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是否知道:對孩子只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2020-08-27 還情道人

道理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去追求和探索的事情,應該根據每個人的性情加以引導;引導是一個情感和思維的培養過程,隨著事情的變化要有所警惕和調整。


愛的教育在引導,而非講道理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喜歡給孩子講道理:

男孩哭了,爸爸告訴他:「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

孩子不願意把玩具送給別人,媽媽說:「好孩子應該懂得分享。」

孩子沒有跟別人打招呼,家長就會會教他:「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這是基本的禮貌。」

這些「道理」對孩子而言真的是道理嗎?其實不是的,他們只能意識到是一種界限,但孩子並不知道那是道理。道理的教育化需要扮演角色去引導,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知,一切有益的道理都是孩子在最舒服和最快樂的情況下感知的。


愛的教育在孩子快樂的體驗中

那為什麼說給孩子只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呢?

只講道理,親子關係變得冷漠

之前轟動一時的新聞《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北大畢業生發萬字長文「痛訴」父母》中,主人公王猛就講到父母對他情感上的忽視。

王猛稱,上高中時,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收到的卻是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與父母一起旅行,導遊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了讓王猛很尷尬的話題。當王猛憤憤不平地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頓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

「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數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緒從未得到接納和支持,導致王猛成為「情感的孤兒」,與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情感的滿足

當孫儷曾談自己與孩子的情感時說:「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父母活得像孩子才更能教育孩子

只講道理,孩子接受度低

帶孩子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場景...

帶孩子去商城遊玩,就算天黑了,他也不願意回家。你說要回家了,他說再玩下,然後滿商城的瞎跑。你跟他說:已經六點半了,我們再不回家,天就要黑了!

甚至是大吼大叫,他依然很淡定地繼續玩耍,當你拉著孩子往回趕時,他還哇哇大哭,各種撒潑,讓你一點辦法也沒有。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

當孩子在某大型商城玩得很入迷,不願意回家。我們蹲下身子,對孩子說:「你可以繼續玩耍,但天黑了,我們回去就要很晚才能吃飯,可能會餓肚子,你同意嗎?」

孩子看都沒看一眼,就爽快的答應了,玩得更嗨了。最後回家時已經是七點半了,孩子說:「媽媽,我們回家做飯吃吧」。雖然孩子的肚子已經呱呱叫了,但也只能選擇妥協。

買完菜回到家差不多八點,等做好飯菜已經是八點半,就這樣,他會體會到:因貪玩而委屈自己的肚子,飽受飢餓的折磨。

從那以後,孩子每遇到這樣的情況,便不再胡攪蠻纏,更不會隨便鬧情緒。


玩是孩子的天性

法國哲學家盧梭所說: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講感動、講道理、發脾氣。


對於孩子來說,親身體驗的教育方式,比起講大道理,更能讓他們學會理解父母的良心用苦


對孩子而言,快樂的體驗勝過道理

只講道理,孩子無體驗、無感受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父母講道理,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給孩子強加道理。父母帶著孩子去看道理、體會道理,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進而形成他的世界觀。

之前刷遍網絡的泰國媽媽,也是通過一場撿垃圾掙錢的體驗,讓孩子懂得生活不易,應該珍惜上學機會的道理。

他們沿著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的時候這孩子還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媽媽仍然帶著他走了3.5公裡,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約合人民幣0.4元)。

媽媽: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的錢夠嗎?

媽媽:要買嗎?15泰銖。

男孩:媽媽,我錢不夠。好累,好熱,我要回家。

............

就是這個媽媽

這個媽媽沒有念叨100遍,沒有說到口乾舌燥,沒有上火發飆,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

其實,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他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比如孩子傷心哭鬧、耍脾氣、叛逆的時候,表達對他的傾聽和理解,多用「我知道」、「我理解」、「我懂得」、「我能感覺到」等詞,或是詢問原因、耐心傾聽,接納他的情緒,再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身教的引導讓孩子懂得道理

結語


簡單說,就是行動起來,別囉嗦,別念叨。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成長。很多時候,都比冷冰冰的大道理有效得多。

