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該教孩子什麼,才能幫他走出未來生命的迷宮?

2020-10-12 中教投研

文章來源:博雅人文、白丁智庫

2050年的教育,將會有哪些不同?

今天出生的嬰兒,到2050年剛30出頭。如果一切順利,這個嬰兒可能到2100年還活著,甚至到22世紀還是個積極公民。

我們到底該教這個嬰兒什麼,才能幫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紀的世界裡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圍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宮?


結合點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目前有太多學校的教學重點仍然在於灌輸信息。這在過去說得通,因為過去信息量本來就不大。

比如,如果你住在1800 年墨西哥的某個偏僻小鎮,就很難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畢竟,那時既沒有收音機、電視機,也沒有報紙或公共圖書館。就算你識字,也能進入某家私人圖書館,書架上多半也只有小說和傳道小冊子,因為西班牙帝國嚴格審查當地印刷的所有文本,而且也只允許極少數通過審查的出版作品由外界輸入。

如果你當時住在俄國、印度、土耳其的偏僻小鎮,情況大致也是如此。現代學校出現,所有孩子都能學到讀寫技能,了解地理、歷史和生物的基本事實,這其實是個極大的進步。

但是,在21世紀,我們被大量的信息淹沒,而審查機構甚至都沒有去阻擋信息的打算,反而忙於散布錯誤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如果你現在住在墨西哥的一個偏僻小鎮,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光是看維基百科、TED演講、免費在線課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時間。一方面,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它們不喜歡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導、無關緊要的話題來影響大眾,完全是輕而易舉。

比如,全球民眾現在如果想知道南極冰蓋融化的最新情形,只要上網點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網絡上眾說紛紜,實在難以判斷哪些內容可信。正是因為只要點一下就能得到無數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難以專注。

如果政治或科學看起來太複雜,我們很容易就會想轉去看些可愛的貓貓狗狗、名人八卦。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


除了太強調提供信息,大多數學校也過於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積分方程式、用C++ 語言寫電腦程式、識別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著講中文。然而,我們並不知道2050 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們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 語言編程、學說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 年,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會寫程序,谷歌翻譯應用也能讓只會說「你好」的外國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話、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那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

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2050 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隨著改變的步伐加速,除了經濟會改變,就連「作為一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

1848 年,幾百萬人失去了鄉間農場的工作,遷移到大城市去工廠裡上班。但他們到了大城市之後,性別並不會改變,也不會忽然多個第六感。而且只要在某間紡織廠找到了工作,就能在這個行業待上一輩子。

但到2048 年,人類可能要面臨的就是遷移到網絡空間、流動的性別認同,以及計算機植入裝置所帶來的新感官體驗。就算他們找到了一份有意義的新工作,如為3D 虛擬實境遊戲設計最新的流行趨勢,但可能短短10 年內,不僅是這個職業,甚至是所有需要類似藝術創意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所以,你在25 歲的時候,交友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可能是「25 歲的異性戀女生,住在倫敦,從事時尚業的工作」。但到了35 歲,就變成「年齡調整中,非特定性別,新大腦皮層活動主要發生在『新宇宙』虛擬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時尚設計師未曾踏足的領域」。

到了45 歲,就連「約會」和「自我定義」都成了過時的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幫你找到(或創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還想要從時尚設計中找到人生意義嗎?

現在算法的作品已經比你的作品強太多了,如果再去回顧你在10 年前最滿意的作品,只會讓你無地自容,再也沒有半點自豪的感受。而且,你也才45 歲,後面還有好幾個10 年,等著你發生巨變。

上面這個例子當然只是個假設。沒有人真正知道未來將如何變化,而且任何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

「不連續性」時代,

「我是誰」會成一個更緊迫也更複雜的問題。


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21 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小說,那麼他很可能是錯的。但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21 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一點兒都沒有科幻小說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錯的。雖然我們無法確定細節,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

