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是誰?
沒有接觸過這種教育法的人,或許連名字都會叫錯。
有人說,這是一種面向弱智兒童的教育方法;
又有人說這是一種不說話、玩玩具的教育方法;
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貴族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
蒙臺梭利教育自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發展到目前,可以用「遍地開花」一詞來形容。
大到重點城市,小到縣城鄉鎮,都有蒙臺梭利教育的身影。
然而,一窩蜂的跟進,在社會上也出現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打著「蒙氏教育」的旗號,實行的卻還是傳統教學。
因此,造成了很多家長對蒙氏教育產生了許多誤解。
每當看到家長們對這種教育法用「偏見」的眼光看待,或者討論的時候。
作為一名蒙臺梭利教師,內心是百感交集,恨不得坐下來與家長們好好說道說道。
出於對蒙臺梭利教育的熱愛,我一直把接觸蒙臺梭利教育,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
蒙臺梭利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隨著學習的深入,你會發現她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的言行舉止,早已蒙臺梭利化了。
蒙臺梭利教育被誤解的那些事兒
不少人對蒙臺梭利教育有一些誤解,包括剛剛受訓踏入這個行業的老師,也會有一些困惑。
下面這三點,是大多數家長及剛入行的教師,最容易形成的誤區。
誤區一:規則與自由
自由活動,是蒙氏教育與其他教育在形態上最大的差別,蒙氏幼兒園孩子們在教室中可以自由地活動。
有些家長誤以為自由就是沒有任何規矩,孩子可以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規矩,等到了上小學會不適應。
蒙氏園的孩子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有自由工作時長的權利。
蒙臺梭利教育中的自由,是在遵守一定規則的前提下,給予每個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主工作的空間。
換句說,蒙氏幼兒園的老師並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為孩子預備有準備的環境。
蒙氏教學特別強調孩子的「學」是自發的,這來自於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利。
我們講因材施教,如何才能因勢利導呢?
首先要讓孩子自由選擇工作,孩子只有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想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去做自己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感興趣的事,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老師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蒙臺梭利教育,跟隨孩子的腳步,喚醒和發現孩子自身的潛能,並不斷進行挖掘和開發。
誤區二:教育僅教具
教具是蒙臺梭利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
有家長認為買了蒙臺梭利教具就能自己在家教孩子,然而在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的情況下使用教具並不能充分發揮出蒙臺梭利教具的精髓。
教具的示範方式、節奏,在難點處停頓、放慢速度都是非常有講究的。
蒙臺梭利教育的精髓在於理念,即通過實物化的教具,將知識點融入其中,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教師要做持續性的觀察記錄,針對每一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狀況,給予恰當的介入指導。
可以說,蒙臺梭利教育的開端,從孩子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早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老師說話的方式,拿取物品的動作,與周圍的人如何相處等等,都是在進行蒙氏教育。
而這些,作為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家長,是無法體會到的。
誤區三:混齡大欺小
蒙臺梭利教育是混齡教學,理想狀態下,每個蒙氏班級的孩子,3歲、4歲、5歲的孩子各佔1/3。
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太小,在班級裡會不會受到大齡孩子的欺負。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中,這樣提到:
「在我們的學校中,不同年齡的兒童經常互相幫助,年紀小的兒童會對年齡大的兒童的行為進行觀察,並且會要求年齡大的兒童進行解釋一些東西。
年齡大的兒童會對年齡小的兒童進行耐心的講解……
在不同年齡兒童之間有一種交流與和諧,這種交流與和諧很難在成年人與兒童之間發現。」
在一個正常化的蒙氏教室裡,大孩子不會欺負小孩子,他們會照顧弟弟妹妹。
反而是小年齡的孩子在探討的時候,會去碰碰旁邊坐的大孩子,這時候大孩子會告訴老師,某位小朋友碰他了,老師會告訴他請你和他說現在我需要認真聽課,請不要來碰我。
小孩子在哥哥、姐姐關愛的照料下,逐漸也能修正自己的行為。
在混齡班級裡,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他們相互交往,彼此謙讓,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集體的關係,逐漸掌握了與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這極大的促進了孩子們的社會性發展。
一入蒙氏深似海,路漫漫其修遠兮,成為一名合格的蒙臺梭利教師是一個複雜、個別化,並且循序漸進的過程。
如果你已踏入這個領域,不要迷惘,不要退縮,要知道學習從來就不是直線性的,而是向上來回移動的過程。
只有真正悟透蒙臺梭利教育的精髓,我們才能將這種教育方法帶給身邊的孩子,也才能讓家長知曉何謂真正的蒙臺梭利教育。
加油吧,蒙臺梭利人,我們一起為傳播蒙臺梭利教育,發光發熱!
關注每日蒙臺梭利,分享蒙臺梭利教育故事,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