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父母都很焦慮,從孩子出生起,就計劃著如何去培養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從孩子半歲其就開始早教。之前也聽說一個家長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看書,孩子就趴在床上看,但孩子連支撐起頭部都比較費力。
我們希望孩子強,希望孩子有能力,可是強大的表現是什麼?是懂得很多知識麼?還是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並且有能力去處理遇到的挫折?
前兩天聽了一個講座,講家庭教育。想起人們經常說起的一句話「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在孩子出生的頭一兩年,我並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只是不理解,他在1歲認識藍色紅色跟3歲認識藍色紅色究竟有什麼區別?而且知識內容,學校都會去教,在孩子小的時候,早一年知道,跟晚一年知道又有什麼區別?
看到別人的孩子5歲可以識得6000字,3歲可以完全英文溝通,好焦慮,有沒有?
我們只看到了別人的結果,卻把別人的結果當成的目標。認為我的孩子3歲也要識字上千,要如何如何。
可是別人的孩子可以坐下來安安靜靜的看書1-2個小時,而且不需要家長的督促,你的孩子可以嗎?在這些優秀的孩子身上,他們早已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自律的品質。這才家庭教育的核心。
這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是需要花費更長時間才能培養起來的。另外,他面對挫折與打擊時的態度,也決定了他是否可以走的更遠。難道這些,不應該才是他最應該擁有的嗎?
給孩子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質和習慣的培養。這是學校裡老師教不了的,也是最難學習的。我們都知道,短期內能學會的價值往往比長期養成的品質的價值低的多。
要知道,他總會長大,如果他沒有這樣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即便你勉強灌輸給他一堆知識,等到他長大有能力反抗了,就一定會反抗。我們看到的這樣的例子還少麼?
所以,不必太過執著於知識教育,放下焦慮,放下攀比心理,用耐心把孩子養成一個自信自律、獨立勇敢的人吧!這樣,即便你不在他身邊了,他依然可以自信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