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我們教了孩子什麼》連載一

2021-02-11 山東廣聞書院

當您願意翻閱這一本書時,可能有兩個動機:一是為人父母的用心,一是關注教育的問題。這正是我寫作的初衷,希望每一位閱讀者,都能從文字中獲得一些啟發,進而帶領孩子在生活中具體實踐,讓優質的性情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茁壯。那麼得利的不僅僅是孩子的一生,整個家庭、社會、國家都將更幸福、更和樂、更進步,這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

我們都曾滿懷期待每一個新生命的降臨,甚至在心中編織過孩子美麗的未來,愛孩子的心不容置疑,但,如何扮演好這一個最難的角色,卻需要不斷的學習。在大量的信息中,我們只看到智能與才藝的訓練,集體迷失在分數與外顯的光環裡,卻忽略了身為人的一個特質。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獨特,如果為人父母都能珍惜孩子的存在,視之為美玉瑰寶,用智慧去愛護他、琢磨他,則所有的孩子必定都能展現出最美好的一面,擁有最自在的生活。雖然完成這樣的目標是一條不輕鬆的漫漫長路,但我們都不容遲疑,Just do it。

冷漠與寵溺是現代父母最易身陷的危機,過與不及都是教養孩子的殺手之一。如何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最正確的教育,實在非常重要,錯過了時機,恐得花費更多的心力挽救,甚至徒勞無功,真的很可惜。希望書中所描述孩子的問題,能讓每一位父母在教養的路上有所警惕,避開這樣的成因,不會再重蹈覆轍。

如果我們對時下的草莓族、啃老族……等年輕族群懷有深度的不安時,更應該共同思考如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未來的世界由他們掌舵,只有責備是無法改變事實的。相信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讓自己成為那樣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他們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一些重要的元素而已。那是整個社會的責任,與其慨嘆他們的不成熟,不如重新思考我們該教給孩子什麼,讓他能有厚實的肩膀承擔重責大任,有無畏的心胸面對風雨飄搖,那麼我們這條船才有停靠幸福彼岸的一天。

讓我們學習古德的慈悲與智慧,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當每一個家庭都能培育出好子弟,這就是一個最富足的社會。每一個人都不容許在這堂課中缺席,盼望因為這本書,讓眾多的善念凝聚,發揮更深遠的影響,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啊!

 

一個深愛孩子的父親與鍾愛教育工作者——

陳文卿謹識

己丑年十月三十日

有一天午後,天氣實在很熱,每個人都想趕快躲進冷氣房裡。我開著車載孩子行經一處偏僻的鄉間道路,剛好遇到紅燈,我很自然的停了下來,趁著等待的空檔欣賞一下窗外的景致。忽然從背後冒出一句:「我就知道爸爸遇到紅燈一定會停,不管這時候有沒有人看到。」當時聽了不以為意,回到家後再三思索,嚇得一身冷汗,心想:孩子得累積多少經驗,才得到這樣的「結論」呀!

從母親懷胎開始,親子間就分享著彼此的意念與心情:出生後更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孩子的眼睛就像V8攝影機,眼睛一張開便啟動錄像的功能,巨細靡遺的錄下眼前的一切畫面,然後分類存檔;孩子的耳朵更是二十四小時永不打烊的超級錄音筆——凡聽過的,必留下痕跡。大人的一舉一動都是他模仿的對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最佳的活教材,我們不用特別教什麼,孩子就已經自動在學習。

試問:我們在孩子開口以前給了孩子什麼示範?在他的記憶庫裡又存取了哪些檔案呢?如果真的「三歲看大」,那麼教養的成功與否在人生的前三年早已經決定了大半了。如果我們本身溫文儒雅、待人和氣,孩子就會懂得與人相處的基本禮儀;如果家庭能散發書香的氣息,一書在手其樂無比,「悅讀」成了幸福的定義,那麼孩子的一生也就遠景可期,說穿了,「以身作則」就是教給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規矩。

「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教孩子的秘訣似乎也適用這句名言,想要教養出什麼樣的下一代,就儘量做給他們看,而且始終如一,因為是發自內心的信念,所以造不得假,這樣建立的認知既深且遠,足以影響他的一生。我們閱讀過許多名人傳記,從他們回憶的字裡行間,都能看到父母、家人細微的舉動帶給他生命的撼動,或許當時的親人並沒有料到這一點!好的典範如此,錯誤的摧殘亦然,不可不慎啊!

