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別人只講方法,只給自己講道理

2020-12-13 銘立plus

作為這一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比較上心的,希望孩子的未來是光明的,有前途的。

我們自己從小到大,也從上一輩人裡說過許多道理,今天我們也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們聽。

現在孩子比較好問,老問「為什麼」,我們家長一時也是答不上來的。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道理,是用來恪守的,而不是用來驗證,所以很少驗證道理是不是真實有效。

所以,許多時候,我們聽到許多道理,好像覺得有用,但大部分沒有什麼用?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怎麼驗證,就是最大問題。即是「怎麼做」的問題。

你是否缺乏「怎麼做」的思維?

或者說,經常會後悔當初的選擇,或者發現,不管怎麼選擇,離正確都相差甚遠,在實踐中發現,這個選擇是錯誤的。

害怕付出選擇錯誤帶來的代價,是不願意嘗試的原因。屢敗屢戰需要不是只是勇氣,更是需要打開心智大門。

愛迪生式的人生

愛迪生,誰不知道呢?

小學語文裡就有他的故事。如何把愛迪生的故事放在初中語文,將會是怎麼的呢?

因為我覺得初中生有這樣的思考力,才可能會理解愛迪生正向的人生法則。

我們只知道愛迪生從小就不受到正規教育的待見,不會說話,反應遲頓,表現「幼兒智力有問題」和後來獲得成就形成反差,告訴所有人,不管孩子怎麼樣,都不應該放棄孩子。把目光放在愛護孩子上。

愛迪生使用了一個非常笨掘的辦法,就是一個東西一個東西試驗出來。發現電燈就是最好的案例。

在愛迪生的興趣範圍內,相信他採用自己的這種方法。他工作18個小時都不覺得累的原因,他只是想搞清楚這個材料是不是有用?有什麼用?什麼特性?為自己認識這個世界,發現世界的秘密又添了一塊磚,或一片瓦。

自從愛迪生被學校趕回家,愛迪生就是靠這種方法來認識世界的。幾十年的正向的積累,讓他建立自己電氣帝國——GE。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你會走這樣的一條路嗎?別人說的什麼話,愛迪生只要感興趣,他可能會親自驗證一下。

紙老虎和高大上

我們看得太多表面浮華的東西,毛澤東說是紙老虎是用來嚇人的。

吹水,有什麼好處?

