投來崇拜的目光。而崇拜的目光,能讓你們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能更好的管教孩子,讓你的教育更有信服力。二、如何講故事雖然知道了講故事的諸多好處,但是到底該怎麼講故事呢?如何才能講出孩子愛聽的故事呢?
  • 李玫瑾:給孩子講的"道理"都成了"垃圾",高層次的父母這樣講
    跟他們講道理,結果也沒見他們能聽進去,結果是離我們的正常軌道越來越遠。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處理孩子的叛逆問題呢?堅持講理嗎?肯定不是。孩子們還是&34;此時我們家長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了。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與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認知發展特點是分不開的。
  • 和孩子不講道理,講什麼?
    很多網友的回答都是:講道理!有多少道理都是你長大後才明白的呢?那不講道理,講什麼?01家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地方家是不講道理的地方,那講什麼?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是多少家庭,多少夫婦,又用了多少歲月,多少愛恨,糾葛在一起,梳理出來的一個結論。
  • 「不講道理/講講道理」英文怎麼說?
    reason with (someone)跟(某人)講道理
  • 與年輕人講道理是一種不必要的內耗
    她給我講了她認識的一個高中男生的故事。她說這個男生非常善良,正直,溫和。在一次跟朋友外出旅行時,與他同行的一個女孩,沒有買到返程的車票。他呢,出於善意,便幫女孩買票。最後,票是買到了,但是女孩不是很滿意,就說他是故意買成這樣的。男生非常傷心,他怎麼也弄不明白,明明是好心幫忙,怎麼會招致這樣的結果?事後他反覆思量,終是無法開解。
  • 和孩子講道理講不通?看看黃磊你就知道和孩子講道理有多麼困難
    看到這裡,不少網友吐槽黃磊遭遇了育兒史上的首次「滑鐵盧」,講道理都管不好孩子了!耐下心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他們卻充耳不聞,甚至大發脾氣。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諄諄教導就變成,孩子眼中的廢話了呢?講道理,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大人管教孩子最優先的方式,但是也有小部分家長一直奉行著棍棒優先的原則,講道理,一個在大人眼裡被認為管教孩子最優的手段,我們先來看看講道理到底有什麼優點與缺點。
  • 打孩子和講道理,到底哪一個更高級?
    打孩子和講道理,到底哪一個更高級? 在一個兒童遊樂場裡,兩位三四歲的幼童在爭奪一匹塑料搖搖馬。其中一位幼童已經玩了有一會兒了,另一位剛剛看到,想要玩。 媽媽再三苦勸,孩子仍舊僵持著,最終媽媽忍不住火了,大聲呵斥: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呢?然後直接把孩子拽開搖搖馬,孩子哇一聲哭了出來。 如今很多父母都能意識到,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似乎太原始粗暴了,那就講道理吧,然而在類似以上的很多場景中,講道理沒用,最後還是只能武力解決。
  •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家長最喜歡給孩子講道理,比如,不要撒謊,當這話我們說了很多遍,就變成了有口無心的口號,可以視而不見。 因為道理對孩子來說,太遙遠,太抽象了,沒有具體的生活實例做支撐,孩子無法想像它的意義。 如果我們代之以給孩子講《狼來了》或者《匹諾曹》的故事,孩子對撒謊這件事帶來的負面影響,會產生各種聯想,等到他想撒謊時,他的腦海中就會播放這些故事,而不是播放你說的那些道理。 如果你家孩子過馬路時不會看路,給他講一個小雞過馬路時左右看的故事。那麼,孩子下次過馬路時,腦袋裡自然會重現這個故事,然後他會學習小雞的左右看看再過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