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學中,孩子教具操作錯誤,為什麼不幫助孩子?美嬰教育

2020-09-10 美嬰國際教育

孩子犯錯是常事,對孩子的錯誤,聰明的家長會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有的家長,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小錯放過,大錯厲行嚴懲。

犯錯在所難免,我們所說的「錯誤」並不一定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

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我們甚至鼓勵孩子犯錯,而老師竟然「不幫助」孩子,這是為何呢?

蒙氏教具,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實施蒙臺梭利教學的基本保障。

蒙氏教具並不注重外在的教育功能,而是嘗試通過教具本身所具有的「錯誤控制」功能,來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因此,錯誤控制,是蒙臺梭利教具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孩子的專注力。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蒙臺梭利教具的錯誤控制。


一、何謂錯誤控制

蒙臺梭利教育中每套教具,都設計有「控制錯誤」的特性。

這樣,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這個特性而發現自己哪一步操作錯了。

錯誤控制這一特性,並不是注重讓孩子改正錯誤,而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蒙臺梭利博士指出,錯誤控制是一種最高程度的智力活動,它將引導兒童正確地使用教具,並能讓兒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樣不僅有助於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自我校正,還可以由此而進行自我教育。

通過教具的錯誤控制,使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判斷力等得到綜合發展。

蒙氏教具的錯誤控制,最明顯的的教具就是插座圓柱體。

這件教具是由大小不一、逐漸減小的十個洞穴和10 個帶鈕的圓柱體組成。

每個圓柱體對應一個相同大小的洞穴,所以一旦發生錯誤,最後一定會有一個圓柱體與洞穴是不相配的。

孩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實驗和觀察、對比,就會發現錯誤,進而通過不斷試錯、練習來改正錯誤。

通過蒙氏教具的錯誤控制練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定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精細的辨別能力。

因此,蒙臺梭利博士才會如此感慨道:我們的教具使進行自我教育成為可能,允許進行系統的感覺訓練。

這種教育不是依靠教師的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的系統性。


二、錯誤控制的意義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

錯誤控制是一種方向指針,它能夠告訴我們所走的方向是正確的,還是偏離目標。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我們必須像提供演示和教具一樣向兒童提供這種幫助。

那麼蒙氏教具的錯誤控制可以為孩子帶來什麼呢?

蒙合梭利博士在《蒙臺梭利教育新視野》中寫到:

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是生命中的事實,能承認錯誤,就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如果我們要追隨真理並面對現實,不得不承認人就會犯錯,否則人人皆可成為完人。

所以培養對錯誤的友善態度是很好的,把它當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視它為具有正面意義的事實。

所以,蒙氏教具的錯誤控制,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到犯錯並不可怕,人人都會犯錯,從而學會正確地面對錯誤與失敗。

而作為成人,尤其是一名蒙臺梭利教師,我們不僅要觀察到孩子操作教具時出現的錯誤,更要清晰地明白,孩子「錯誤」背後所隱藏的真實需要。

因為,並非所有的蒙氏教具都像插座圓柱體那樣有清晰的錯誤控制點。

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在蒙臺梭利教師眼中,孩子是沒有「錯誤」的。

孩子操作教具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正是他們不斷探索、修正、成功的必經之路,這才是成長的真正意義。


三、蒙氏教師如何介入

蒙臺梭利教具的設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幫助孩子的自我發展。

儘管蒙氏教具有錯誤控制的特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並非所有的孩子在練習教具操作時,都會發現自己的錯誤。

這一方面,源於孩子還沒有達到能夠掌握這一教具操作的能力,另一原因在於教師沒有給孩子正確的示範操作。

蒙氏教學中非常注重教師的不幹預政策,那麼「介入」與「不介入」的時機在哪裡?

要做到既不幹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教育契機,就需要蒙氏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

蒙臺梭利博士有句名言: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因此,作為一名蒙氏教師,在觀察到孩子操作教具,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急於上前指導。

而要通過在一旁不動聲色的觀察,孩子為什麼會出錯?是能力沒有達到,還是不記得教具操作的步驟了?

孩子出現的「錯誤」,很多時候是孩子正在不斷嘗試試錯,這時候教師就不要著急進行幹預了。

而應該為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充分自主地進行探索。

如果是孩子能力沒有達到,或者忘記操作步驟了,這時候教師就要適當地介入。

介入的時候,一定要運用智慧的方式介入,以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主動性為前提。

這就要求身為一名蒙氏教師要溫和而堅定,採用正面、肯定的語言去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哪些是他可以做到的,應該如何去做。

蒙氏教師的介入要做到從容不迫,有的放矢。

美嬰國際教育ICEI國際註冊蒙臺梭利教師認證實操研修班將於9月21日正式開班,通過為期五天的學習,從理論到實踐層層推進,幫助大家了解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及兒童成長敏感期的一些行為表現和科學引導方式,掌握教具的操作方法及設計,從而提升老師的專業水平、職業素養和授課能力!