小柯從小就是由父親一手帶大的孩子,父兼母職的辛勞總算把小柯養育成人,後來小柯結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寶貝孩子,但他的父親卻一直未曾享過清福,都快七十歲了,還得靠自己養活自己,洗衣、煮飯樣樣都得自己來。有一天,小柯的父親病了,看樣子還病得不輕,鄰居們都說該送去給醫生瞧瞧,小柯夫婦卻怎麼都不願意,說什麼老人病白花錢,能省就省著吧,結果老父親過不了多久就與世長辭了。

沒幾年,小柯的兒子也長大了,可是他自小就不學好,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樣樣在行,最後染上毒癮,只好偷拿家裡的房屋地契去抵押變賣,小柯發現後狠狠的罵了兒子一頓,誰知兒子竟然用難聽的髒話頂他,氣得他哇哇大叫:「你這個敗家子、不孝子!」他兒子也老實不客氣的回他一句:「對!對!對!我是不孝子,那你孝順爺爺了嗎?」這樣的人倫大悲劇,看了實在令人膽戰心驚、悲嘆不已呀!

做大人的總是會不經意的流露出一些習慣,卻又認為「它」沒什麼了不起,等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時候,才大驚失色、痛苦懊悔,已經太遲了!謹慎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僅修身勵德,更是奠定優良的家風,實在是一舉數得,有智慧的父母千萬不可大意。

還記得有一次騎車等候一個紅燈,旁邊剛好停著一輛載滿全家快樂出遊的房車,飄散的歡樂氣氛high到最高點,連我也分享了他們的喜悅,待綠燈一亮,尾隨他們不到幾公尺,卻發現車窗裡拋出了一口口的甘蔗渣,而且一路持續地丟棄,讓我剛剛美好的心情也一路下滑到了谷底。我想這一家丟棄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孩子心中那份無可取代的善意啊!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說得真是有道理。

 

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

話休不思就說,事休不算就做。

(宋代 呂新吾)