打發時間,虛度光陰,自我安慰,滿足於現狀,也許有還有……

只需要知道這是不是紙老虎,或者這是不是高大上,只需要去全面了解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笨蛋才講道理,高手只講故事(深度)
    這個世界上最高明的行為,莫過於通過故事影響別人。 講故事之所以威力巨大,因為它最大特點是似有似乎,可收可發,只有思考,沒有答案。所謂:大象無形。正因為如此,它往往可以蔑視一切權威,可以顛覆一切約定俗成的道理。
  • 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只講道理,親子關係變得冷漠 親子溝通障礙,多數都是源於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父母適度給孩子講道理的確有必要,但不能只講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面臨情緒的困境時,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緒,試圖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詢問事情的原因。
  • 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
    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怎麼樣和別人溝通呢,下面給大家三點建議,這三點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建議一:不給別人講道理,和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給別人講大道理,特別是那些大家都知道了的道理,要給別人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道理可能大家都懂,所以道理不屬於自己
  • 生活中很多道理,只靠講是講不通的
    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而有的時候,有些事情,光是靠講道理是講不通的。我們總是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從某個層面上講是正確的,而另一種就是我們的境界還未達到,理解起來很困難,當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謬論的時候,其實,只是我們的閱歷尚淺。
  • 父母們是否知道:對孩子只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孩子不願意把玩具送給別人,媽媽說:「好孩子應該懂得分享。」孩子沒有跟別人打招呼,家長就會會教他:「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這是基本的禮貌。」 這些「道理」對孩子而言真的是道理嗎?其實不是的,他們只能意識到是一種界限,但孩子並不知道那是道理。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高層次"的家長從來不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不妨父母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有人跟自己這樣嘮嘮叨叨,講一些大道理,你們煩不煩?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是最低級的教育方式,也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跟孩子講道理到底有哪些不好的影響呢?1.說再多都沒用,孩子已經麻木。
  • 總對孩子「發脾氣講道理」的家長,無奈又無能,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他們很可能會因為這些,對孩子大發雷霆,和孩子發脾氣講道理。而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可以感動。大部分家長的發脾氣講道理,其實是無奈和無能的一種體現。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改變教育方法。
  • 和孩子不講道理,講什麼?
    很多網友的回答都是:講道理!有多少道理都是你長大後才明白的呢?那不講道理,講什麼?01家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地方家是不講道理的地方,那講什麼?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是多少家庭,多少夫婦,又用了多少歲月,多少愛恨,糾葛在一起,梳理出來的一個結論。
  • 道理的存在及其邏輯:道理只為那些懂道理、講道理的人而存在!
    女士找到商鋪要求聯繫廠家更換,商鋪店主不同意,就只給鞋子補了一點膠,說這種膠幾百元一支,是補鞋專用的,補膠後該不會有問題了。可是,補膠後沒過幾天,鞋子脫膠處裂口加大,女士再次找到商鋪店主,建議她給廠家反饋意見並把鞋退回廠家更換。
  • 「愛發脾氣的老婆,為啥不可理喻」| 只會講道理的男人,該醒醒了
    然後說我倆不合適,對現在生活也不滿意,說她不想改變自己,也不想改變我,提出要離婚之類的。現在和我冷戰中,哄也哄不好,請問您我該怎麼辦比較好?我現在覺得女人太不講道理了,無法捉摸。A:你好,不是她太不講道理了,是你太不講感情了。當她說好累的時候,她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 「不講道理/講講道理」英文怎麼說?
    reason with (someone)跟(某人)講道理
  • 做人: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
    通過各個維度的分析,我們發現通過講故事去做事情,更容易讓對方能夠接受信息。那今天就以「做人」這個話題來看,我們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現就以此為話題,展開我們的心學探討用咱們中國人的大白話說,就是做人要講道理。從小,父母和老師都在教我們,做人要講道理,不能任何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那麼我們在生活及工作過程中,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到底做人如何去「講道理」?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
  • 這五位星座說話講道理,有禮貌對待別人,讓自己更成熟
    像我們生活上有些人就不會跟你講道理,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人給人的印象也很不好,也沒人敢和這樣的人交心,因為他們也很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總以自己為中心是很不好的做法,不能尊重別人,也沒有禮貌,說話不講理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只是有些人不想計較,才導致這些人越來越過分,在感情中如果不講道理是讓人感到不好相處的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34;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
  • 人生,遠離愛講「道理」的人
    一遇到什麼事,第一反應都是要和人講道理,希望能說服他們。 但沒想到,你說破了天,說幹了嘴,還是沒有改變他的想法。 雖然說,這個世界都需要道理。但大多數人最討厭別人時時刻刻講道理,沒完沒了。明明只想聊天,卻還要被對方的道理教育。
  • 不要和這種人講道理,越講道理,越講不清道理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一、這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和無賴之人講道理。無賴之人從來都喜歡無理取鬧,無論跟他們說多少道理,他們都無道理可言。當警察來到案發現場的時候,只看到車裡兩具燒焦的屍體,相互摟抱著。多麼諷刺啊!誰會想到兩個陌生人竟會從口角戰變成殺人戰,又有誰會想到這兩個發誓要殺死對方的人最終像情侶一樣相擁而死?
  • 講道理講道理,心理老師表示:有些孩子不能講道理,要強權控制
    因此,他們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對待孩子不再是像以前那般全權掌控孩子的思想。但是,有一些家長管教孩子的方式卻是錯誤的,他們只感覺和孩子講道理就行了,不用做別的事情。然而,我們說的道理,孩子卻不一定都能夠聽得懂。
  • 做人,少與這些人講道理!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個講道理的人。但是,那是對君子講道理,對一個聽得懂道理的人講道理。生活中,你是不是遇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對別人講道理,別人嗤之以鼻,笑話你;二、對別人講道理,講得苦口婆心,別人用三個字懟死你:大道理!三、對別人講道理,卻發現別人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一個字也沒有聽進去。
  • 不講道理的娃背後,都有不講規則的家長
    ,更有不知所措的家長,面對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欺負別的小朋友,又或是自己的孩子是被搶、被欺負對象,都是十分惱人。 對於這些不愉快的發起者,表面上是不講道理的娃,其實終究是不講規則的家長不夠負責,太縱容。孩子明明手裡拿著一個玩具,但是看到別人有別的玩具,立馬想去玩第二個玩具。但當你撿起他玩的第一個玩具時,他又立馬放下了第二個玩具,來搶第一個玩具,似乎只有不是自己手裡的玩具,才是最好玩的。這其實是由於小朋友的新鮮感、好奇心和佔有欲導致的。 孩子喜歡別人手裡的東西,這並不是壞事,但並不代表可以用非常粗暴地行為來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