你先在第一階段累積各種信息,發展各種技能,建構起自己世界觀的同時,也建立起穩定的身份認同。就算在15 歲的時候沒去上學,而是在自家田地裡工作,你仍然是在「學習」:學習怎樣讓水稻長得更好,怎麼和大城市貪婪的米商談判,以及怎樣解決和其他稻農之間搶水搶地的問題。

在人生的第二階段,你依靠累積下來的技能闖蕩世界、謀取生計,貢獻社會。當然,就算到了50 歲,你還是會在種稻、談判、處理衝突這些事情上學到新知,但都只是對已然千錘百鍊的能力做點微調而已。

但到21 世紀中葉,由於改變的速度加快、人的壽命延長,這種傳統模式將無以為繼。人一生之中的各個接縫處可能出現裂痕,不同時期的人生也不再緊緊相連。「我是誰」會變成一個比以往更加緊迫也更加複雜的問題。

這很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因為改變總是會造成壓力,所以在一定年齡過後,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15 歲的時候,人生充滿變化,你的身體在成長,心智在發展,關係也在深化。

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如此新奇。你忙著自我重塑。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這有點兒嚇人,但也令人興奮。新的願景在你面前展開,整個世界等著你去徵服。

但到了50 歲的時候,你不想改變了,大多數人也都放棄了徵服世界的夢想。這輩子能看的、能做的、能買的,好像也就那樣。這時的你更喜歡穩定。

為了手上的這些技能、職業生涯、身份和世界觀,你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並不想重新來過。為某件事費的心力越多,放下它、為新的事物挪出空間也就越困難。

你雖然還是可能喜歡有些新的體驗、做些小的調整,但對大多數50 多歲的人而言,並沒有準備好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及性格的深層架構。

這件事可以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雖然成年人的大腦並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腦相比,可塑性還是差了一截兒。要讓神經元重新連接、突觸重新排列,實在是難如登天。

然而在21 世紀,「穩定」會是個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觀,世界只會從你身邊嗖的一聲飛過,把你遠遠拋在後面。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應該會更長,有可能你有幾十年的時間,只能活得像一個無知的化石。

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點兒用(不只是在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且到時候,50 歲可能還算年輕。

等到改變成為新常態,個體或人類整體過去經歷的參考標準都只會慢慢降低。無論是作為個體或整體,人類都將越來越多地面對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控自己情緒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襲來的人工氣候災難,以及每10 年就得換個職業的需求。

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確?現在被大量信息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該如何應對?如果「不確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又要怎麼過下去?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並要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但麻煩的是,教孩子擁抱未知、保持心態平衡,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要困難許多。

人的韌性光靠讀書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系統下的產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不夠靈活。

工業革命讓我們對教育的想法就像一條生產線。城鎮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裡面分成許多大小相同的房間,每個房間都配有幾排桌椅。鈴聲響起,你就和另外30 個一般大的孩子一起走進某個房間。

每個小時都會有一個大人走進來說話,有一個人會告訴你地球是什麼形狀,另一個人告訴你人類的過去如何,還有一個人告訴你人體是什麼樣的。我們很容易對這種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就算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取得了一些成就,現在也已經破產。

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至少,這種替代方案不能只適用於加州市郊富人區,而是要能夠擴大規模,即使在墨西哥鄉村也可以施行。

認識你自己:不要讓被算法操控

如果有個15 歲的孩子被困在墨西哥、印度或阿拉巴馬州某所觀念過時的學校,我能給他的最好建議就是:不要太依賴大人。多數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不太懂現在這個世界。


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個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並不快。但21 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所以,到底你可以依賴什麼呢?也許是技術?這個選項更冒險。技術可以帶來許多幫助,但如果技術在你的生活裡掌握太多權力,它就可能把你當作人質,走向它想達到的目標。

幾千年前,人類發明了農業技術,但這隻讓一小群精英富了起來,大多數人反而淪為奴隸。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得頂著炎炎烈日拔草、澆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也可能是你的命運。

技術本身並不壞。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技術能幫助你達成目標。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它就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你的生活。

特別是隨著技術越來越了解人類,你可能會發現,好像是自己在為技術服務,而不是技術在服務你。有沒有看過街上的行人像殭屍一樣在遊蕩,臉幾乎貼在手機屏幕上?你覺得是他們控制了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了他們呢?

