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正在模仿我們。」這是我在一所託幼機構的牆上看到的提示語。這句話看起來平常,其實內涵豐富,值得我們深思。
思考之一,好模仿是兒童的天性,體現了兒童在自然狀態下的一種主動學習。
大人們在生活中會相互模仿和相互學習,孩子們更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是主動的學習者,渴望與外部世界建立密切聯繫。他們會細心地觀察和揣摩大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大人的行為,會惟妙惟肖地模仿大人的語言、動作、表情和態度。他們就是大人的一面鏡子。
案例1:學做早操(點點媽媽提供)
點點喜歡在家玩「幼兒園」遊戲。晚飯後,點點扮演老師,召集全家人一起做操。點點站在前面領操,不斷地提醒:「某某,你的腰要彎下去。」「某某,你的手要伸直。」在她的帶領下,大家很快就學會了小班早操。
案例2:安慰新夥伴(丁老師提供)
開學了,班裡來了一個新夥伴睿睿。睿睿剛到班級時,臉上還掛著眼淚。我拿了一張紙巾幫他擦眼淚,可是睿睿還是很傷心,他說:「我想媽媽。」於是,我抱了抱他,說:「我和你媽媽說過了,她會早一點來接你的。」吃點心時,睿睿又流起了眼淚。朵朵看見後,立刻拿了紙巾幫睿睿擦,還抱一抱他,說:「睿睿不要哭了,幼兒園可好玩了,你媽媽會早一點來接你的。」
案例3:路上小心(小元媽媽提供)
每次孩子爸爸出門上班時,我都會說:「孩子他爸,再見!路上小心,開車慢一點。」一旁的孩子似乎已經明白了這樣的關心。現在,只要爸爸、媽媽和姐姐出門,他都會叮囑:「某某再見,路上小心!」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兒童富有頭等社交能力,兒童具有靈活的和敏感的能力,對他們周圍的人的態度和行為,都同情地產生感應,很少有成年人能把這種能力保持下來」。當前,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兒童天生就是有學習能力的,兒童是自主的學習者,他們對於周圍的人具有敏銳的覺察能力。通過模仿,孩子們的動作會更加熟練,思維會更加敏捷,他們會獲得新的技能,會更加親近周圍的人。
思考之二,因為孩子們正在模仿我們,所以大人們在孩子面前要正面引導,以身作則。
兒童的模仿是全面的模仿,是不加選擇的模仿,所以我們無法讓孩子只模仿我們的某一類行為,而不模仿我們的另一類行為。我們會發現,自己不經意的一些行為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身邊的孩子。
案例4:身體坐正(張老師提供)
吃過午飯後,我和孩子們坐在一起看書。我感到有些累,就把一條腿架在了另一條腿上。突然,我發現對面的一個小女孩也架腿看書。我立刻意識到,孩子正在模仿我。我趕緊把腿放下來坐正,並對周圍的孩子們說:「看書時身體要坐正,要不你的身體就會彎曲哦!」對面的小女孩也馬上把腿放了下來。
案例5:盤子打翻了(小寶媽媽提供)
有一次,小寶一個人坐在餐椅上吃飯,我去廚房拿菜。忽然聽到「啪」的一聲,我急忙出來查看,只見飯菜灑了一地,瓷碗四分五裂。小寶瞪大眼睛看著我,弱弱地喊了聲「媽媽」。我忍了忍,說了幾聲「碎碎平安」,就和他一起收拾。小寶收拾時很積極。過了沒幾天,孩子爸爸不小心摔碎了一隻盤子,在客廳玩的小寶立刻跑到廚房門口,大聲說:「碎碎平安!」
案例6:孩子正在跟我學(小澤爸爸提供)
吃過晚飯後,我把自己「扔」進沙發裡,飛速掏出手機,專心致志地看新聞。兒子跑來說,我們一起下樓玩吧。我說,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學著自己玩。兒子點點頭,跑進房間向媽媽借來手機,快速坐在我旁邊專心致志地打遊戲。我意識到兒子正在跟我學,我趕緊放下手機,帶著兒子下樓去散步。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也常說,育人先育己,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因此,家長和教師在孩子面前應謹言慎行,以身作則,要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給孩子良好的示範。
思考之三,我們不僅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要有一個好的樣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些大人有一定的榜樣意識,他們和孩子在一起時會注意遵守規則,而當孩子不在場時就會有所鬆懈。其實,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提高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案例7:遵守交通規則
在一個街道的十字路口,一位老人正在耐心地等紅綠燈。當綠燈亮起時,老人才慢慢地走過路口。這時,旁邊有一位男士問這位老人,為什麼周圍沒有汽車您也要耐心等待綠燈呢?老人的回答是:「如果在遠處的房子裡,正好有一個孩子看見我闖紅燈,那麼我就成了一個壞榜樣。」
大人們要提升自己的素養,積極生活,不斷創造,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自覺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大人們希望孩子過上怎樣的生活,那麼自己就要先努力過上這樣的生活。比如,如果大人們希望孩子身體健康,那麼自己就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識和運動習慣來影響和帶動孩子。人們常說,養育好一個孩子,需要一整個社區,因此孩子周圍的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們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孩子們正在模仿我們。」這一句提示語確實很有意義,它提醒家長和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要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