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母嬰:下面咱們要看一看蒙臺梭利的材料,就是咱們教具這部分。蒙氏的材料有很多的特點,比如多種感官感知,讓孩子反覆持續地應用,玩的過程中可以自我糾錯,引導孩子慢慢進入抽象概念的學習。孩子經過多長時間的蒙臺梭利教室的生活能夠適應這樣的一種方式呢?
張嶽平:小孩子適應能力很強。3—6歲是一個混合年齡班,就是三年。三年第一年的時候跟著學;到第二年又有小的進來了,中間又帶小的又跟大的孩子學;到第三年,大孩子在班裡面充滿自信幫助小的孩子。這些大孩子,如果能幫小孩子去做一些練習,尤其是一些大的科學、數學、語言方面的練習,這個孩子他對材料的理解已經都很深了。
搜狐母嬰:咱們先演示什麼?
張嶽平:先從生活區開始,這是感官材料,這是數學材料。
搜狐母嬰:咱們感官區的材料都有什麼特點?
張嶽平:感官區的材料用感官感受,理解。
蒙臺梭利材料每個只有一個教育目的。比如感官教具,最開始是粉紅塔,讓孩子理解大和小的順序,從一立方釐米到十立方釐米的粉紅塔,把它打亂順序,小孩子能夠一個一個摞起來。下一套材料是棕色梯,比寬窄,有兩倍粉紅塔的長度,這個是學寬的概念的。緊接著又有一個紅棍,也是十個一套,從十釐米到一米長,這個是比長短的。孩子在玩這個的時候,就感受到事物的長短有規則,有順序的。每一個教具只有一個教學目的。
比如聽覺有音筒,一晃會有響聲,小孩子能夠找出兩個一樣的。有的小孩聽覺非常好,就能找出兩個聲音一樣的,或者聽力有智障都能幫你查出來,我們都會把這個信息反饋給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有異常,我們會告訴家長,平時是很難發現的。
搜狐母嬰:真是太有意思了。現在張老師來操作一下,一邊操作一邊講。
張嶽平:這是一個生活練習區的訓練,因為這個筷子只有我們中國人用,這是我們中國的材料,我們教三歲孩子做這個材料。
我們要這樣做,一定要動作非常地清晰,讓孩子看到怎麼拿,讓孩子看到你的中指是插進來的。通常我給孩子做展示,我們都是做三步,夾三個,慢慢地夾,讓孩子看,跟孩子說你要不要試試?三歲的孩子做這個工作要做很多練習。
我們蒙臺梭利教育很重要的一點,你要想到你教的孩子是幾歲。我們準備好這個教具,老師一定要試一試,這個難度有多高,趣味性在什麼地方?比如我這麼夾發出響聲,這樣就吸引孩子來玩,他就覺得這個材料非常好玩,你自己表現得對這個材料充滿興趣。
而且我要是示範的時候,因為我是右手,我要坐在右邊,孩子坐在左邊。如果我坐在左邊,我示範的時候就會擋著孩子的視線。當一個老師準備材料時,這都是他要考慮到的因素,它的難易程度,做多長時間,趣味點在什麼,自我糾錯在什麼地方?這一下成功了,這一下沒成功,這就是自我糾錯,不用跟孩子說你沒做好,他一定會再試。
搜狐母嬰:結果會給他明確的反饋,對還是不對。
張嶽平:我們所有的事情從來不能告訴孩子你做得不對,你做不好,從來都是鼓勵,永遠都是鼓勵。別說孩子需要鼓勵,我們成人都需要鼓勵。比我去看病,去看牙,我的醫生對我說你今天表現很好,我就會很高興。
(責任編輯: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