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的教具演示

2020-12-15 搜狐網

  搜狐母嬰:下面咱們要看一看蒙臺梭利的材料,就是咱們教具這部分。蒙氏的材料有很多的特點,比如多種感官感知,讓孩子反覆持續地應用,玩的過程中可以自我糾錯,引導孩子慢慢進入抽象概念的學習。孩子經過多長時間的蒙臺梭利教室的生活能夠適應這樣的一種方式呢?

  張嶽平:小孩子適應能力很強。3—6歲是一個混合年齡班,就是三年。三年第一年的時候跟著學;到第二年又有小的進來了,中間又帶小的又跟大的孩子學;到第三年,大孩子在班裡面充滿自信幫助小的孩子。這些大孩子,如果能幫小孩子去做一些練習,尤其是一些大的科學、數學、語言方面的練習,這個孩子他對材料的理解已經都很深了。

  搜狐母嬰:咱們先演示什麼?

  張嶽平:先從生活區開始,這是感官材料,這是數學材料。

  搜狐母嬰:咱們感官區的材料都有什麼特點?

  張嶽平:感官區的材料用感官感受,理解。

  蒙臺梭利材料每個只有一個教育目的。比如感官教具,最開始是粉紅塔,讓孩子理解大和小的順序,從一立方釐米到十立方釐米的粉紅塔,把它打亂順序,小孩子能夠一個一個摞起來。下一套材料是棕色梯,比寬窄,有兩倍粉紅塔的長度,這個是學寬的概念的。緊接著又有一個紅棍,也是十個一套,從十釐米到一米長,這個是比長短的。孩子在玩這個的時候,就感受到事物的長短有規則,有順序的。每一個教具只有一個教學目的。

  比如聽覺有音筒,一晃會有響聲,小孩子能夠找出兩個一樣的。有的小孩聽覺非常好,就能找出兩個聲音一樣的,或者聽力有智障都能幫你查出來,我們都會把這個信息反饋給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有異常,我們會告訴家長,平時是很難發現的。

  搜狐母嬰:真是太有意思了。現在張老師來操作一下,一邊操作一邊講。

  張嶽平:這是一個生活練習區的訓練,因為這個筷子只有我們中國人用,這是我們中國的材料,我們教三歲孩子做這個材料。

  我們要這樣做,一定要動作非常地清晰,讓孩子看到怎麼拿,讓孩子看到你的中指是插進來的。通常我給孩子做展示,我們都是做三步,夾三個,慢慢地夾,讓孩子看,跟孩子說你要不要試試?三歲的孩子做這個工作要做很多練習。

  我們蒙臺梭利教育很重要的一點,你要想到你教的孩子是幾歲。我們準備好這個教具,老師一定要試一試,這個難度有多高,趣味性在什麼地方?比如我這麼夾發出響聲,這樣就吸引孩子來玩,他就覺得這個材料非常好玩,你自己表現得對這個材料充滿興趣。

  而且我要是示範的時候,因為我是右手,我要坐在右邊,孩子坐在左邊。如果我坐在左邊,我示範的時候就會擋著孩子的視線。當一個老師準備材料時,這都是他要考慮到的因素,它的難易程度,做多長時間,趣味點在什麼,自我糾錯在什麼地方?這一下成功了,這一下沒成功,這就是自我糾錯,不用跟孩子說你沒做好,他一定會再試。

  搜狐母嬰:結果會給他明確的反饋,對還是不對。

  張嶽平:我們所有的事情從來不能告訴孩子你做得不對,你做不好,從來都是鼓勵,永遠都是鼓勵。別說孩子需要鼓勵,我們成人都需要鼓勵。比我去看病,去看牙,我的醫生對我說你今天表現很好,我就會很高興。

(責任編輯:蔡雅)

