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喜歡聽故事,總是央求大人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故事,百聽不厭。
孩子們喜歡的這些故事,在敘事上大多也有著「重複」的特點,常常表現為角色反覆說著相同的話、主人公反覆碰到相似的事件、相似的故事情節反覆上演等等。
這種重複的敘事手法在民間故事中十分常見。
比如在經典的《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裡,狼哄騙小羊開門的情節重複了三次,第一次不帶任何偽裝,第二次讓聲音變得尖細,第三次又將爪子塗成白色,最終騙得小羊開門。
「重複」符合孩子的認知習慣
民間文學童話領域的研究專家麥克斯·呂蒂(Max Luthi)認為故事敘述中的重複是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習慣的。
「我們從孩子那裡知道,他們總是願意聽同樣的故事,別人必須用同樣的話語向他們敘述同一個故事,倘若變換詞句,他們就會反對。
孩子們恰恰是在聽到那些熟悉的故事時才會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麥克斯·呂蒂)。
重複對孩子們來說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因為兒童的智力發育還不成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理解故事所傳達的信息,只能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中,逐步把握故事內容。
鼠小弟的獨特魅力
可愛的鼠小弟系列圖畫書在重複敘事手法的運用上可謂是獨具匠心。
它既恰到好處地契合了孩童的認知特點,幫助孩子理解和學習,又在重複中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增強結尾「藝術性」的轉折給孩童帶來的心靈上的震撼,這也是孩子們會被鼠小弟的故事吸引,不厭其煩地閱讀這套書的原因。
在《請來我家吃飯吧,鼠小弟》中,鼠小妹讓鼠小弟請朋友來家裡吃飯,鼠小弟請來了小兔、小鵝、小豬和小熊四個朋友,鼠小妹準備的飯菜不夠了。鼠小妹的好心情被破壞。
第二次,鼠小妹告訴鼠小弟只能請一個朋友來。鼠小弟按照鼠小妹的要求請來了大象,可大象個子高大,食量自然也大,這回準備的飯菜又不夠了。鼠小妹的好心情又被攪和了。
第三次,鼠小妹用雙手比劃著告訴鼠小弟,只能請個子矮的朋友來。
這回,鼠小弟請來了矮個子的鱷魚。鱷魚的個子雖然不高,但身體巨大,飯菜又不夠吃了……
鼠小妹請客吃飯,這本是一個結構簡單的故事,而作者運用了重複敘事的手法,將故事情節變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趣味橫生。
主人公鼠小弟反覆經受考驗——請朋友來吃飯,可是每次都沒能讓鼠小妹滿意,在情節重複到第三次的時候,問題得到了解決。
在情節的重複中,故事也在向前推進,客人的數量由四個變成了一個,個子也由高變矮,可食量依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動物們巨大的體型和小小的食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鼠小妹的好心情也一次次被破壞,鼠小弟呆頭呆腦的行為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故事也越發顯得荒誕和幽默。
等鱷魚出場時,它長長的身體已經延伸到了畫面之外,已經無法用畫面完整的表現了。
鱷魚吃完飯轉身離去,鼠小妹憤怒的情緒也累積到了極點,勾勾手指說:「鼠小弟,你過來一下!」
這一刻,也引起了讀者極大的興趣,期待著鼠小妹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翻過一頁,鼠小妹皺著眉,叉著腰說:
「不用再請你的朋友了,我就招待我的朋友吧!」
鼠小弟耷拉著頭,有點摸不著頭腦:「鼠小妹的朋友?」
熟悉鼠小弟故事的讀者也許會充滿了疑問,鼠小妹還有其他的小個子朋友嗎?迫不及待的翻到下一頁。
啊呀,鼠小妹和鼠小弟正開開心心地坐在桌前,面前擺放著豐盛的食物(食物可是有顏色的哦),旁邊的花瓶裡插著一朵小花,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精心布置過的餐桌。
原來鼠小妹最好的朋友就是鼠小弟呀,真是一個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溫馨的結局啊,故事到這裡,讀者不禁莞爾一笑。
情節的重複,使得單線結構的故事枝節橫生,一波三折,增強了故事的趣味性,這也正是最能吸引小讀者們興趣的地方。
在重複的同時,也為最後矛盾衝突的解決積蓄力量,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
「重複敘事」與遊戲精神
「重複敘事」具有遊戲精神。
對兒童而言,重複敘事是語言的遊戲,每一次重複都意味著新一輪遊戲的開始,孩子們在「重複敘事」中體驗到遊戲的樂趣。
對於遊戲,朱自強教授認為:
「遊戲之於兒童,是其生活本身,遊戲的意義即生活的意義。」
「在兒童生活中,遊戲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是兒童理解、體驗、超越生活的方式」。
換句話說,日常生活在孩子們眼裡其實就是一場遊戲,孩子們是以一種做遊戲的態度來體驗生活。比如,穿衣吃飯,在孩子們看來,其實就是過家家酒的遊戲。
真正優秀的繪本就應該描寫遊戲、反映遊戲,對兒童的遊戲精神給予肯定,給孩子們帶去快樂和自由,這才是真正的兒童視角。
可愛的鼠小弟系列繪本就是這樣一套遵循「兒童本位」的優秀作品,表現孩子們「遊戲」的日常生活。中江嘉男老先生曾經談到:
「我認為現在的孩子應該努力地去玩耍,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玩,還希望他們能夠發揮想像力地去玩」。
鼠小弟系列圖畫書用一個個幽默又溫馨的故事帶給孩子們簡單的快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這種無功利性的教育,才是最適合孩子們的教育,正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