9月線下課程排期:

9/9-30 早教師(20天120課時)

9/9-13 感統(5天30課時)

9/15 早教師(20天120課時)

9/15-19 奧爾夫(5天30課時)

9/21 早教師(20天120課時)

9/21-25 蒙氏(5天30課時)

9/26 早教師(20天120課時)

9/26-30 親子(5天30課時)

9月線上課程排期:

9/15-29 早教師(12天72課時)

9/15-17 蒙氏(3天18課時)

9/19 早教師(12天72課時)

9/19-21 親子(3天18課時)

9/23 早教師(12天72課時)

9/23-25 感統(3天18課時)

9/27 早教師(12天72課時)

9/27-29 奧爾夫(3天18課時)

ICEI美嬰國際早期教育師資培訓

每月每星期開班!

相關焦點

  • 蒙臺梭利幼兒園,孩子教具操作出現錯誤,老師為什麼不幫助孩子?
    犯錯在所難免,我們所說的「錯誤」並不一定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我們甚至鼓勵孩子犯錯,而老師竟然「不幫助」孩子,這是為何呢?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美嬰教育
    有人說蒙臺梭利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動,太過安靜了。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會不會落後呢?其實,秉承這種觀點的人大多都是對蒙臺梭利教育沒有深入研究。蒙臺梭利教室環境,是依據孩子生理成長發展特點而設置的有準備的環境,是孩子成長最理想的教育環境。我們都知道不「混」則非「蒙」,蒙臺梭利教學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混齡教學。混齡編班就好像一個小小社會的縮影,但卻勝於現實社會。在這裡,所有成員,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都是觀察者、學習者的角色。
  • 蒙臺梭利教育是一種什麼教育模式 美嬰教育
    >   一、教學理念  「蒙臺梭利」可以說是最為大家熟知的一種教育理念了。美嬰國際教育,10年專注早期教育師資培訓·更專業  蒙氏教室裡一般都擺放著各種各樣的蒙氏教具,孩子們通過自主探索這些教具的使用方法,來掌握生活技能、進行數學啟蒙、完成感官探索、提升語言能力、認識自然與科學。  三、追隨孩子  蒙氏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主張多觀察少幹預,培養孩子獨立性。
  • 孩子的專注力如何培養?蒙臺梭利教育四個方法值得學習 美嬰教育
    在蒙臺梭利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在於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跟隨孩子。蒙氏幼兒園的老師並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為孩子預備有準備的環境。蒙氏教學特別強調孩子的「學」是自發的,這來自於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利。蒙氏園的孩子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有自由工作時長的權利。
  • 蒙臺梭利幼兒園的孩子為何喜歡重複工作?美嬰教育
    從表面看,好像孩子一直在重複操作一種教具,連續幾十次甚至幾天操作同一樣教具,成人會覺得簡單、枯燥,不可思議,但是孩子卻不厭其煩,樂在其中。蒙臺梭利指出:反覆練習能夠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覺過程,這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 3~6歲蒙臺梭利日常生活教育注意細則_美嬰教育
    美嬰國際教育資深蒙臺梭利講師Sanelee說過:「蒙臺梭利日常生活教育是蒙氏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下文給大家分享3~6歲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注意細則,給各位蒙氏老師、園長。透過日常生活教育的練習,帶領孩子進入其他各領域的學習。
  • 為何說蒙臺梭利感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美嬰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幼兒探索神奇的蒙氏教育的開端,又為數學教育打下了基礎。孩子通過感官的探索來認識世界,感官教育,是蒙臺梭利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核心。感官教育教什麼 ?
  • 孩子為何都喜歡神奇的蒙臺梭利教具?為何玩具替代不了教具?
    這是市面上玩具所不具備的功能,蒙臺梭利教具的設計,其目標就是讓孩子通過「工作」,實現自我發展。那麼,蒙臺梭利教具是如何讓孩子實現自我發展的呢?蒙臺梭利教具有一個特色,那便是孤立性。該如何理解孤立性呢?這樣,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這個特性而發現自己哪一步操作錯了。這是許多玩具,乃至科技含量很高的智能玩具,所不具備的功能。蒙臺梭利博士指出,錯誤控制是一種最高程度的智力活動,它將引導兒童正確地使用教具,並能讓兒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 蒙臺梭利教育為何有走線活動?走線音樂如何選擇?美嬰教育
    走線的來源: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在講學時曾經到過印度,在那裡,她被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文化所吸引。印度的「瑜珈」對她觸動很大,引發了她的靈感。於是,她將其融入在蒙氏教育的走線工作中。在蒙氏教學中,走線活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走線不僅能培養孩子平衡能力和大肌肉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穩定性、獨立性、意志能力,從而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走線的過程:蒙氏線長啥樣呢?
  •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錯過蒙臺梭利教育?如何鑑別真假蒙臺梭利?