那麼,你該依賴自己嗎?在《芝麻街》或是迪士尼以前的電影裡,這聽起來可能是個好主意,但這個選擇在現實生活中的成效並不大。就連迪士尼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大多數人就像《頭腦特工隊》裡的萊莉,其實並不了解自己,打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很容易遭到外部的操控。

隨著生物技術和機器學習不斷進步,要操控人類最深層的情緒和欲望只會變得更簡單,於是「跟著感覺走」就會越來越危險。等到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或政府知道怎樣觸動你的心弦,按下你大腦的開關,營銷專家和你內心之間的區別是否還那麼容易看清?

面對這項令人生畏的任務,你必須下定決心,了解自己這套作業系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希望在人生中達到什麼目標。本書中所提出的諸多建議裡,這絕對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認識你自己。

幾千年來,先知和哲人言者諄諄,要人們認識自己。而到了21 世紀,這個建議的迫切性更是前所未見,因為現在已經不是老子或蘇格拉底的時代,人類已經有了強大的競爭對手。

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和政府爭先恐後,都想非法侵入你。不是侵入你的手機、你的計算機,也不是侵入你的銀行帳戶,它們想黑進的就是「你」,以及你的生物作業系統。你可能聽過,有人說這是個非法攻擊計算機的時代,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現在已經是非法攻擊人類的時代。

算法現在正看著你,看著你去了哪裡、買了什麼、遇見了誰。再過不久,算法就會監視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憑藉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對你的了解只會越來越深。而等到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縱你,而且你無力抵抗。你會住在母體裡,或是活在楚門的世界裡。到頭來,這就是個簡單的經驗問題:如果算法確實比你更了解你身體內部發生的一切,決定權就會轉到它們手上。

當然,也有可能你很高興能把所有決定權都交給算法,相信它們會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真是這樣,你只要輕輕鬆鬆享受安排好的旅程,什麼事都不用做,交給算法就好。