相關焦點

  • 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則,才能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爭吵。更不在孩子面前過分親熱和情意綿綿。不要以冷淡的態度待人接物。要熱情歡迎兒女的同學來家作客。不要開口罵人,動手打人的習慣。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溫暖。不要說謊話,說大話。不哄騙孩子,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生活上鋪張浪費。不追求過分享受,以引導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有什麼好的都給孩子吃。
  • 教孩子力行孝道的方法「家庭教育連載」10
    教孝,要以身作則孝要怎麼教?最省力的一個做法就是身教,以身作則。有一位老師學習《弟子規》,深刻體會到學了就要做到。她學了「入則孝」之後,覺得自己與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就勉勵自己要行動起來。恰逢五一長假,這位老師回家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於是到家後,她就搬了三張椅子,請外婆、爸爸、媽媽坐。
  • 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是以身作則
    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身體力行,更好的教育了。3前段時間有一個很火新聞,一位母親為了給孩子做榜樣,重拾課業,考取北大研究生。而她的兒子,把媽媽的這一經歷繪入了《重拾·墜落的星》這本畫冊中。正所謂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母親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也迎來了兒子的尊重和認可。英國作家羅·阿謝姆曾說過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
  • 濟寧一父親為孩子偷車表達「父愛」,家長如何「以身作則」?
    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種種行為,以及與父母平日裡的接觸,會形成自我認知,進而模仿,從而影響孩子自身的性別認知、智力培養和性格完善等。一位合格的家長,不需要多麼有錢、有本事,而是讓自己的事業和孩子一起成長,當自己成為了孩子眼裡憧憬的榜樣,又何愁他會不顧一切踏上人生彎路。有父母以身作則帶頭領路,孩子的未來才有正確的方向。
  • 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文/張婷家,是寒冷冬日溫暖的陽,家,是航行萬裡避風的港灣。家給人以溫暖、給人以依靠。一個好的家庭是不能沒有規則的。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和包庇,那會教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初的言行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家長良好的修養、行為規範能影響孩子。因此,一個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風、家教。「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各不相同。
  •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以身作則,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
    我們耳邊,時常會聽到父母們說,孩子還小,啥都不懂,沒啥壞心思。但有些熊孩子的「壞」,往往就是建立在「沒啥壞心思」的「藉口」之上。作家鄭執說過一句話:「孩子的惡,才是純粹的惡。」那些被寵過頭了的孩子,熊起來,真的能要命!那些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以身作則,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
  • 無法以身作則的家長,註定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家長都要懂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家庭教育是孩子從小到大受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在家庭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是家長的自我修養,如果家長無法以身作則,管住自己,那麼孩子也無法教養好。以身作則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如果家長無法以身作則,那麼家長要求孩子的行為,在孩子面前將會大打折扣。
  • 「父親赤腳在水池撿玻璃碴」,為孩子以身作則。網友:榜樣父親
    古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說,生養孩子卻不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就好比說,自己的孩子沒有禮貌,在別人心裡就會認為是「缺少家教」。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現代家長其實是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的。但是很多東西是家長無法通過說教傳達給孩子的,這個時候「身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 以身作則 陪孩子走出網絡沉迷
    □師說者:傅秋娥(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教師、泉州市骨幹教師)科技時代,想要孩子完全跟電子產品隔絕既不科學,也不現實。電子設備在帶來新鮮好玩的體驗的同時,也無孔不入地誘惑著孩子們尚不成熟的心智,使他們一不小心就迷失其中。作為家長該怎麼辦?我們需要分析原因,找到應對方法。原因一:父母在家頻繁使用手機,孩子從小耳濡目染。
  •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有樣學樣
    年輕的父母們,從上面的例子中學到了什麼了嗎?如果是就應該與孩子一起進行改正,如果不是,那麼應該以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進行改正。從與孩子接觸最早、最多、時間最長這些方面來說,父母也是孩子學習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在孩子面前,父母做的任何事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首先父母就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父母要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杜絕孩子不聽話行為的產生。
  • 孩子太自私怎麼辦?未察覺的被引導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以身作則
    ,讓他們一出場就有著與生俱來的修養派,但是修養派的養成並非只是成績優異或穿金戴銀,而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愛,但是這種孩子還不是臨時抱佛腳練出來的,而是長期薰陶下的素養沉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總是說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不管怎麼教都教不好,孩子不聽、也不願意去聽,實際上有的時候你的說教屢次無用,並不是自己不行,而是我們觸犯到了孩子不喜歡被引導的邊界,讓孩子有種被操控的掙扎感,所以他們才會事事和父母反著來、對著幹。
  • 教育孩子其實沒那麼難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其實沒那麼難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我們許多家庭現在通過經驗教育他們的孩子。在過去,我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我們的?現在我們照著這個教我們的孩子。至於經驗,我們應該一分為二。我們要有選擇地吸收和運用過去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把好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發揚光大。家庭教育應從體驗型向科學教育型轉變。
  • 父母親帶動孩子,以身作則的效果才最好
    朋友小袁,現在已經是一個特別以身作則的好爸爸了。以前因為他家孩子從小體質就偏差,時不時就要生病,家裡大人是又心疼,又勞累。醫生建議適當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鍛鍊,不要老宅在家裡。可是小孩奶奶一定年紀了,天天帶孩子運動的話,太吃力。小孩的媽媽,一下班就得幫忙做家務。
  • 我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
    幾乎每個父母都很焦慮,從孩子出生起,就計劃著如何去培養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從孩子半歲其就開始早教。之前也聽說一個家長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看書,孩子就趴在床上看,但孩子連支撐起頭部都比較費力。我們希望孩子強,希望孩子有能力,可是強大的表現是什麼?是懂得很多知識麼?還是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並且有能力去處理遇到的挫折?
  • 以身作則不是約束家長,而是同孩子一起成長
    ·在我們家裡,除了我和老公專心陪孩子玩或做功課的時候,電視幾乎都是開著的,並沒有特意為孩子而關掉,當然,我們也是有所限制的,像是吃水果時,或者是有什麼好節目的時候,可以讓他選擇頻道來看電視,一直是如此,也並沒有覺得要改變。
  • 給每個孩子創作詩詞,以身作則來教育,這樣的班主任你想要嗎?
    【班主任為每一名孩子創作詩詞,以身作則,這不就是每個家長都想要的老師嗎?】你希望孩子的班主任是什麼樣子呢?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班主任,不僅僅具有熱愛教育、關心孩子、因材施教、嚴格要求這些特質,她還有兩樣殺手鐧:撰寫詩詞和以身作則。
  • 四招教出優雅的孩子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優雅有禮貌。怎樣教出一個優雅的孩子?父母要注意這些方面:    一、父母以身作則    1、讚美孩子的思想,而非外表。    2、陪伴孩子閱讀,而非自己上網。    3、在公眾場所以身作則,對人說話輕聲細語,而非高聲吆喝。
  • 讓孩子少看電視,媽媽最好以身作則
    首先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能夠以身作則,拒絕電視的誘惑。一些有經驗的媽媽說,「要想讓孩子能夠專心學習,做家長的必須要首先關掉電視機。」因為即使家長們把電視聲音調到很低,這些節目也會對正在做作業的孩子形成誘惑,讓孩子不由自主分散注意力,總是想偷偷地看一眼,只有自己關掉電視機才能讓孩子真正進入學習狀態。
  • 家長以身作則、性情平和、以誠相待,就能讓叛逆期孩子不叛逆!‍
    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那時候的叛逆,是到處對抗以彰示我們的「長大」,渴望不被束縛、不被說教。可是事實上我們的耳朵更誇大了來自「更年期」的媽媽的嘮叨,煩,煩,煩!我想這是很多人當時的體會。今天我被問了一個問題,關於青春期孩子怎麼相處才能更和睦的話題,我想了很久。
  • 一個家庭最成功的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則
    有時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卻收效甚微。因為她們忘了,自己以身作則,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01父母不以身作則,是孩子最大的災難前段時間,鄭州的何先生的車,在車位上被5個熊孩子當成了蹦蹦床。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我們能從孩子的身上,清晰地看到其父母的樣子,看到其對孩子起到怎樣的規範。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戶人家,因糧食收成減產,只能省吃儉用維持生活。小夫妻經過商議,在晚上將老人用籃子丟進大山裡。一旁的孩子,看到後說,「爸爸媽媽,我們要把籃子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