相關焦點

  • 蒙臺梭利教學中,孩子教具操作錯誤,為什麼不幫助孩子?美嬰教育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我們甚至鼓勵孩子犯錯,而老師竟然「不幫助」孩子,這是為何呢?蒙氏教具,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實施蒙臺梭利教學的基本保障。蒙氏教具並不注重外在的教育功能,而是嘗試通過教具本身所具有的「錯誤控制」功能,來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 解讀 蒙臺梭利教具
    :蒙氏教具計有動作教育、感官教育、語言與知識、自由、書寫、閱讀、做算術及品德教育等八項。後人為方便陳述,又依其目的將它們歸納為以下五項(以學前兒童所用到的教具為主): 依照AMS(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美國蒙臺梭利協會)的分類,日常生活這項練習分為四大類:1、動作教育,例如大肌肉運動、小肌肉運動(抓、倒、擠、夾、舀…)
  • 為何玩具替代不了蒙臺梭利教具?教具與玩具有什麼不同?
    這是百年來,蒙臺梭利教育備受各國教育者喜愛的真正原因。說教每個人都會,但能將理論知識,真正以通俗的方式,可見的、可操作的、可具體的落地,唯有蒙臺梭利教育。可以說,蒙臺梭利教育的成功普及,與其擁有系統而完善的教具有很大的關係。
  • 蒙臺梭利幼兒園,孩子教具操作出現錯誤,老師為什麼不幫助孩子?
    蒙氏教具,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實施蒙臺梭利教學的基本保障蒙氏教具並不注重外在的教育功能,而是嘗試通過教具本身所具有的「錯誤控制」功能,來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因此,錯誤控制,是蒙臺梭利教具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孩子的專注力。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蒙臺梭利教具的錯誤控制。
  • 孩子為何都喜歡神奇的蒙臺梭利教具?為何玩具替代不了教具?
    這是百年來,蒙臺梭利教育備受各國教育者喜愛的真正原因。說教每個人都會,但能將理論知識,真正以通俗的方式,可見的、可操作的、可具體的落地,唯有蒙臺梭利教育。可以說,蒙臺梭利教育的成功普及,與其擁有系統而完善的教具有很大的關係。
  • 【蒙臺梭利】語言教具—配對卡的設計與製作
    蒙臺梭利教具,是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依據其教育思想所設計,在蒙臺梭利教具中,蒙臺梭利語言教具是蒙臺梭利教育「本土化」一個切入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延伸與創新,特別是延伸出具有中國地域、文化、語言的蒙臺梭利教具。因此,創設中國化、園本化的蒙臺梭利語言教具是探索和發展蒙臺梭利教育的趨勢之一。
  • 認識蒙臺梭利教室裡的英文教具
    所以,JDM的孩子們在蒙臺梭利工作時間可忙碌啦!他們不僅在日常生活區鍛鍊自己的基本動作和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在感官區練習區分大小粗細以及認知各種顏色,還會在文化區了解動植物,認識大自然。      咦!這是什麼工作?怎麼全是英文的?這些也都是蒙臺梭利的教具嗎?它們是哪個區的?       好奇寶寶們別著急,這些英文教具來自我們教室裡的語言區。
  • 蒙氏講堂:五大項蒙臺梭利教具
    蒙臺梭利為兒童之家寫的手冊上說明:蒙氏教具計有動作教育、感官教育、語言與知識、自由、書寫、閱讀、做算術及品德教育等八項。  基於以上的特製,蒙氏並未替這項訓練列出教具的目錄,而希望導師能協調「智能啟發」與「文化常規」的雙重要求,自己研製教具,整備環境。  依照AMS(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美國蒙臺梭利學會)的分類,日常生活這項練習分為四大類:1動作教育,例如大肌肉運動、小肌肉運動(抓、倒、擠、夾、舀…)2照顧自己,例如穿鞋子、衣服等。
  • 為何說蒙臺梭利感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感官教育,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幼兒探索神奇的蒙氏教育的開端蒙臺梭利感官教育就是依據我們的五感而設立的,在蒙氏感官領域主要分為:視、聽、嗅、味、觸五個部分,並且通過真實的教具來感受不同的世界。我們知道,孩子剛出生的兩三年,是通過感官認識周圍的環境,藉由吸收性心智,全盤接納,內化成自己的認知,發展自己的心智。
  • 蒙臺梭利教室裡「玩具」成了「教具」,「玩玩具」成了做工作
    ,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從而創立了聞名世界的幼兒教育法——蒙臺梭利教育。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特點,在於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這種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 蒙臺梭利教室裡「玩具」成了「教具」,「玩玩具」成了「做工作」
