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都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小,就經常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故事,孩子也非常喜歡,特別睡覺前,一定要纏著爸爸媽媽聽幾個故事才肯睡。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只喜歡聽故事,要他自己看書就不樂意了!
有父母給講故事,絕不自己看書……
有圖畫書可以看,絕不看文字書……
看書的前提,是要有人陪…等到家長一來,就把書一丟,還是要別人講……
視頻裡7歲的樂樂就是這樣,媽媽發現,樂樂上了小學後,按理該自己看書了,但是,她以前聽得津津有味的書,現在卻根本不想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在情景劇中,媽媽認為7歲的樂樂「不愛讀書」,經過蘭海老師剝絲抽繭的分析後,我們才發現樂樂「不愛讀書」的背後,竟然有這麼多原因……你都發現了嗎?
沒有從聽書到看書的過渡:樂樂從小以聽的方式接受書上的信息,失去了閱讀的機會;
沒有自主閱讀的過渡期:媽媽要求樂樂學會自主閱讀的時候,像一個上司在命令下屬;
抓錯問題關鍵:當樂樂說書不好看的時候,媽媽沒有去想「為什麼」,而是覺得她不喜歡看書;
沒有及時溝通困難:一學期下來,媽媽沒有關注到樂樂在閱讀書籍時遇到的困難,樂樂也沒有及時跟媽媽說明困難;
忽略孩子感受:樂樂說「看書好難」,媽媽理解成「樂樂不愛看書」,沒有找到孩子問題的真正原因。應該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一味覺得孩子不喜歡。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閱讀,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和幫助,尤其到了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閱讀方式的過渡期十分重要。
隨著孩子年齡段的變化,我們跟孩子一起閱讀的方式也要「與時俱進」:
一開始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們會給他講故事;然後慢慢變成孩子給我們講故事;
接著是帶著孩子去看書上的文字,再讓他自主簡單閱讀,並且與家長分享。
從親子共讀到自主閱讀,需要一個過渡期,在孩子上小學前,就應該慢慢過渡了。
其實,不光是閱讀,當孩子拒絕做一件事時,我們會下意識判斷是他「不喜歡做」。
比如,很多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不愛上學」,但孩子真的不喜歡學校嗎?可能是因為,在學校裡的學習對孩子來說很難,或是同學關係沒有處理好,很可能不是孩子不想做、不愛做,而是他無從下手。
相反,如果家長反覆說孩子「不愛」做什麼,不僅會給孩子自身帶來暗示,覺得自己就是不愛做這個,還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無法理解他,在遇到其他困難的時候,父母無法幫助他,從而輕易放棄、或不跟父母溝通。
比如:在這個節目裡,樂樂的情緒經過了3個階段的變化,從期待進行閱讀——到過程中迷茫無助——最後產生了挫敗感。
而媽媽並沒有發現樂樂這樣的一個情緒變化過程,她不僅沒有給樂樂一個自主閱讀的過渡期,也沒有在她困難的時候去幫助她,而是希望她一下就自己學會閱讀,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親子閱讀是用耳朵來接受信息,而自主閱讀是通過眼睛去接受信息的,所以,孩子從聽書到開始自主閱讀,是需要有一個過渡期
的。
當孩子碰到問題或困難時,父母更多地應該關注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和困難,而不只是關心結果;
只有切身感受孩子的情緒,才能知道孩子遇到的困難,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袋鼠媽媽有辦法)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