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父母們會發現,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做一些重複性動作。
比如來來回回上下臺階,積木堆好了就推到,然後再堆。
看起來似乎都是很簡單的動作,孩子就是喜歡翻來覆去的重複,在這背後究竟隱藏什麼樣的秘密,孩子為何喜歡重複性的工作?
著名幼兒教育專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曾說,重複動作是因為兒童內在勢不可擋的能量所引發的自然現象。
這是事實,我們必須尊重此法則,幫助他,並給予必要的引導,讓兒童自己成長。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寫道:
當我們發現孩子經常專注地重複一項活動,不受外界幹擾,而且當兒童每一次經歷這種體驗之後,他們整個人就很開心,充滿活力。
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在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外在的目的,而是出於一種內在的需要。
工作42遍的故事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著作《蒙臺梭利早期教育之道》書中曾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大約3歲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系列的圓柱體放進孔中,然後又從孔中取出。這些圓柱體的大小不同,正好與木板上大小不一的孔相對應。
蒙臺梭利驚訝地看到,那麼年幼的兒童能如此聚精會神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項練習。她決定要看看她專心到何種程度。
蒙臺梭利讓另一位教師繼續帶其他兒童唱歌或者走動,但這絲毫也沒有幹擾到小女孩的工作。
然後,蒙臺梭利輕輕地抬起小女孩正在坐的椅子(小女孩坐在上面),準備把椅子放在桌子上。
當蒙臺梭利抬起小椅子時,小女孩一把抓起正在操作的圓柱體,放在自己的膝蓋上繼續她的工作。
這時蒙臺梭利開始計數,她重複這項練習42遍,然後才停下來,仿佛剛從夢中醒來並且愉快地微笑著。
她的眼睛炯炯有神並環顧四周。她似乎還注意到蒙臺梭利的各種花招。
蒙臺梭利博士寫道「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某個物品抓住,他會專注地不斷重複練習。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讓孩子建立起來的道德準則,在精神安穩/安全中的心靈傳遞的狀態下,來獲得心靈的滿足」。
兒童長久地沉浸其中,這種「長久地沉浸」不但讓兒童感到愉悅,更讓其學會如何集中自己的精力。
經過數次類似的活動,兒童得以能夠控制自己的精神,獲得專注性。
重複從量變到質變
蒙臺梭利博士說:「完美的秘訣在於重複練習。」
如果孩子已經進入專心的工作狀態,成人就應該鼓勵他繼續操作,以延長他的工作周期,在不斷的反覆操作中,提高孩子的專心和耐力。
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準度與其專心和耐力的程度成正比。
重複練習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幼兒在操作教具時不斷重複,不僅增強了專注力,提高了秩序感及動手能力,而且這是一個內在生命力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從表面看,好像孩子一直在重複操作一種教具,連續幾十次甚至幾天操作同一樣教具,成人會覺得簡單、枯燥,不可思議,但是孩子卻不厭其煩,樂在其中。
蒙臺梭利指出:反覆練習能夠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覺過程,這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通過重複孩子會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分類,然後舉一反三。對於一些新認識的事物孩子會感到很新奇,於是就想一遍一遍的進行探索。
尤其是正在經歷語言或者動作敏感期的孩子,他們會不斷重複說或者做新學到的動作和詞彙。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專注力的養成
當孩子反覆不停地操作同一件事時,便能夠進入「專注」的境界裡。
蒙臺梭利發現「專注」與「反覆進行」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她產生另一個疑問:「在什麼條件下會反覆進行呢?」
她進而更深入的觀察。最後,她發現當孩子只要是「自己來選擇」時,就會有「反覆進行」的現象。「自己自由地選擇」是出發點,自由選擇和反覆進行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自由選擇→反覆進行→專注→懷著充實感及成就感地結束活動。
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及反覆的機會,並依孩子的要求,讓他們可以多次的反覆操作,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常助孩子建立成功的經驗,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專注力。
在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會引起兒童興趣的環境中,兒童會有目的地、自由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同時產生自己的想法。
因此蒙臺梭利博士曾經表示,她的教育方式也可以稱為「環境教育」。
蒙臺梭利有準備的環境中,教室裡安靜而不失活潑,有很大的活動空間,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劃分區域。
教具按照固定的順序擺放在多層架上,從最簡單逐漸到最複雜,很有秩序,便於孩子使用,孩子可以在固定的地方從上百種教具中找到需要的教具。
蒙臺梭利教育環境,能夠很好的滿足幼兒階段孩子喜歡探索、動手操作、模仿的特性,因此只有滿足了幼兒的真正需要,才有機會打開幼兒專注的大門。
每日蒙臺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