相關焦點

  • 父母越講理,孩子越「不聽話」?對孩子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做人要講道理,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做人原則之一,那些無理取鬧、不講道理的人,必然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在社會上自然也會受到更多的排斥。但是講道理也要分情況而定,特別對孩子更是如此,因為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越講道理,孩子越是不聽話。上小學的磊磊最近迷上了電子產品,之前父母為了讓他愛上學習,特地幫他買了一個平板。
  • 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只講道理,親子關係變得冷漠 親子溝通障礙,多數都是源於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數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緒從未得到接納和支持,導致王猛成為「情感的孤兒」,與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 在一個只講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講贏,孩子總是受挫的狀態,他學到的溝通模式就是忍受。
  • 孫儷育兒觀爆火:對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孩子進行「家暴」
    當孩子出現這些錯誤的時候很多父母的第一手段就是跟孩子講道理,總是覺得溫柔的講道理會讓孩子聽話,但往往這樣的做法並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改變。關於這件事情,孫儷是非常有發言權的。「娘娘」孫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實用的理論,在她的眼裡,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跟孩子講道理,跟「家暴」沒有任何區別。
  • 孫儷分享育兒經驗:盲目地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一種「家暴」
    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對孩子講大道理,不考慮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其實是在無形中「家暴」!孫儷分享育兒經驗:盲目地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一種「家暴」!杜江也說:「不太像父子,更像是朋友,我們之間的交流會是一種更加平等,更加自由自然的狀態。」明智的父母從不強迫孩子分享,也不會在孩子生氣的時候,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而選擇一味地講大道理。
  • 孫儷育兒法則:講道理無異於"家暴",你還在給他講道理嗎?
    也認為溫柔一些,對待孩子不會在他的心裡留下任何的陰影,但是父母也發現了,剛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只會把父母惹得越來越不開心。因為講道理,並沒有讓孩子做出任何的改變,相反,有一些會變得更加的嚴重,變本加厲的去做錯事。
  • 孫儷育兒觀曝光:不顧慮孩子的情緒,一味講道理也是種「家暴」
    有的父母會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操碎了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他們好。當然也有的父母對孩子完全沒有耐心,基本上直接暴力對待孩子,對孩子非打即罵。從表面上看,願意和孩子講道理的父母肯定會比對孩子打罵的父母更好,但有的時候偏偏未必如此。當孩子有不滿,憤怒甚至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
  • 盲目地給孩子「講道理」,或大聲的吼叫,其實是一種「家暴」
    父母在發現孩子調皮搗蛋時,一定要控制好情緒,有的父母就是因為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很生氣,所以才會對孩子發脾氣,但不知道你對孩子發脾氣,反而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有一天,李玫瑾在微博上寫道:當孩子有不滿、生氣、傷心的情緒出現時,他只需要一個擁抱,不需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等他們情緒好了,再講道理。
  • 孫儷育兒觀曝光:光講道理,不管孩子的情緒是種「家暴」
    孫儷認為,光講道理,不管孩子的情緒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家暴。因此父母應該顧及孩子的感受,並且與孩子之間應該要建立一種情感連接。因此父母應該要及時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連接,撫慰孩子的情緒並且對孩子進行引導,這樣孩子才能慢慢轉向接受父母的建議,父母也能比較好地與孩子相處。
  • 「新型家暴」正在蔓延,家長正在對孩子「施暴」,自己卻渾然不知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很多老一輩人信奉的一種教育方式,老人們都覺得,只有對孩子嚴厲管教,才能讓孩子有約束感,才能更有出息。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依舊是所有家長都最為關注的話題,但教育方式卻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是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總對孩子「發脾氣講道理」的家長,無奈又無能,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他們很可能會因為這些,對孩子大發雷霆,和孩子發脾氣講道理。而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可以感動。大部分家長的發脾氣講道理,其實是無奈和無能的一種體現。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改變教育方法。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喜歡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只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34;,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總對孩子「發脾氣講道理」的父母,無奈又無能,是時候學學高招了
    導讀: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所以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樣,一言不合就用「暴力」解決問題,我們希望對孩子循循善誘,講講道理,猶如春風化雨般撫養孩子長大成人。可現實情況是,孩子不是機器,無法按照預設的程序走,總有太多挑戰父母底線的時刻,在講道理無效後,絕望的家長忍不住衝孩子發出怒吼。
  • 李玫瑾:別再對孩子嘮叨講道理了,眼界高、見識廣的父母都這樣做
    而這些愛嘮叨、講道理的父母總會抱怨孩子不懂事,辜負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而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正在一點一點的毀掉孩子。愛嘮叨的父母很多時候都是習慣了對孩子嘮叨,或許不是孩子的問題呢?但是家長卻不會管那麼多,先自己把情緒發洩出來。
  • 「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做這三件事
    由於要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克制住自己不能用暴力對待孩子,要把心頭的火壓抑著跟小孩講道理,但是,孩子不在乎大人是否生氣。最終,孩子的問題沒有改變,父母們還是高興不起來。雖然當今社會高度重視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但事實上,無條件推崇講理其實是一種糟糕的教育方式
  • 聰明的父母,從不跟孩子「講道理」
    」有時候,父母說得越多,越講道理,越會適得其反;最好的溝通,往往不是講道理「上學時也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他大,這個道理還用爸爸媽媽說嗎?」首先你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認同,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緒。
  • 李玫瑾:給孩子講的"道理"都成了"垃圾",高層次的父母這樣講
    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我們坦白地講,逢年過節的,只要一出去應酬,哪個不提起自己的孩子。跟他們講道理,結果也沒見他們能聽進去,結果是離我們的正常軌道越來越遠。」才跟孩子講大道理李玫瑾認為喜歡和孩子講大道理愛嘮叨的父母多半是低層次的父母。
  • 「新型家暴」正在蔓延,很多家長在對孩子「施暴」,卻渾然不知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家長們心中的頭等大事,只有孩子長大之後有出息,父母才不枉此生,才能有更大的精神支柱,尤其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科學育兒」,正是很多家長們都推崇的一個教育方法,不像以前的「棍棒教育」,孩子犯錯就揍孩子,而是用各種道理來說服孩子,有很多家長都熱衷於說教
  • 孩子成長的「誤區」,教育≠講道理,父母應該警惕起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現實而且普遍的問題,父母關心自己的孩子,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有些父母在關心孩子的時候,卻沒有掌握好愛的界限,從而讓孩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說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很多父母都是埋怨第三方或者客觀原因,從來都不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問題。與其他孩子打架的時候,父母也是堅持認為是其他孩子有錯,拒絕承認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恰當的行為。
  • 低層次父母就知道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從不和這三種孩子講道理
    現代社會,提倡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於是很多父母推崇和孩子講道理。當然,道理是要講的,但是要注意適可而止,心態平和、簡單明了地把道理說明白,切忌喋喋不休、居高臨下、訓斥和責備有些低層次的父母,就知道不停地和孩子講道理,不注意場合和方式,效果往往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