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去追求和探索的事情,應該根據每個人的性情加以引導;引導是一個情感和思維的培養過程,隨著事情的變化要有所警惕和調整。
愛的教育在引導,而非講道理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喜歡給孩子講道理:
男孩哭了,爸爸告訴他:「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
孩子不願意把玩具送給別人,媽媽說:「好孩子應該懂得分享。」
孩子沒有跟別人打招呼,家長就會會教他:「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這是基本的禮貌。」
這些「道理」對孩子而言真的是道理嗎?其實不是的,他們只能意識到是一種界限,但孩子並不知道那是道理。道理的教育化需要扮演角色去引導,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知,一切有益的道理都是孩子在最舒服和最快樂的情況下感知的。
愛的教育在孩子快樂的體驗中
那為什麼說給孩子只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呢?
之前轟動一時的新聞《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北大畢業生發萬字長文「痛訴」父母》中,主人公王猛就講到父母對他情感上的忽視。
王猛稱,上高中時,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收到的卻是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與父母一起旅行,導遊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了讓王猛很尷尬的話題。當王猛憤憤不平地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頓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
「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數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緒從未得到接納和支持,導致王猛成為「情感的孤兒」,與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情感的滿足
當孫儷曾談自己與孩子的情感時說:「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父母活得像孩子才更能教育孩子
帶孩子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場景...
帶孩子去商城遊玩,就算天黑了,他也不願意回家。你說要回家了,他說再玩下,然後滿商城的瞎跑。你跟他說:已經六點半了,我們再不回家,天就要黑了!
甚至是大吼大叫,他依然很淡定地繼續玩耍,當你拉著孩子往回趕時,他還哇哇大哭,各種撒潑,讓你一點辦法也沒有。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
當孩子在某大型商城玩得很入迷,不願意回家。我們蹲下身子,對孩子說:「你可以繼續玩耍,但天黑了,我們回去就要很晚才能吃飯,可能會餓肚子,你同意嗎?」
孩子看都沒看一眼,就爽快的答應了,玩得更嗨了。最後回家時已經是七點半了,孩子說:「媽媽,我們回家做飯吃吧」。雖然孩子的肚子已經呱呱叫了,但也只能選擇妥協。
買完菜回到家差不多八點,等做好飯菜已經是八點半,就這樣,他會體會到:因貪玩而委屈自己的肚子,飽受飢餓的折磨。
從那以後,孩子每遇到這樣的情況,便不再胡攪蠻纏,更不會隨便鬧情緒。
玩是孩子的天性
法國哲學家盧梭所說: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講感動、講道理、發脾氣。
對於孩子來說,親身體驗的教育方式,比起講大道理,更能讓他們學會理解父母的良心用苦
對孩子而言,快樂的體驗勝過道理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父母講道理,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給孩子強加道理。父母帶著孩子去看道理、體會道理,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進而形成他的世界觀。
之前刷遍網絡的泰國媽媽,也是通過一場撿垃圾掙錢的體驗,讓孩子懂得生活不易,應該珍惜上學機會的道理。
他們沿著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的時候這孩子還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媽媽仍然帶著他走了3.5公裡,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約合人民幣0.4元)。
媽媽: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的錢夠嗎?
媽媽:要買嗎?15泰銖。
男孩:媽媽,我錢不夠。好累,好熱,我要回家。
............
就是這個媽媽
這個媽媽沒有念叨100遍,沒有說到口乾舌燥,沒有上火發飆,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
其實,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他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比如孩子傷心哭鬧、耍脾氣、叛逆的時候,表達對他的傾聽和理解,多用「我知道」、「我理解」、「我懂得」、「我能感覺到」等詞,或是詢問原因、耐心傾聽,接納他的情緒,再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身教的引導讓孩子懂得道理
簡單說,就是行動起來,別囉嗦,別念叨。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成長。很多時候,都比冷冰冰的大道理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