    她通過自己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考察發現,給孩子提前設計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布置了大量適合孩子操作的教具,孩子在自由選擇中學習與活動,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蒙氏教室裡,有豐富多彩的教具,它們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發展敏感期,所創立的適宜兒童成長的「玩具」。孩子通過自我重複操作蒙氏教具創新建構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訓練。
  • 蒙臺梭利教育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只有培養了孩子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給予了孩子一顆成功的種子,只有選對了教育方式,才是為孩子成長提供了有效的幫助。蒙臺梭利教育作為一種優秀的教育方法之一,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法則,遵循孩子生命成長規律,使孩子在無形中養成良好習慣。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 給予孩子有準備的環境 美嬰教育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教育應當包括教師、環境和兒童三個因素,三者之間彼此都會發生作用。在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會引起學習者興趣的環境中,兒童會有目的地、自由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同時產生自己的想法。因此蒙臺梭利博士曾經表示,她的教育方式也可以稱為「環境教育」。
  • 【走進蒙氏】蒙臺梭利教具與玩具的區別
    在蒙氏教室中所看到的都是教具,創造這些教具並不是作為教師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輔助工具,而是提供給孩子自己操作。這些物品都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工具,它能幫助孩子產生專心的特質,教導孩子如何使用心智,發展正常化的人格特質。   這些教具真的就那麼「神奇」嗎?和孩子們擺弄最多的積木、玩具有什麼區別呢?
  • 為何玩具替代不了蒙臺梭利教具?教具與玩具有什麼不同?
    這是市面上玩具所不具備的功能,蒙臺梭利教具的設計,其目標就是讓孩子通過「工作」,實現自我發展。那麼,蒙臺梭利教具是如何讓孩子實現自我發展的呢?蒙臺梭利教具有一個特色,那便是孤立性。該如何理解孤立性呢?這樣,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這個特性而發現自己哪一步操作錯了。這是許多玩具,乃至科技含量很高的智能玩具,所不具備的功能。蒙臺梭利博士指出,錯誤控制是一種最高程度的智力活動,它將引導兒童正確地使用教具,並能讓兒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 當孩子對蒙臺梭利工作不感興趣,如何尋找蒙氏教具新的興趣點?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當孩子們對教具工作不感興趣的時候,作為蒙氏教師,應該如何通過工作材料幫助孩子尋找新的興趣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聊一下。一、孩子們真的失去興趣了嗎?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蒙臺梭利幼兒園的孩子整天就是操作教具。一件教具擺弄了N多遍,當孩子失去新鮮感之後,自然就會覺得蒙氏教具刻板、枯燥。
  • 為什麼我不給孩子選擇蒙臺梭利
    前言:作為一個在德國「實踐」了三年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老母親,對於蒙氏教育,從一開始的「不明覺厲」,到陪伴神獸進行了三年的「深入體驗」,就讓老母親來給大家系統的扒一扒,教育體系中最著名的「蒙臺梭利」到底都是啥?
  • 教育的最高境界: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蒙臺梭利教育做到了
    蒙臺梭利教育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教學特點,那就是「不教的教育」,也就是沒有傳統教學概念中的集體課堂。蒙臺梭利博士推崇「追隨孩子」的基本原則,認為蒙氏教育法可以讓孩子實現「自我教育」。蒙臺梭利教具的練習,目的在於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構建和心智的發展。即通過教具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由此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帶領孩子進入反覆操作練習的境界,進而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成長。
  • 蒙臺梭利教育的教具演示
    第4頁:語言區教具   搜狐母嬰:下面咱們要看一看蒙臺梭利的材料,就是咱們教具這部分。蒙氏的材料有很多的特點,比如多種感官感知,讓孩子反覆持續地應用,玩的過程中可以自我糾錯,引導孩子慢慢進入抽象概念的學習。孩子經過多長時間的蒙臺梭利教室的生活能夠適應這樣的一種方式呢?  張嶽平:小孩子適應能力很強。3—6歲是一個混合年齡班,就是三年。三年第一年的時候跟著學;到第二年又有小的進來了,中間又帶小的又跟大的孩子學;到第三年,大孩子在班裡面充滿自信幫助小的孩子。
  • 一件教具操作N遍,蒙臺梭利幼兒園的孩子為何喜歡重複工作?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之道》書中曾提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大約3歲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系列的圓柱體放進孔中,然後又從孔中取出。如果孩子已經進入專心的工作狀態,成人就應該鼓勵他繼續操作,以延長他的工作周期,在不斷的反覆操作中,提高孩子的專心和耐力。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準度與其專心和耐力的程度成正比。重複練習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 蒙氏教養 | 蒙臺梭利教具--不只是「玩」具那麼簡單
    瑪麗亞 · 蒙臺梭利博士創造這些教具並不是作為教師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輔助工具,而是提供給孩子自己操作。她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教給孩子們某種知識,而是要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參與,逐漸地自我探索成長,通過孩子自己的體驗,智力也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