    >她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從而創立了聞名世界的幼兒教育法——蒙臺梭利教育。這是市面上玩具所不具備的功能,蒙臺梭利教具的設計,其目標就是讓孩子通過「工作」,實現自我發展。在蒙臺梭利教育中,「工作」、「教具」是都帶有明顯的訓練目的,不等同於玩具。蒙臺梭利博士在設計蒙臺梭利教具的時候,將各種能夠激發兒童內在生命力發展的刺激點蘊含在教具之中。
  • 蒙臺梭利數學教具知多少?(最全2.5歲-6歲教具一覽表)
    很多人都聽過蒙臺梭利教具,數學尤其是非常著名的教具。
  • 為何說蒙臺梭利教育,是不教的教育?
    >、系統而豐富的教具、不教的教育等等。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可為何蒙臺梭利教育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不教的教育,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蒙臺梭利教育的不教,哪些方面更具優勢?因此,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有著大量豐富的教具,在這裡你也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們喜歡重複操作手中的教具。兒童被教室裡的教具所吸引,自由地選擇進行練習,表面上看,教具只是一個簡單地刺激點,吸引孩子動手操作。
  • 伊頓教育白瑪琳博士談蒙臺梭利教育的三大關鍵
    Marlene Barron(白瑪琳博士)曾在推行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演講中談及到蒙臺梭利的三大關鍵課程、教師、教具,也提醒廣大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應著重注意這三點。  蒙臺梭利教具幫助兒童自主理解數理知識  在演講過程中,Marlene Barron(白瑪琳博士)首先提到了蒙氏教育中蒙臺梭利教具使用的重要性,蒙臺梭利教具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而設計的,不同年齡的學生適用於不同的教具。蒙臺梭利教具主要分6大領域,即感官教育教具、數學教育教具、語言教育教具、科學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樂教育教具。
  • 【育兒專訪】作為親身接觸了蒙臺梭利教育三年的寶媽,我想說…
    前 言作為一個在德國「實踐」了三年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老母親,對於蒙氏教育,從一開始的「不明覺厲」,到陪伴神獸進行了三年的「深入體驗」,這種看似隨意的教育方式卻越來越魅力十足~遙遠的二十世紀,蒙臺梭利女士創造出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那就是「個體能力的發展是由孩子自行完成的「。
  • 蒙氏教養 | 蒙臺梭利教具--不只是「玩」具那麼簡單
    許多人進入蒙臺梭利教室後,便會被教具柜上的教材吸引。有人認為那是積木,也有人認為那是一些特殊的玩具。在蒙臺梭利教學法中,有兩項重要的組成因素:第一是環境,包括各種教具與操作方法;第二是提供適當環境的老師。
  •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錯過蒙臺梭利教育?如何鑑別真假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博士所創立的以兒童自主學習為主的教育方法,得到了世界上眾多教育者的認同。歷經百餘年的發展,蒙臺梭利幼兒園遍布世界各國。孩子成長的黃金前6年,不要錯過蒙臺梭利教育法,錯過了遺憾終生。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為何孩子生命重要的前6年,不能錯過蒙臺梭利教育。
  • 第14屆蒙臺梭利研討會報告0-3歲教室教具探討
    第14屆中國蒙臺梭利教育國際研討會暨第10屆中國兒童教育(青島)國際論壇7月28日-30日青島盛大開幕!中國蒙臺梭利教育國際研討會,由中國蒙臺梭利協會(CMS)主辦,這裡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權威平臺,更是全世界蒙臺梭利教育愛好者相聚探討、思維碰撞的巔峰論壇。
  • 當孩子對蒙臺梭利工作不感興趣,如何尋找蒙氏教具新的興趣點?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當孩子們對教具工作不感興趣的時候,作為蒙氏教師,應該如何通過工作材料幫助孩子尋找新的興趣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聊一下。一、孩子們真的失去興趣了嗎?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蒙臺梭利幼兒園的孩子整天就是操作教具。一件教具擺弄了N多遍,當孩子失去新鮮感之後,自然就會覺得蒙氏教具刻板、枯燥。
  • 你可能誤解了蒙臺梭利教育,遇見蒙臺梭利,成為更好地自己
    作為一名蒙臺梭利教師,內心是百感交集,恨不得坐下來與家長們好好說道說道。出於對蒙臺梭利教育的熱愛,我一直把接觸蒙臺梭利教育,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蒙臺梭利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隨著學習的深入,你會發現她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的言行舉止,早已蒙臺梭利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