但是,如果你還想為自己的存在、為人生的未來保留一點兒控制權,就得跑得比算法、亞馬遜和政府快,在它們之前就認識你自己。如果要跑得更快,就要輕裝上陣,把過去的所有幻想都放下吧,它們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意猶未盡?想閱讀更多教育好文,加入「教育名人談」,您將獲取更多名家關於教育的獨特看法,以及最新的教育熱點行業研究報告,提升自己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我們到底該教孩子什麼,才能幫他在22世紀走出生命的迷宮?
    我們到底該教這個嬰兒什麼,才能幫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紀的世界裡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圍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宮?然而,我們並不知道2050 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我們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 語言編程、學說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 年,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會寫程序,谷歌翻譯應用也能讓只會說「你好」的外國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話、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那我們該教什麼呢?
  • 我們到底該教孩子什麼,才能幫他在22世紀突圍?
    如果你住在1800 年墨西哥的某個偏僻小鎮,就很難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畢竟,那時既沒有收音機、電視機,也沒有報紙或公共圖書館。就算你識字,也能進入某家私人圖書館,書架上多半也只有經過西班牙帝國嚴格審查的書籍,而且當時也只允許極少數通過審查的出版作品由外界輸入。
  • 到底教給孩子什麼 才能讓他一生受用?
    裡面有幾句說:東邊有孩子生病/就去看護照顧/西邊有母親勞累/就去幫她找起稻束/南邊有人垂危/就去告訴他莫要怕哥白尼於是去看望浦川,到了他家後,發現他並沒有生病,而是在家幫助媽媽炸土豆片。因為家裡有事需用錢,爸爸去鄉下老家借錢,家裡小店的夥計生病不能上班,只得讓浦川頂上這兩個人的工作。雖然他只有十來歲,但和大人一樣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起床勞動,一刻也不偷懶。在浦川家,哥白尼看到他們一家人生活的十分辛苦,窄小的房子、破舊的家當……在得天浦川可能一周都無法去上學後,主動提出幫他補習功課。
  • 放假在家孩子懶出天際,教他管理時間,才能讓未來有序、便利化
    收到後我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敲下這些字——「如何真正地有效學習」、「注意力集中」、「合理安排時間」。這些字彙詞框太多了,不說「販賣焦慮」的話,我們和孩子的真實生活狀態,的確需要改變了。唯有教他管理時間,才能讓未來有序、便利化,而不是在拖延與混沌中老去。
  • 不需要電腦,IT工程師媽媽用迷宮讓孩子Get編程思維!
    這個指令是要教小人「思考」問題了。需要將樂高小人在任意位置可能遇到的情況都考慮在內,決策出最佳通用動作指令。孩子們可以挑戰自我,寫一個儘量簡短的程序解決迷宮難題。例如,左邊有路可走小人兒該怎麼辦,要是碰到死胡同了有該怎麼辦?
  • 就事論事,讓你順利走出情緒迷宮!
    這個過程中,「我想」「我不想」這兩個詞總想誘惑你進入情緒迷宮,而「就事論事」則是引導你走出情緒迷宮的明燈。二、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是指在交流爭論中,曲解對方的意思,從而達到攻擊對方的目的。這樣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情。因為,生活中我們的 稻草人謬誤比比皆是。情人節老公忘了買禮物,就得出結論他不愛你。孩子稍微磨蹭一下,我們就腦補出他以後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稻草人謬誤具體分以下幾種:1.
  • 宇宙到底有多大?就連光速也無法走出,我們人類多久才能到達?
    宇宙到底有多大?就連光速也無法走出,我們人類多久才能到達?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形容,以我們人類的想像力來說,我們很難理解宇宙的邊界在哪裡。就像沒有親眼見過大海,你永遠也不知道大海有多麼的廣闊,何況在那宇宙面前,我們人類就像是渺小的一粒塵埃。我們在感慨自身的渺小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宇宙到底有多浩瀚。光速與地球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我們就以光為參照,看看宇宙到底有多麼遼闊。
  • 讓孩子活出自我,他才會有未來
    7、父母若爭鬥,孩子必自棄父母雙方的爭鬥不休,孩子一方面會很恐懼和害怕,一方面也很困惑——他不知道到底該幫誰?到底幫哪一方才是對的?類似問題會不斷糾纏折磨這個孩子。這樣的現象一旦不可調和,孩子就很可能以生病、自殘、墮落甚至死亡的方式,來試圖喚回父母雙方的和解。
  • 我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
    幾乎每個父母都很焦慮,從孩子出生起,就計劃著如何去培養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從孩子半歲其就開始早教。之前也聽說一個家長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看書,孩子就趴在床上看,但孩子連支撐起頭部都比較費力。我們希望孩子強,希望孩子有能力,可是強大的表現是什麼?是懂得很多知識麼?還是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並且有能力去處理遇到的挫折?
