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了一張圖,巴黎地鐵上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在認真看書,她懷裡的孩子也在乖乖看書。別人問她:「你是怎樣勸說你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看各種電子設備的呢?」她說:「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無獨有偶,國內地鐵上也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媽媽在看書,旁邊的孩子也在認真看書;與之相反的是另一個媽媽,她在看手機,孩子也伸過頭看手機。
原生家庭裡有一句話,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並且模仿父母的行為。
1
很多家長總是感慨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 放學以後就打開電視看個沒完沒了; 嘴裡都是髒話,還怎麼說都不改; 就喜歡和自己要手機玩,玩遊戲,刷抖音,一玩就停不下來;寫作業,看書卻要一直催促……
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圖上的父親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卻教育在玩小汽車的孩子要勤奮練琴,他的旁邊是已經布滿蜘蛛網的槓鈴,自己說要健身都做不到,當然孩子也不會聽他的好好練琴。
心理學家鍾傑博士說過一句話,如何讓孩子有目的地去尋求生活的健康目標和意義?父母的「以身作則」尤為重要,父母不可能一邊打著麻將,一邊假惺惺地問孩子「你的學習目的是什麼?」某種程度上,孩子僅僅父母是模仿父母的「複印件」。而「複印件」什麼內容,受到「原件」的影響很大!比如:成天在「欺騙自己」的父母無法教育孩子「誠實生活「。因此,父母需要孩子具備什麼品質,最好自己也要有。
2
父母不一樣的言行,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作用。 有很多家長自己說髒話,卻教育孩子不能說髒話;自己懶,卻教育孩子要勤快;自己說謊,卻告訴孩子要誠實;自己愛玩手機卻告訴孩子玩手機不好,有的父母常常告訴孩子,「照我的話去做,但不要學我。 」孩子出了問題,很多家長只會批評甚至打罵,卻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朋友有一個弟弟正在上小學,特別叛逆,喜歡說髒話,也不愛學習。每次去找朋友玩都能聽到她媽媽邊看電視邊罵她小弟的聲音,嫌他不好好寫作業,天天亂跑,在家只知道看電視……有時候罵完還會上手去揍。他弟弟呢,總是嬉皮笑臉的模仿他媽媽講話,揍了也不改。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每做出一個動作,孩子總能反射出這個動作的影像。鏡子照出什麼樣的形,就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什麼樣的意。孩子的行為舉止,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答案。
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曾說過,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塗,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3
很多家長總是感慨為什麼同樣是孩子,差距這麼大,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那麼優秀?是自己家的孩子笨嗎?孰不知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父母的引導。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孩子,不僅要社會教育「大環境」,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小環境」。
託爾斯泰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前兩天月考,表妹考試名次進入了年級前50,姑姑開心死了。在這之前呢,表妹的成績一直處在中等水平,平時寫完作業就要看電視玩手機。姑姑呢很著急,一看到表妹看電視玩手機就說,但是收效甚微,表妹總會偷偷的玩手機。有一次星期天表妹要看電視,姑姑自然是不同意。表妹不服氣的說:「為什麼你可以天天刷抖音,看偶像劇。你要是天天看書學習,我肯定就好好學。」從那天開始,姑姑買了很多的書回家,有空也不刷手機了,而是捧著書本看。過了半個月,表妹發現姑姑真的變了,也開始認真學習,寫完作業就主動的看書,兩個人還會一起討論一本書的看法,表妹對於學習的熱情越來越高。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花了多少錢等,而是在於我們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的,身教的作用遠遠大於言傳。就像圖中媽媽說的那樣,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董卿產後做了一年全職媽媽,也曾猶豫是繼續帶孩子還是工作。在和朋友聊天時,朋友的話讓她忽然通透,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當我們自己擁有好習慣、好品德時,自然能夠感染孩子。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當父母越來越優秀時,孩子自己會受到影響,變得優秀。
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當我們希望孩子熱愛運動時,自己首先要運動起來;
當我們希望孩子熱愛閱讀時,自己首先要看書;
當我們希望孩子不沉迷手機,首先自己要放下手機。
從現在開始,放下手機,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