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總是喜歡「重複」,例如要求父母反覆講同一個故事、做早已熟悉的遊戲、猜早已知道答案的謎語等。時間長了,有的家長對孩子這種執著的精神抓狂不已:總重複相同的事情,枯燥乏味。
為什麼孩子老是要求講同一個故事、做同一個遊戲、看同一個動畫片?下面通過幾個具體的案例,你會發現反覆做同一件事對孩子有多重要。
1
重複,讓孩子獲得新的經驗
案例:馨月從小就很喜歡看書,媽媽給她買了很多書,可她最喜歡的只有幾本,總是翻來覆去地看,每天不斷地重複看前一天看過的內容。無論媽媽怎麼說,都不肯換其他的書看。
蒙特梭利曾說:「反覆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重複做一件事情,是孩子不斷深化學習的過程,是非常有意義的心智成長過程。
比如,對於一個喜歡的故事,他會在聽媽媽講第一遍時產生好感,第二遍開始聽情節,第三遍聽細節,第四遍聽語言,第五遍體會人物角色心理…… 每反覆聽一次,孩子都會有新的精神體驗。
等孩子對一個故事充分熟悉了,智能才會在此基礎上穩定並發展起來。
▲畫啦啦小學員Ivan前後畫作的對比:重複是一種不斷的深化學習,可以讓孩子積累經驗、獲得成長。
2
重複,強化孩子的生活技能
案例:3歲的雙雙活潑好動,對家裡陽臺的推拉門特別感興趣,一次次推過來、拉回去。奶奶擔心夾到手,總是制止雙雙的行為,但雙雙一逮到有機會,就要去玩這個遊戲。後來,家人發現,起初雙雙把門推得搖搖晃晃,還時不時夾到手,但次數多了,就掌握了要領,用力均勻,推拉平穩……原來雙雙是在重複中體驗到推拉的力道。
孩子重複在做一件事,其實是在努力地學習一件事。成人在學習新的東西或者比較難的東西,也同樣需要重複練習,而心智尚處於發育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對孩子的重複的行為,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保護,切忌粗暴呵斥或橫加幹涉。允許孩子在重複練習中鍛鍊動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長期的繪畫學習讓畫啦啦小學員Nina開闊思維、自由創作,並且學會去觀察、去發現生活的美好。
3
重複,讓孩子更有創造力
案例:航航一歲多開始塗鴉,起初畫直線,後來畫圓圈。快兩歲時,媽媽想教他畫其他的形狀,航航每次都拒絕,執著地畫著他的直線和圓圈。直到有一天,航航畫著畫著突然興奮地說:「媽媽你看,我畫了一些小蝌蚪!」真的,圓圈像荷葉,線條像水波,圓圈和線條中有一些黑點,後面拖著細細的線,真像一群小蝌蚪!
孩子要對一件事充分熟悉,才會在此基礎上去聯想、去創造。
他們做的事情看似簡單無用,其實是在一次次重複操作中,對那些我們視而不見的美好建立起自己的感受和領悟。
▲畫啦啦學員如意的作品,真是太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了,藝術感滿滿!
4
重複,讓孩子更加自信
案例:毛毛每天晚上一定要媽媽講同一個故事,回答同樣的問題才肯睡覺。媽媽覺得無趣,有時候想「矇騙過關」,故意漏掉某些情節。毛毛立刻說:「講錯了。」要求媽媽一字不漏地重新開始,令人哭笑不得……
在孩子的嬰幼兒期,很難有成人所謂的「成就感」,他們的「成就感」大多來自每次完成那種「簡簡單單」的行為(聽早已熟悉的故事、做早已熟悉的遊戲)之後,心中因為感覺像完成一項重大任務而產生自豪和滿意之情。
當他們重複進行一項活動時,往往能實現自主控制和自由選擇。在不斷重複的過程種,孩子能夠感覺到獨立和力量,內心獲得滿足,進而獲取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畫啦啦學員丫丫原創畫作屢次登上《人民日報》,太厲害了!孩子在多次重複練習中能力得到提高並取得一定成績,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強。
重複是孩子快樂的心靈旅程,父母是這個旅程的導遊。在陪孩子重複做事的過程中,不妨多一點耐心,尊重「遊客」的需求,讓他們在「旅程」中獲得更多有益的體驗,汲取更多成長的養分。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用最溫暖的耐心和支持陪伴他們吧。
獲取更多品牌資訊&育兒乾貨,歡迎關注:畫啦啦官方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