  • 幼兒園沒有迷宮場地?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制簡易迷宮!
    孩子們比較喜歡走迷宮的遊戲,課程中也有設置通過孩子們最喜歡的走迷宮遊戲,培養、提高孩子運筆、觀察、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以及集中注意能力。在愉快的遊戲過程中,孩子的智力將得到快速提升。 1、走迷宮有助於培養運筆、觀察、思考能力以及集中注意能力。
  • 畫中的「迷宮、井」——疫情之下,如何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Miller在課堂上並不是一個很愛講話的孩子,但是他一直是一個專注而且有很強理解力的孩子。我們的課程都是鼓勵孩子創作的,所以,我很尊重Miller的想法。於是沒有再說什麼。我在課後委託他的媽媽,麻煩詳細問一下Miller的創作想法。結果讓我很意外。那個深深的井,並不是繪畫的一次事故。Miller說在玫瑰花窗裡,那是個迷宮。
  • 我們教給孩子的,到底是「仗勢」,還是「勇敢」?
    四、自信有主見,就是勇敢媽媽問孩子,剛剛那個小哥哥把你的滑板車搶走了,要不要媽媽幫你要回來?孩子說:我自己去拿,我要告訴他,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隨便拿人東西,是不對的!二、讓孩子自己選擇,而不是替他們做決定每一個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意志,這個是屬於生命個體的獨立意識。孩子也是一樣的。在正確的環境下,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並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如果你想孩子未來痛苦,就不要嚴格要求他 |生命的靈變(19)
    我們很多孩子就是在生命當中,生活當中,還不知道這些要求。他能做到的就讓他做,他必須要學會這個。也許有朋友會說,那小孩子燙傷了怎麼辦?燙傷了是他的緣分,只有他受到了傷,他才能學會,有些人不受傷是學不會的。
  • 廢紙板迷宮電影——《戴夫造了個迷宮》
    真正驚喜的是戴夫做了個迷宮,全紙箱打造多層複式,結構豪華程度簡直不亞於一個狗窩,妻子聽戴夫說他整整做了三天,也在裡邊呆了三天,有點擔心他的吃喝問題,妻子一聽老戴這傢伙怕不是瘋了吧,狗窩大小的迷宮能進去幾個人,他還在裡邊迷路,一個朋友知道這個消息後,很快就來了一幫閒的無聊的圍觀群眾,其中居然有個小導演,要把戴夫在狗窩裡迷路的趣聞拍成紀錄片。
  • 《工匠物語2》蘑菇森林攻略 如何走出迷宮
    導 讀     在工匠物語2遊戲中,蘑菇森林這個地圖就想迷宮一樣,很多玩家在這個地圖中都迷路了,不知道該如何走出這個迷宮
  • 我們生兒育女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生命的延續、後代的繁衍;是為了體現生命的責任,為了享受天倫之樂;是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養兒防老;有的人說我愛我的另一半,我們創造愛的結晶,給予ta愛;還有的人說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有的人歷盡千辛萬苦,懷孕經歷一波三折,到處求醫問藥,促排卵、做手術、做試管……為的是有個自己的孩子;似乎有了孩子人生才算完美,有兒有女才是美滿。
  • 我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灌輸「吃虧是福」的思想,讓孩子寬容大度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吃虧是福」的思想,希望能培養孩子寬容、大度的品德。但孩子年紀尚幼,心智還未成熟,一味地教其忍讓,只會養成孩子懦弱的性格,過度強調與人為善,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原則和底線。很多孩子,因此變得軟弱可欺,不擅表達內心的想法。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比教孩子學會寬容更重要的,是讓他能夠明辨是非,分清事理,對於正確的要勇於爭取,錯誤的要敢於承認。
  • 孩子書包太重,到底該不該給他背?
    我們在街上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學生的書包,往往是大人在背著,尤其是那些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孩子在前面歡快的跑,家長在後面背著書包提著一些零食玩具,不停的在叫孩子,慢一點慢一點,而且往往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個例,那麼究竟孩子的書包該不該家長給他背?
  • 焦慮症真的好累,我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我這麼 討厭自己了。自從上個月9月9號發生的驚恐焦慮症開始。 已經休息了50天了。天天都不知道怎麼過去的,我該怎麼辦?白天太難受了,晚上會好一點,到底怎麼回事?美國這邊醫生也看了。焦慮症,抑鬱症什麼都來了。家裡還有兩個小孩呀,我該怎麼辦吶,美國已經一年半了。
  • 我們活在當下,孩子活在未來
    那他就是在我們死了以後,他還會在我們死後的未來世界,還要再多活30年的人!如果我們開始這樣看問題了,那我們就會知道,寶貝要接觸到的世界比我們新多了。於是,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得去看看最新的研究是什麼?因為舊有的研究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淘汰了。只有當下最新的研究才離未來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