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會做一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行為,比如之前分享的孩子打人、偷錢、執拗、叛逆等等。
但經過檸檬的分析,相信現在你應該明白這都是有原因的,很多行為的背後都暗藏著孩子的心理需求或發展需求。
最近有一位朋友就向我取經,她問我:
我家孩子小時候是不是也喜歡重複做某件事。
因為她發現自己寶寶對「重複」有種她不能理解的迷戀,比如——
她能一個人玩開門關門一個小時不嫌煩;
讓她爸講故事總是要聽同一個,明明自己都已經記住那個故事了,她不知道孩子這樣到底正不正常。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困惑呢,孩子一本書看了幾十次還是愛不釋手,一首歌聽了幾百遍還是樂此不疲……
在咱們成人看來可能會覺得這很枯燥,但孩子還是喜歡這樣做。
今天檸檬就來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02
實際上,孩子喜歡重複,這主要跟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心理發展特點有關。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個「認知發展理論」,這也是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最權威的理論,這個理論指出:
0-2歲的幼兒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他們會藉助感動運動圖式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
換句話來說,孩子在兩歲前通常會採用嘗試、重複和模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比如開關門,在我們成人看來不就是開關門嘛。
但是在不停的開門、關門的過程中孩子會體會到自己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知道自己這樣做就能開門,那樣做就能把門關上。
孩子的各項能力就是在這樣的嘗試中學到的,而重複這些行為就是把這些新技能、新知識逐漸掌握、內化。
回想一下我們的學習過程,很少有人是看一遍就學會的,總要自己動手去做,然後重複多次越做越熟練才能徹底掌握,孩子的學習過程也是類似的。
而且由於孩子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相對有限,一個新的概念、旋律或事物需要經過很多次的重複,才能在不斷強化中被他們納入長時記憶。
所以孩子重複那些行為,是他在感覺,在思索,在體驗,這是非常好的狀態,家長們千萬不要阻止或打斷,可以在一旁仔細觀察,看孩子到底要體驗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重複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在孩子看來,我們做父母的幾乎是全能的,似乎什麼都會、什麼都懂,那相對的他自己好像都什麼都不會。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幼小的孩子會因為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外在的物質世界而感到自卑,為了補償這種自卑心理,他們會做一些能夠自主控制的行為,也就是重複做某件事。
比如熟練的裝東西倒東西,讓爸爸講同一個故事並且自己積極參與其中,這都能夠彰顯出他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通過控制局面來獲得一種力量感和獨立感,進而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聽到這,我相信你應該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重複了,其實「重複行為」是兒童一種自然的訓練活動,當你看到孩子重複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家長不用過多擔心,也不要幹預,耐心地陪伴孩子就好了。
這是對他們學習方式的尊重,也是對他們選擇自由獨立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